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虛擬人脈
[打印本頁]
作者:
Marts
時間:
2013-6-4 01:11
標題:
虛擬人脈
虛擬人脈是一個新天地。美國《時代雜誌》(Time)2006年的年度人物和往年很不一
樣,既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慈善家。相反地,封面上就只有幾個字:「你。沒錯,
就是你。你掌控了資訊年代,歡迎來到你的世界。」(You. Yes, you. 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 Welcome to your world.) 這段文字的前提是:個人使用者
所產生的內容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並且快速地對人類社會造成影響。人們已經開始
透過網路進行許多例行活動,其中包括不同程度的社交互動等。
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扼要地檢視此一現象,然後進一步探討你該如何運用這種現象。
透過數位世界的連結效應,你可以接觸到無數的、與你志趣相投的人。另外,在本章
中我也會探討虛擬人脈禮儀,也就是在虛擬社交網路中有哪些是應該做的、有哪些是
不應該做的。
我個人對「虛擬人脈」的定義是:和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所做的人際互動、或是透過
非面對面的互動方式所進行的人際交流活動,都可列入「虛擬人脈」的範疇。也就是
說,其互動形式可能是透過郵件、電話或傳真,當然,近幾年來主要是透過網際網路
進行。
虛擬人脈的最大好處是不論在任何時間或地點,都可以輕易地和人們連結。連結的方
式可能是非同步的(也就是非即時性的,如透過電子郵件來聯繫),也可能是同步的
(亦即透過MSN 等即時訊息軟體或視訊會議系統等,進行即時的互動)。而且隨著越
來越多的手機可以撥接上網,你甚至不需要坐在電腦前就能連上網路世界。事實上,
可口可樂最近宣布正在為其雪碧(Sprite)品牌建立一個行動電話網,讓會員可以在
線上建立個人資料檔、貼圖,以及結交新朋友。
透過數位網路,你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或是個人與一個群體的連結。即便是規
模很大的群體,也可以透過諸如維基百科、連緒式討論室(Threaded Discussion)
、或是透過像Instancy(社群管理與知識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這樣的公司進行非同
步式的互動(如果你對這幾個名詞感到陌生的話,請參考下文的「名詞解釋」。)另
外,運用目前可取得的許多資訊技術,如:Live Meeting、WebEx、Centra Software
與I-Cohere等,也可以進行同步式的互動。至於像Skype 這類的通訊服務,甚至能在
網路上通電話。
虛擬人脈有各種不同的模式。你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網站,有些專門提供檔案與
影音分享,另外還有線上百科全書/知識資料庫、拍賣與分類廣告等,而這只不過是
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不過就目前來看,最具主導性地位的,應該是社交人脈網站,
例如MySpace 就匯聚各種人脈資料與通訊功能,只要透過該網站,就能連結到各個不
同的入口網。另外,大型的入口網站,如微軟與雅虎等,也都架構了自己的虛擬人脈
平台,微軟有Windows Live Space,雅虎則成立了Yahoo! 360,因為這些業者發現這
種新的網路環境具有吸引大量網友的潛力。事實上,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在人類邁向
透過網路互動的這條道路上,虛擬人脈的主導性將會不斷增強。(由於網際網路的變
化速度實在太快,因此當你讀到這裡發現有些資訊已經過時時,請原諒我!)
線上人脈的演進
一開始時,至少在美國境內是如此,在全球資訊網還未興起前,美國的主要網路服務
供應商,如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AOL) 等,基本上也提供線上人脈互動功能
,只不過範圍僅限於使用同一供應商的會員。接下來我們看到了以下的演變:從最簡
單的電子郵件到聊天室、從聊天室到即時通訊(等於是即時的「私人聊天室」,可以
讓兩個人進行即時溝通)。在1993年左右,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出現時,進行跨網路服
務提供者的全球化溝通開始成為一個事實。全球資訊網的革命性決定,也就是完全不
收費的決定,確保了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以及可以接觸到龐大的使用人口。接下來,
即時通訊開始越來越普及,透過美國線上這類的即時通訊服務AIM、ICQ、Yahoo1
Messenger,以及MSN等通訊軟體,幾乎可以將所有人連結在一起。
不過,雖然即時通訊軟體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但仍僅限於和之前認識的人進行溝通,
其中包括你原本就認識的人或是透過別人介紹而認識的人,另外,也有可能是透過有
特定主題的聊天室而認識的人,如底特律單身聯誼網(Singles in Detroit)或星際
大戰粉絲網等(Star War Fans) 。接下來,部落格在網路上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人們開始在網路上記錄自己每天的活動或想法。最早的這類型的網站之一是
LiveJournal.com 。根據該網站的數據顯示,它總共有超過一億個仍在活動中的會員
,這些會員可以透過架在該網站上的部落格和一般大眾或自己喜歡的人接觸。
這些個人部落格慢慢演進成更具主題導向的線上論壇,其焦點不再只是停留在一個人
或一群個體的活動與想法上,而是會圍繞著某些共同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討論。當我們
遇到特定的問題或想要探討某些議題時,很自然地就會想要聽聽在這個領域中的同好
或專家的想法;網際網路也可以做到這點,方法就是透過線上論壇(類似部落格,不
過加進了許多人一起討論與提供意見的功能),此一概念與模式可套用到個人、專業
,甚至是學術領域中。
另外,我們也看到了在網際網路上,已經可以取得各種人脈支援工具。如LinkedIn社
交網站的服務便提供了一種可以讓使用者接觸到朋友與同事網路的環境。
Visible Path公司則是運用搜尋演算規則來定位出使用者的人脈(舉例來說,透過搜
尋使用者的Outlook檔案) 、計算出該人脈內的關係強度,接著再於一個六度區隔模
式的環境中,將朋友與同事的網路連結在一起。
可以預見的是,這類工具將會越來越多,且會變得更易於使用,人們將可以運用這些
工具來建立、維持與善用人脈,不管是個人、專業或虛擬人脈皆可如此。
不過要提醒的一點是,雖然在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有這些服務、功能或工具,而且花招
百出,但虛擬世界中的人脈就和所有的人脈一樣,真正有趣且有用的,是在網路中的
人,你必須投入與付出,才能從中得到收穫。不要期望只要在網站上登錄資料、點選
幾個連結,就能夠交到幾十個朋友或認識生意上往來的夥伴。就算是在虛擬世界中,
也沒有白吃的午餐。若要在虛擬人脈中得到收穫,就必須如同經營實體人脈般投入一
定的時間與心力。
虛擬人脈可以是事業導向的,也可以純粹用來社交。在本章裡,我們會分別檢視社交
人脈與專業人脈。
社交人脈
在過去這短短的幾年內,社交人脈的普及率已經出現倍數的成長。MySpace 就是最好
的例子之一,該公司宣稱其使用者已經超過一億人,且每天會增加二十五萬個使用者
!最早接受虛擬人脈的人,當然是年輕的一輩,即所謂的X世代與Y世代,但這並不表
示年紀大一點的人不會跳到這艘大船上,特別是當越來越多的網站將目標鎖定在這群
人的特定需求與興趣時。
線上社交網路原本的概念是要讓人們把之前已有的人脈連結帶上線。透過網際網路,
這些人脈可以再度聚合在一起,並且能產生進展與成長,而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化,
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做到的。1995年時,藍迪.康萊茲(Randy Conrads) 把這個想法
化為行動,他想運用網際網路將有相同背景的人連結在一起。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
示,第一個社交人脈網站是「同窗網」(Classmates,)
,該網站的成立目的,就是希望能讓高中時期的同學與朋友再度與彼此聯繫,而該網
站也使得線上社交人脈成為主流。基本上,連上網站是免費的,幸好拜網路廣告之賜
,該網站得以維持獲利。同窗網的會員人數超過四千萬,並發展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
根據就讀的小學、中學、大學,或甚至工作過的地方,進行人脈的聯繫與互動的網站
,有些人甚至還透過這個網站找到失去的愛人與失散的家人。
這類型的網站快速地成長與普及,並衍生出一股國際性的社交網站風潮,如Bebo,就
是一個在英國非常成功的網站,該網站大約有三千四百萬名會員;另外,在巴西,有
一個由Google經營的網站Orkut 非常受到歡迎,會員人數共有四千六百萬人。其他還
有許多知名的社交網站,如Xanga、Friendster與Facebook等。
在這些線上人脈中,發起者會傳送訊息,邀請自己的個人人脈成員加入。新加入的成
員會重複這個流程,總會員人數就會不斷成長,越來越多的人就會連結到這個網路上
。這些網站會提供相關功能與服務,如聯絡資料簿自動更新、個人資料瀏覽、透過「
介紹其他人使用此服務」產生新的連結,以及其他線上社交連結形式等。讓我們一起
看看幾個引發風潮的、成功的社交人脈網站。
MySpace
在我走筆至此時,MySpace 看起來好像應該是最受歡迎的社交人脈網站(當然,在你
閱讀本書時,情況也許已經有些改變)。它幫自己打的宣傳口號是:「一種生活方式
,透過這個入口網站,你可以與朋友聯繫、發現大眾文化,並對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
。」該網站宣稱,其全球會員人數超過一億人。MySpace 提供許多互動方式,包括個
人網路資料檔、部落格、即時通訊、電子郵件、音樂串流、音樂錄影帶、相簿、分類
名單、活動、群組、大專院校社群,以及會員論壇等,該網站在十幾歲的青少年及剛
成年的年輕人間非常流行。MySpace 的國際觸角延伸到許多地方,包括在美國、英國
、日本、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墨西哥、加拿大、荷蘭
、紐西蘭與拉丁美洲等,都成立了當地的社群。
基本上,MySpace 讓個人可以透過任何方式,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包括透過照
片或圖片的分享(像照片分享網站Flickr,其實就是在這個概念上加以改善,Flickr
,或是透過列出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如居住地
點、工作地點、教育背景、音樂品味……等等。另外,使用者可以看見誰和誰是朋友
,甚至能運用MySpace 的內部發言系統進行溝通。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在自己的個
人資料中加進音樂與影像,並可以加入特定的人脈群組(如星巴克咖啡或洛杉磯加州
大學等),只要點選進去,就可以看到該群組中有哪些人。
該網站是如此地受歡迎,以至於在2006年初時,美國一家手機公司Helio 特別推出了
一款可以使用Myspace網站服務的手機,而MySpace也因此設計了MySpace Mobile功
能。最近MySpace還有好幾個拓展行動網路的計畫。隨著普及率的持續成長,MySpa
ce在數位世界中的社交網路領導地位與潛力也會越來越強。2005年7 月時,媒體大亨
梅鐸(Rupert Mudorch)的新聞公司(News Corporation)以五億八千萬美金的高價買
下了該網站。不過若以今天的估算值來看,這個價格應該是劃算的。從下面的數字就可
以看出這個價格的合理性:2006年8月8日,知名的搜尋引擎公司Google與該網站簽定
一樁9億美元的交易,其內容是在MySpace的網站上提供Google的搜尋與廣告刊登服務
。MySpace 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而且是免費的)行銷平台。許多有創意的(或
甚至是受歡迎的)藝術家與音樂人都將自己的音樂放上MySpace ,並在上面推銷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地方可以免費地把接觸到廣大的閱聽大眾。甚至連政治人物都
開始這樣做,從「政治人物發現線上人脈新天地」中就可看見這個趨勢。
Facebook
另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社交網路平台是Facebook。該網站的成立動機是要做一個網路版
本的Facebook。原本Facebook是用紙張印刷的,許多小型的大專院校在新生訓練時,
會把這個小冊子發給剛踏入校門的新鮮人。紙本的Facebook是要讓新鮮人可以看到在
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裡,會和哪些人相處在一起,裡面還會附上一些有關這些人的背
景資料(他們來自什麼地方、就讀哪所高中、有什麼興趣……等等)。一位名叫馬克
.賽克柏格(Mark Zuckerburg) 的哈佛大學學生看到了把這個概念網路化的潛力。
於是在2004年時,Facebook網站成立了,不過當時只開放給哈佛大學的學生。接著擴
展到整個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然後是幾個有名的學術單位,最後終於遍及全
美國的大專院校。截至2005年12月,Facebook有超過七百五十萬個大專院校學生用戶
,而且該網站表示每天會新增加兩萬個用戶。
Facebook也是社交人脈網站,其運作模式和MySpace 非常類似:成員可以製作自己的
個人資料網頁、與友人一起組成網路、傳送訊息,以及分享照片等。Facebook原本是
提供給大專院校的學生使用的,因此要求使用者必須輸入有效的學校電子郵件地址才
能登入;不過很快的,Facebook就開放高中學生加入,2006年時,該網站進一步向所
有人敞開大門,因為它原本的成員已經陸續從學校畢業了。目前該網站登記的使用者
約有兩千四百萬人,其中超過半數的人並不是學生。
比較特殊的一點是,許多雇主特別喜歡上Facebook(雖然其他網站也曾被做過類似的
報導)。這些雇主會使用他們在大學時期的電子郵件地址登入該網站,如此一來就能
取得目前仍在學的學生所張貼的資料,並且能在履歷表與面談之外,對應徵工作者有
更多的了解。一般來說,學生們會將自己的照片(通常是參加派對或狂歡作樂時的照
片)或其他朋友特別傳閱的圖片貼在網站上,如果雇主透過這些資料,發現原本決定
要錄取的人原來並不適合時,該名學生最後可能就無法被錄用。因此有一些大學,如
密西根大學與紐約大學等,會傳送電子郵件給學生,以警告他們張貼不當資料的風險
。
社交人脈網站仍會持續以倍速成長
新的社交網站傾向將焦點鎖定在利基市場上,如:藝術、網球、英式或美式足球、高
爾夫、汽車、寵物飼主,甚至美容整形手術等。在網際網路上的社交網站大部分都是
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不過有些則必須獲得網站的邀請或允許才能登入。
在部落格或連結資源名單上,已經開始出現數以百計的社交網路網站。如果你在
Google上輸入「social networking」 (社交網路),可以得到超過一億五千個連結
。甚至連微軟都已經磨拳擦掌、開始參與這場賽局,該公司宣布推出Aggreg8 ,標榜
是「資訊科技專業人士的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 for IT Pros)。除了上面所
提到的幾個大網站外,你如何在茫茫的網海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網路呢?本書附錄
的「資源B」也許可以提供一些想法與一個起點。
應該做的事
不管是哪一種虛擬人脈(社交、專業、特定議題……等等),在你雙腳一起踏進之
前,一定要先「測試」一下。你可以考慮限制你的網頁的存取,也就是只有你選定的
一群人才能存取你的網頁,例如,你在學校裡或聯誼會中的朋友、你的團隊、你的社
群小組,或是你的家人等。
當你加入一個已存在的人脈時,務必盡快決定你要扮演什麼角色。你想要做的是一
位積極的參與者、組織者、把關者、旁觀者(就是只站在邊線上看發生了什麼事的人
),還是同時扮演上述的不只一種角色?
只張貼你覺得可以讓別人看到與知道的個人資訊。許多人都可以看到你的網頁,包
括你的父母、你的老師、警察,或是你在五年後可能想要進入的公司。落實互利互惠
的原則。在虛擬世界中,更重要的是:記得要先付出與常付出。
謙恭有禮。雖然所有訊息都出現在網路上,但這並不意味著真實世界裡的慣例就不
適用。你還是應該寫上開頭問候語與結尾祝福。如果是英文訊息的話,請注意文法與
拼字的正確性。
尊重別人的時間。即便是一封電子郵件都需要花時間閱讀或撰寫。
不應該做的事
不要將別人的電子郵件地址傳出去。電子郵件地址就和電話號碼或住家地址一樣,
是屬於非常個人的資料。
不要輕忽地將電子郵件介紹信傳出去。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務必先和被推薦者確認
。
不要張貼任何你不想在報紙新聞中被看到或在CNN 中被討論的東西。一旦你把資訊
貼到網路上,就無法收回來了。即便你把資料從網站上刪除,但原來的版本可能已經
存在其他人的電腦中。電子郵件也是如此。
不要長篇大論。你並不是在撰寫學術論文。
不要表現出你的激進或敵意。你的名聲會在網路上傳開來。
(大標)我們才正要開始
虛擬人脈的發展只不過比MySpace與LinkedIn長一點。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線上社交網
路,是源自於之前的線上與虛擬溝通的形式為了因應社交需求的不斷改變而發展出來
的。它不只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一個仍在演進的過程。
雖然大眾的目光都圍繞在幾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上,但在此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
到類似的、比較不為人知的系統,其實也在許多組織內被使用且被證明是好的。對一
個組織來說,整體資訊存取能力及人力資本/經驗存取能力是無價之寶。對所有人來
說,裡想的狀況就是能提升在任何場景下的人際接觸潛力,同時隨著線上社交人脈的
日受重視與日趨重要,個人人脈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雖然在線上進行人脈互動時,你必須要謹慎小心,但不管你怎麼看待線上人脈,能和
人們進行連結仍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實。能夠閱讀來自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人的資訊,
或是與這些人產生連結,將可以移除許多障礙(例如,打破刻板印象)。這個世界已
經越來越向一個地球村,相較於過去,就算只是和十年前做比較,對於人際關係連結
的建立與維持來說,「距離」的影響力已經不同於以往。不過,很難想像的一點是,
全世界只有六分之一的人可以連上網際網路,而這樣就已經改變了世界運作的方式。
想想看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有一半的人、或甚至只是四分之一的人可以上網的世界,網
際網路將會為我們帶來多大的效益。另外,並不令人訝異的是,有些高壓政權會限制
或禁止人們上網。資訊、人與人的接觸,以及外界的觀點是如此有力量的工具,而可
以看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種力量並成為線上人脈的一份子,這個世界將會如
何持續改變,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