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誰在背後挺你:打造職涯盟友團 [打印本頁]

作者: Famliy    時間: 2013-5-23 00:31     標題: 誰在背後挺你:打造職涯盟友團

誰在背後挺你:打造職涯盟友團


誰在背後挺你

終身的生命線關係絕對會改變你的命運,
起碼對我來說是如此

變苗條‧變有錢‧你可以改變世界
這個標題聽來或許像是那些自吹自擂、可信度低的心理勵志書,但這相當吻合琴‧尼
德契(Jean Nidetch)的人生故事。琴是個肥胖的家庭主婦,她網羅許多朋友幫她持
續執行節食計畫,最後的成果十分驚人。她究竟是如何辦到的?我們每個人都該瞭解
一下。

琴體重過重。她從小就過胖,高中時當然也過胖。雖然各種節食減重法她都試過了,
但她的腰圍從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一直橫向發展。最後,這個5 呎7 吋高的主婦重達
214磅、衣服尺碼要穿到44 號,完全符合醫學上定義的「肥胖症」。琴試過無數保證
減重的節食計畫和減肥藥,但每次減完了又胖回來。

西元1961年,三十八歲的琴參加一項由紐約市健康局贊助的節食計畫。十週後,她瘦
了20磅,但當初的減重決心卻在此時消失無蹤。她體認到自己需要找人談談,得到更
多的支持。

琴這會兒有個靈感,既然她無法讓朋友一起去曼哈頓參加公立健康部門的健康課程,
那麼把節食計畫的「科學」引進他們皇后區的客廳也不失為一個方法,這樣一來,琴
和朋友就能一起瘦下來。她們最初的幾次聚會孕育了「體重守護者」
(Weight Watchers) ,也就是今日公認世上最具成效的減重計畫之一。琴的構想很
單純,既然減重需要結合飲食控制和同儕支持。她每週舉辦聚會,記錄體重、設定目
標,來強化責任感,聚會成員也會坦誠討論、相互支持,分享減重的掙扎、挫折和成
功瘦下來的點滴。

最後,減掉72磅的尼德契租了辦公室,開始帶領減重團體,範圍遍布紐約市。1963年
,她成立公司,這家公司在1968年上市,1978年賣給漢茲企業 (H. J. Heinz1999年
,「體重守護者」再度轉售給盧森堡企業〔Artal Luxembourg〕旗下某個事業單位)
。截至2007年止,體重守護者國際(Weight Watcher International)的授權及特許
、會員費、運動課程、食譜、節食食品和雜誌,創造了高達40億美元的零售收入。琴
在1984年退休,留給世人一項資產,拯救了多達數百萬男女的人生。一如體重守護者
國際執行長大維‧寇區霍夫(Dave Kirchhoff)所說:「儘管減重科學日新月異,琴
的課程核心,也就是支持和責任感,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這些有什麼特別?琴不過就是想瘦下來,但透過提供專業知識、智慧、坦誠和支持的
核心人脈,她的成就大大超過預期。琴發現了史上偉大領導者和頂尖成就者向來知道
的事:工作和生活裡的傑出成就絕對來自同儕合作。

在每個偉大領導者的背後,在每個精采成功故事的源頭,你會發現一群不可或缺、值
得信賴的顧問、導師和同事。這些群體有各種形式和規模,散見於各個階層,遍布於
所有專業和個人領域,但它們的共同點是彼此有一種獨特的關係,我稱之為「生命線
關係」。

生命線關係是某些人的成就之所以遠遠超越他人的關鍵。在本書裡,我想提供讀者一
套實用指南,建立生命線關係的核心,讓你像琴‧尼德契一樣,成就你的人生。

關係良好及單打獨鬥
        
離開德勤顧問並進入喜達屋酒店集團十年,我獲選為《財富》500 大企業最年輕的行
銷長之一。2003年,我寫了第一本書《別自個兒用餐》(Never Eat Alone) 宣揚職
涯中真誠關係以及慷慨大方的深遠力量上了暢銷排行榜。從讀者和客戶的反應,我發
現這本書幫助人們改善生活,於是我感到自己彷彿找到人生的真正目的,就是幫助別
人改善職涯和他們的公司。這種感覺遠比擔任「分配床位」(開玩笑的)的喜達屋行
銷長有意義得多。

不久之後,我實現了一生的夢想,創立自己的顧問訓練公司費拉齊綠訊,或稱FG。對
外界而言,我看似擁有了一切:成功、金錢、地位、酬勞優渥的演說邀約、堆積如山
的粉絲讚美信,還有專業上和社交上的豐厚人脈,我的通訊錄好比一本中型都市電話
簿。

表面上,一切無可挑剔。但私底下,沒有一件事像表面那樣完美。老實說,以我對公
司的期望來看,我的事業完全不符預期。我覺得漫無頭緒而且孤立無援,就像參加一
場泳池派對,身邊儘管都是朋友和熟人,我卻沒能和人打成一片或遞個飲料給大家,
而且還孤零零的縮在泳池深處,掙扎著讓頭浮出水面……而且好像根本沒人注意到。

我知道自己就像個凡事都攬上肩的平庸經理人。有太多客戶的事需要我親力親為,儘
管我雇用了一批經驗豐富的主管幫我建立FG,我卻沒有優先把時間放在調教他們接手
我的工作,也沒有想辦法架構出一間不必由我處理大部分外勤工作的公司。如果我的
同事們介入、接下我的重擔,後續結果我也不甚滿意。於是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埋頭苦
幹、勉力而為,且戰且走,然後接下更多的擔子。這麼一來,我更難聚焦於公司的日
常管理,指導團隊的時間也愈來愈少。結果我成了不斷出差、從來不在位子上的執行
長。對我而言,我們的工作不僅只是一份差事,而是我熱切相信的使命,我對它的信
仰之深,於是我無法在應該放手的時候放手。我像個瘋子般跑遍全國,然而FG卻因為
我無法自己一肩扛下所有業務而把生意擋在門外。

我心裡很清楚,這個老毛病在扯我後腿,可是又找不出其他更好辦法,結果成了惡性
循環。一直有人告訴我,他感染到我的精力充沛。但事實是,驅策力和企圖心的續航
力有其限度。我忙著趕飛機、拜訪潛在或新客戶、發表演說,想抓住眼前每個閃閃發
亮的新構想,希望能一舉解決或修正公司的所有問題。

我身旁的人又是怎麼想的呢?在泳池派對上,當我在泳池深處死命掙扎時,那些微笑
舉杯的人。我也不知道,我從來沒想過向他們呼救,從來不曾談到我的問題,更沒有
找人幫忙。我需要的人手始終在我伸手可及之處,但是我視而不見。

我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都願意為一個不知所蹤的執行長賣命。但他們也不是沒有意會到
其中的諷刺,亦即費拉齊寫了《別自個兒用餐》暢銷書、擁有廣大人脈且被媒體封為
「人脈先生」,到頭來卻管不好自己公司的內部關係。

我們經常知道生活裡有些事行不通,但我們無視於直覺的聲音,繼續我行我素。但願
我當時有勇氣告訴身邊的人:「大家聽好了,我需要幫助,我在這裡快淹死了。」

瞭解自己以及自己歸屬何處

根本上,我的問題不單是在公事範圍。面對企業繁多的日常事務和策略議題時,我都
靠著《別自個兒用餐》的原理和原則所累聚的世界級人脈。不管需要多少客戶、律師
、銀行家、銷售商或董事,只要是我的人脈,我都能向他們尋求特別的建議。但他們
只能零星給我一通電話或一杯咖啡的時間來幫忙我,我的生活裡沒有任何人可以隨時
讓我投靠,與我坦誠不諱談論我的人生和事業狀況。我並未和一些重要的人建立親密
、深厚的關係,這些人願意不計代價,讓我一步也不踏錯,而我也願意如此對待他們
。我在德勤的工作團隊就是這樣的關係。

在某個層次上,我逐漸看不清自己的優缺點。這樣一來,我就失去了因應自身缺點的
能力,於是出現了自扯後腿的行為。要改掉這個毛病,終究還是要從瞭解自己開始。

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看:成功是能創造我們此生真正尋求的成果,而不光是賺了多少
錢。清楚自己為何而活的人,就明白自己真正的內在動機和使命,不會絆手絆腳。他
們積極聚焦於自己的目標,這正是凡人之所以能活得不平凡的原因。

瞭解自己的旅程不是只有一個目的地,我們有時候甚至會迷路。迷路時,我們便需要
來自生命線關係的他人觀點,也就是讓我們清醒的當頭棒喝。

讓我如夢初醒的那一棒來自電影製片古柏(Peter Guber),他曾任新力影業
(Sony Pictures) 執行長,也是我的好友。在神奇的某天,我的人生開始起了變化


我當時順道造訪古柏,為他正在構思書提供建議。客廳裡擺滿了收藏品,都是來自他
擔任製片的賣座電影,例如「蝙蝠俠」(Batman)裡拍攝用的蝙蝠俠裝,還有一座座
閃閃發亮的獎座,都是「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雨人」(Rain Man)
等他製作的知名影片奪得的。正當我喋喋不休,提出我對他寫書構想的意見時,古柏
忽然往後靠坐在沙發裡,溫和的搖頭。

「啟斯,」他說:「我覺得你該想辦法讓自己更體面(elegant)一點。」

我啞口無言。體面?我的建議太直接了嗎?對古柏而言絕對不會。到底何謂體面?對
我而言,沒有哪個英文單字比這更沈重的了。

我立刻回想起那所我靠獎學金入學、光鮮亮麗的私立小學。我住在賓州拉托伯市
(Latrobe) 的工人階級父母買不起學校制服,所以我們必須到標榜「幾乎全新」的
二手店裡買制服。我討厭去那家店,而且老躲在衣架後面,深怕被同學發現。當然,
我最後還是露了餡。「嘿!費拉齊,」小朋友們說:「今天你的外套上是誰的名字?
」從衣著到我的「匹茲堡腔」,打從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清楚自己有多不體面,真是沒
齒難忘。

古柏注意到我的神情,充滿同情的再次搖頭。他的微笑點醒我,我們是朋友,眼前是
個關心我的人,而不是某個要惡整我的高中同學。

「啟斯……你看你的表情,我不是說你的衣著或舉止,」他繼續說道,「我指的是目
的和活的從容(elegance)。啟斯,從容優雅是一種生活藝術,如何四兩撥千斤,化
繁為簡,舉重若輕的能力。啟斯,你拚死拚活的工作,這沒什麼不對,但我看到你總
不停竭力衝刺,我不斷收到你的電子郵件。我認識的聰明人裡你要算是數一數二,但
你工作起來像失心瘋似的。以你的才華和這一切努力,你的成就應該不僅於此。」

他打住,上半身往前傾,直視我的眼睛。「啟斯,我們慢慢來。你知道你現在的方向
以及事業如何幫助你達成目標嗎?因為我看不出來。你能說你現在幾近超人的努力是
順應目標並朝著目標邁進嗎?」他看到我一臉震驚,又問:「啟斯,我是頭一個和你
說這些的人嗎?」

我知道古柏的洞察力和智慧之語一針見血,但從來沒有人如此直接告訴我這些。我也
知道他的古道熱腸,儘管忠言逆耳,卻讓我深深覺得他是真心為我好。古柏看到我在
泳池裡奮力泅泳,於是把繩索丟給我。

不知道為什麼,聽了古柏的話,我反而感到完全安心並受到尊重,毫無尷尬或不快,
即使客廳角落裡的蝙蝠俠瞪著我,我心存感謝、感動而且鬆了一口氣。我一生大都為
了其他人而努力,我不善於承認自己的弱點,然而單獨和古柏坐在一起,承認自己的
弱點卻如此輕鬆。他並非暗指我是弱者。但我是凡人,我有尚未運用的力量,也有必
須修正的行為。

我發現了!
古柏讓我瞭解到我需要幫助。我需要更多支持,就像他給我的一樣。少了那些支持,
我不可能達到我想到達的境地,也不可能在事業上完全發揮潛力。我不必害怕卸除防
衛,因為我身邊已有許多人看到我的能力,卻仍然敬重且關心我。

我的職涯上的確有充沛人脈,但我只和幾個人保持緊密、親厚的關係。我能對他們真
正敞開心懷,分享我的恐懼、失敗、夢想,並且求助。我開始思考,因為我是老闆,
又是他人眼中的專家,所以我理應是萬事通,但我不是事事都有答案。我擁有真正具
影響力的人際關係,如家庭、多年摯友等,但他們對於我的事業和生活,都無法提供
我最需要的見解和建議。我需要值得信任的人,這人瞭解我的專業目標。我的生命中
的確有這種人!只是我從不曾開口向他們求助。我太擔心別人會當我是個弱者或有缺
點的人,老實說,我為自己的某些行為覺得汗顏。為何要冒險承認自己的弱點,讓別
人對我的觀感打折扣?但我心裡清楚,若我真以為別人看不出我的弱點,根本是自己
騙自己罷了。

我忽然想到一件事。正當我急著想辦法為自己設計一張達到個人最佳境地的路線圖,
我和FG的一流研究及顧問團隊,早已致力於探索適用於各種企業維持行為革新的方法
,而突然跳入我們腦海的答案正是同儕支持的力量,相當類似彼特‧古柏給我的支持
。這對FG而言是嶄新而迷人的實務領域,如同我對像「體重守護者」(我姐姐凱倫就
是受益人之一)、匿名戒酒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等運用同儕支持而極為成
功的自救計畫感到興趣,也呼應一系列豐富的新興心理學研究,以及謝契特曼
(Morrie Shechtman)、古爾斯頓(Mark Goulston) 博士等人的親身經驗。謝契特
曼是真知灼見、真誠非凡的顧問、講者和作家;古爾斯頓是人質談判專家,也是著有
《擺脫舊習》(Get Out of Your Own Way) 一書的知名作家。事實上,這兩人最後
都加入了FG的研究機構。

「別孤軍奮戰」是十二步驟課程(編注:指處理酒癮、毒癮或強迫症等的系列療程)
、「體重守護者」和信仰型組織的中心思想,假設我們可以加以調整,應用於企業環
境的話,那會怎麼樣?我們可以利用這套全世界最成功的行為改變課程的基本方法,
讓組織和員工專注於正向改變和鎖定目標嗎?我們是否能賦予人們工具,讓他們互助
,找出並解決他們在個人領域和專業領域的障礙?

我發現了!這是個勝利時刻。
FG開始在業務小組、管理團隊等結構化群體內營造「點對點」(peer-to-peer)的環
境。這麼做不但得到豐碩的成果,還收立竿見影之效,尤其是激勵團隊成員的士氣,
以及公司全體對培養新技能和改善行為的決心。對我們的客戶而言,這些進步通常在
兩季內就能反映在增加的營收數字上。我們在企業內培植新工具和技能,讓員工得以
彼此建立生命線關係。

古柏幫助我看到,我根本是孤軍奮戰,想獨力解決我身為經理人和領導者所面對的問
題。而我們在FG的工作,已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藍圖,讓個人能運來自幾個親近、可靠
的顧問的同儕支持力量,做得更多、更快、更有樂趣,而不管做什麼,最後都會更成
功。我明白,這是我的個人生活和專業職涯最為契合的時刻。

我希望古柏有多點時間給我更多意見。而我也知道自己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與建議,這
些人要像古柏一樣可靠,我能與他們建立長遠的生命線關係。我的生命裡需要幾個關
鍵人物做我的後盾,我和他們無所不談,而他們也會鼓勵我、支持我,為我提供意見
、打開視野,告訴我實話,即使我可能不想聽。我需要一路上步步督責我的人,多年
來我在別人生命中扮演那個角色,現在我的生命需要有人來扮演那個角色。我必須讓
別人進入我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需要生命線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名推銷員、領導人和創業者,亟需各種解答。我們在工作崗位上打
拚,拓展自己的職涯,這當中也包括家庭主夫或主婦。不論我們是老闆還是員工,我
們都是自己思想的創業家,也是自己人生的領導人,領導著我們的同事、員工、孩子
和社區。即使不賣商品或服務,每個人仍然是自己和自己意見的推銷員。大部分人都
要應付遠超過個人能力所及的個人關卡和工作困境,我們若是想追求自己能力所及的
最高成就,就需要別人幫忙。

不管是治理國家、經營企業或是家庭,你都無法知道成功的所有條件,沒有人能知道
。我們需要我們信任的人給我們建議和意見,這就是為什麼當媽媽的人在碰到選學校
和選醫生的問題時,馬上會探詢並參考其他母親的意見;這也是為什麼家長之間會針
對學校、學程、學生活動、社會事件、約會、青少年這類議題交換意見;這就是為什
麼最出色的團隊的集體成就會超越個別隊員最狂野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總統要自組
「廚房內閣」(非官方智囊團)。但這種主動結交他人、建立關係的學問,在多數商
學院課程裡都看不到,但是,列入課程是遲早的事。

我認為,下面八點是再清楚不過了:

1.人生教練像是個勵志性質的模糊標語,但其分量遠高於媒體上或他處可見的評價。
先把蛇蠍般的懷疑主義擺一邊,你會看到主管教練、生活教練和職場教練背後將近三
十億美元的市場,而且正以25% 的年增率持續成長!一個龐大的產業就這麼突然出現
,填補人際關係的真空地帶。從整個社會來看,我們吶喊要求更多社群、更多協助、
更多建議和支援。從個人角度來看,我們在任何找得到的地方尋找生命線關係,即使
用買的也在所不惜。這是個永遠不會消失的議題。

2.多數組織仍陷在現狀裡動彈不得。這個現狀多半是層級結構,溝通方式是由上而下
、線性、單向,從管理階層傳達給下屬。但真正真誠的溝通、能孕育坦誠關係的溝通
,幾乎不可能以單方面溝通為基礎。

如果員工不過是工廠的齒輪,上令下行或許還行得通,但我們大部分人從事的都不再
是齒輪般的工作。在資訊時代,成功之所繫是效能重於速率,也就是說,重要的是做
對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

擁有緊密、深厚的人際關係,就能得到反饋、自省和建議,這都是有效決策者的命脈
。不管你在組織內或組織外工作,愈善於建立這種關係,做起事來就愈駕輕就熟,貢
獻的價值也會愈多。

3.當熱情的個人藉由科技的力量聚集,構成能應付各式各樣計畫的臨時「部落」
(tribes)時,一項巨變也隨之展開。網際網路提供了跨全球分享及合作的工具。

舉目所及,到處都有人因為共同興趣而匯聚,他們共同合作、發揮影響力、採取行動
,其中蘊藏了轉化工作場合、社會和經濟的革命性潛能。而具備本書談論的技能和行
為的人,就是網路世界的主宰者。

4.網際網路是一項重要工具,但不是生命線關係的正解。幫助人們連結的新網站如雨
後春筍般爆增,如:Ning、Meetup、推特(Twitter)、LinkedIn、臉書(Facebook)
……等,多到數不完。我們有無數種協調及聯絡的方法,但「聯絡」並不是生命線。
在網路上,我們的「朋友」空前地多,但我們仍寂寞得要死。根據《美國社會學評論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6年的一項研究,在1985年,美國人平均有
3個能傾吐攸關自身事務的對象。現在,這個數字降到2,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承認
,他們連一個知己也沒有。

5.高技巧而有效的前線管理在今日企業呈現真空狀態,因此主管、經理人和員工若能
積極尋找一支諮商團隊,向他們取得建言和指點,讓他們督促自己,做自己的後盾,
就能在今日充滿挑戰的環境興盛。他們也能因此更為博學、具洞察力、富生產力和創
新能力,為自己的企業節省大把時間和金錢。生命線準備好承擔風險,彼此開誠布公
,從源源不斷的創意交流中點燃新構想。

6.現今,大部分人想從工作得到的不只是薪水。嘿!我們大部分人都想活得更豐富。
今非昔比,人們現在更認真於追尋工作的意義。

想要在我們的工作中找到意義,再度樂在工作,沒有比創造生命線關係更容易而有效
的方法。雷斯(Tom Rath)在他的書《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Vital Friends)
中引述蓋洛普(Gallup Organization) 的研究,印證了工作上有至交的人對工作的
投入程度是他人的7倍。沒錯,就是7倍。這些人不只較快樂,也較能創新、冒險進取
、與人合作和分享大膽的構想,他們與顧客的關係也較深厚。事實上,如果你在工作
上有你尊敬的好朋友,你的員工滿意度會增加50%(你對薪水和福利也會比較滿意)。

這對雇主也有好處。2007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文章
〈建立合作團隊的8個方法〉(Eight Ways to Build Collaborative Teams)裡,一
項針對15家全球企業內的55個高績效全球商業團隊的研究發現,深厚的社交關係是團
隊成就的重大指標。另外兩項指標呢?強化關係的正式專案,以及願意花時間與團隊
建立緊密關係的領導者。

然而,目前為止,企業為促進這類友誼和人際關係的努力少得可憐。不過,這些公司
個個都是等待成形的部落,它們是一群又一群渴望透過生命線關係而轉變的人。

7.對企業而言,只有能賺錢的專案才會變成常識。有些思想先進的企業,明文公開鼓
勵員工建立生命線關係,本書稍後會討論到它們。至於那些漠不關心的企業,它們會
付出代價:根據德勤研究機構(我在那裡工作時親手創設的事業體)2004年的一項研
究,美國工作者對工作缺乏期待造成的成本,高達3千500億美元之譜,在全球則達一
兆美元。美國企業一年投資500億美元於領導力訓練,但顧問公司博思艾倫?
Booz Allen Hamilton,今博思公司(Booz & Company)?發表的一篇報告毫不諱言地
結論:每個產業和每個區域的資深主管都在悲嘆,他們的組織缺乏執行力。隨著企業
的規模和範疇在股東要求日益嚴苛的全球環境裡成長,複雜度的成本必然增加,協調
力及調適力卻無一例外地衰減。

換言之,以領導力訓練而言,損失以7比1勝過投資。這點驗證了我認為大部分領導力
訓練完全成效不彰的看法。根據雷斯的《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所述,只有18%的
人所在的組織,為工作場合提供建立社交關係的機會。事實上,許多公司禁止這麼做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設計一套格式化的規則,指出實踐之道。

少數公司明文規定,禁止員工「結黨」(fraternizing)。但有更多公司卻是因為政
策誤導,無意中打擊了團隊的合作和互相支援。但是拒絕彼此支援的企業和個人,不
僅是與研究結果、也是與純粹的常識背道而馳的。

8.最後,媽媽最清楚箇中奧妙!我和員工對同儕支持團體的研究逐漸深入,赫然發現
它們的分身無所不在。從小羅斯福和甘迺迪的「廚房內閣」,到教會地下室支持團體
,還有全國雜誌封面上成功老闆和他的高績效團隊,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每天都
可以看到藉由支持和建議改善他人生命的群體。

我想起以前在拉托伯市時我母親的牌友會。創始會員是八位每個月定期聚會的女士,
過去四十三年來,她們分享自己對家庭的夢想、在婚姻裡的喜悅和掙扎、生活勉強餬
口的挫折感。我打電話和母親聊她那群朋友,她告訴我,她們才在說她們有多生氣,
因為滾筒衛生紙中間的紙筒直徑愈來愈大。這話題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當然,她們為彼此做的,當然不僅止於抱怨紙價飆漲。這些女士們在牌桌上給予彼此
愛和支持,幫助彼此渡過癌症、心臟病和莉塔、露絲兩位阿姨成員的過世。我說不出
自己有多辛慰這些年來我母親能有這樣一個團體,特別是在父親過世之後作為支柱。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