Board logo

標題: 職場轉型警惕三個溫柔陷阱 [打印本頁]

作者: keroro122    時間: 2013-6-5 01:17     標題: 職場轉型警惕三個溫柔陷阱

如果你不滿足于溫水煮青蛙的安樂死,如果你對職業生涯還抱有一絲激情與夢想,那麽請甄別現狀,對溫柔陷阱說不———

    人生一半皆處職場,你是希望自己像絲瓜那樣越來越干癟,還是希望自己像辣椒那樣越來越紅艷?

    毫無疑問,縱使你並無兵戈戎馬的雄心壯志,但干癟無味的老絲瓜人人都避之不及,而紅紅火火的小辣椒卻處處吃香遍地開花。在遭遇瓶頸莫衷一是、嚴重懷疑自己選擇的職業前景、感覺跳槽都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別只顧著干著急,整日憂心變成明日黃花,先看一看美國最著名的深膚色女子賴斯的經歷。

    從花樣滑冰選手到斯坦福最年輕的教務長,從美國史上最年輕的國家安全顧問到舉世矚目的國務卿,再到八年后回歸斯坦福任政治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甚至放棄過美國國家橄欖球大聯盟(NFL)主席高達1000萬美金年薪的誘惑……賴斯的職業生涯有過數次跨界的重大行動,她用個人經歷驗證了樹挪死人挪活的中國古訓。雖然你我不可能如賴斯一般,在職業生涯的轉變中一步步走向權利巔峰,在不同行業中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但在究竟要不要轉、何時轉、怎麽轉的問題上,一樣需要深思熟慮、步步為營。

    你碰到天花板了嗎?

    我們每個人都聽說過這樣的故事:一個精明能干的朋友對自己的工作完全喪失了熱情,睜開眼便滿懷厭惡地混日子,或者某位老同學竟然丟下已經干了18年的工作轉而去做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兒。“我的工作究竟適不適合?我是否應該換個方向?”這已成為處于職業生涯中期的人們最迫切的問題。

    在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埃米尼亞。伊瓦拉看來,轉變職業生涯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輕巧。諸多管理人員或專業人士願意為此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並承受巨大的職業和個人風險。但盡管使出渾身解數,卻還是困在錯誤的職業生涯中,潛力得不到發揮,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專業都丟掉了。

    職場天花板是一個流行的說法,因為能力和性格上的差異,有的人早早觸頂,也有的人一輩子都像坐了火箭一樣節節上升。究竟你有沒有觸到一個實體的天花板,從而需要轉變職業生涯,還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天花板,適當調節就可以順利泅渡?

    要排除你的職場天花板是自己釘上去的這種可能性,麻辣職場小說《第N種危機》的作者葉耘提醒我們要搞清兩個問題。

首先,你的職業規劃夠清晰、夠戰略高度嗎?今天你管1個項目,理想是明天管10個項目,那麽你設立的只是一個量變的職業規劃;如果有人今天管理10個項目,可他設定的目標是明天管理3到5個資深人士,其中一個就是你,那麽他很快就能為你鑲上一塊透明天花板,任你管到10個項目也還是只能在下面遊泳。

再者,你的職業定位是主動性成因,還是被動成因?很多職場新人在初涉職場伊始都沈迷于“工作輕松、高薪高福利”的追求中,直到周圍同齡的同學朋友陸續升職才開始迫于壓力制定職業目標,這種成因多半是不健康的。

    揮刀自宮規避職場甜蜜陷阱

    如果你並非被自己設定的天花板擋住去路,那就還要注意另一種可以考慮轉型的情況———陷入職場“甜蜜陷阱”,其表征是,朝九晚五薪水頗豐工作穩定,卻忘了激情戒了理想滿臉木然……如果你不滿足于溫水煮青蛙的安樂死,如果你對職業生涯還抱有一絲激情與夢想,那麽請甄別現狀,對陷阱說不。

    這也許很難,但要知道,欲練神功必有揮刀自宮的勇氣。在舒適輕松的表象之下,你根本得不到高級管理者所必須的綜合訓練、磨練和錘煉。倘若有一日你雄心壯志辭職去創業,或去其他公司擔任更高職務,“破綻”立時就會顯露。就仿佛老鷹樂隊在HotelCalifornia中所唱的那樣:你可以進來,然后享受這里的一切,只是你無法再離開。

    《商業周刊》總編D eanFoust拜訪了20多位獵頭顧問和10多位管理顧問,然后撰文列出一系列黑名單。能上這名單的可不是“爛冬瓜”,而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公司:可口可樂、英特爾、甲骨文、EMC、摩托羅拉、AT&T……如果您恰有幸在這樣的超級公司中,聽DeanFoust將它們分為3類,呵呵,不過姑妄聽之,千萬別一時沖動。

    A 職責過窄型公司:為了舒適,當然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差事最好,但要使自己的潛力得到充分的開發,在“格子”過細過窄的公司里,只能是自廢武功。獵頭評價某公司稱,甚至想不起其哪位高管在離職后曾成功地管理過一家大型公司,因為其品牌和分銷系統太優異了,在那里年輕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晉升,因而錯過了全面錘煉和發展的機會。

    B 思想保守型公司:官僚習氣重,小心謹慎、反應遲鈍的企業文化無法培養出具備現代競爭環境下所需的長袖善舞和商業洞察能力的經理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家庭型文化也很難在動蕩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在國內的某些大型國企和民營企業中,或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典型的“點頭型”文化。根據D eanFoust的觀點,這里培養出的人不要說闖蕩江湖,可能連自理能力都喪失了。

    C 行動激進型公司:為了個人目的,這里的經理人可以“踩著別人的屍體前進”。某公司引以為豪的“偏執狂”精神讓人望而生畏,雖然結果導向的企業文化沒什麽不好,但一直熏染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個人的職業成長也絕非益事。除非你願意老死在那里,不然你的下家會很容易受不了你的超強勢作風。

    先做后想知行合一安全轉型

    勇敢地逃離安樂窩之后,就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開始為職場轉型大作戰了。傳統智慧認為,轉換職業生涯要遵循一個“三步走”計劃,先想后做。首先搞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麽,接下來根據思考結果來確定哪些工作或領域是自己既熱愛又能夠充分施展技能和運用經驗的,同時還要從那些最了解我們的人和熟悉市場脈動的專業人士那里獲取建議,最后按部就班地實施由此產生的行動計劃。

    埃米尼亞。伊瓦拉表示,想要重塑自己的時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礙你,“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傳統方法告訴我們,別用微小的、表面上的調整來愚弄自己。實際上,急切的重大改變會欲速不達。大多數職業生涯的轉變都需要三年左右的,這個軌跡很少成為一條直線———進兩步退一步,最終駐足的地方會讓自己大吃一驚。”

    埃米尼亞。伊瓦拉在三年中跟蹤研究了39名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與管理者,認為成功轉換職業生涯並不是能夠事先設計的,往往是先做后想的。“塑造職業身份這一理念,與我們一向接受的有關選擇職業生涯的各種教誨完全背道而馳。這一理念要求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行動,而不是反躬自省;要求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而不是去規劃。這一理念要求我們不再去尋找什麽‘十步計劃’,而是直面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一邊往前走一邊認識了解自己。”簡單的表達就是:只有做了,你才知道該怎麽做。

    知與行,永遠糾纏在一起相生相伴的兩個元素。有時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海平面那個隱隱約約的桅桿看得更清楚,有時卻需要先行動,從實踐中提煉出經驗與知識。美國培訓師協會中國分會成員晉東海提出的切實可行的意見是:

首先為自己創造各種試驗機會,對夢想要做的事進行檢驗,在有限范圍內嘗試新的職業角色,最容易就是在業余時間做些興趣兼職;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關系網,將觸角伸到日常圈子之外,尋找那些可以幫助我們發掘和培養新自我的人;

最后要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轉變做出解釋,即找出尋求變化的誘因,將其編排成一個連貫的故事,只有通過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來解釋我們為什麽必須做出轉變,聽取我們重塑計劃的人才會相信我們,而我們自己也才會感到踏實。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