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皇甫嵩教董卓的兵法課
[打印本頁]
作者:
poststatin
時間:
2013-4-29 00:24
標題:
皇甫嵩教董卓的兵法課
北中郎將盧植征伐冀州的黃巾,把張角圍困在廣宗城。盧植不幸被宦官小人陷害,靈帝下聖旨,把盧植逮捕,用檻車押回洛陽。盧植未完成的任務就交給東中郎將董卓。
董卓卻很漏氣,本來攻打張角十拿九穩,他一接手反而被打敗了。朝廷只好改派皇甫嵩去打張角。
皇甫嵩先前對黃巾連打幾場勝仗,掃平豫州黃巾後,北上迎敵,用夜襲擊潰張梁。張梁的部屬被殺了七萬多人,溺死的五萬多。
皇甫嵩追擊張寶,殺了張寶,把十幾萬黃巾徒眾給殺了,埋在一起,造了一個高大的墳墓。
從戰功來看,皇甫嵩比董卓厲害多了。從史書上記載他們對用兵的見解,皇甫嵩也略勝一籌。
也難怪董卓會忌恨皇甫嵩。這股恨,在征討王國一役,達到白熱化。
中平五年(188),梁州人王國起兵,包圍陳倉。朝廷把皇甫嵩復職,拜他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各率領兩萬人拒敵。
在這場戰爭中,皇甫嵩和董卓針對戰況,有一些辯論,對兵法,尤其是孫子兵法,各有不同的見解,在註解《孫子兵法》時,可以用來當做深層的討論。《百戰奇略.避戰篇》就有專篇以此役為例。
當時,董卓主張立即進兵陳倉解圍,他認為,智者不會延誤時機,勇者不會遲疑不決。因此「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
但皇甫嵩不同意。他引用孫子兵法的一句話:「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句話的意思是,百戰百勝,比不上不戰而勝。善於用兵打仗的,應當先讓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機會戰勝敵人。
皇甫嵩觀察敵我情勢後發現,陳倉雖小,但是城垣堅固;王國兵力雖強,但是沒有能力攻下陳倉,部眾必然疲憊。不如乘他們疲勞,發動攻擊。因此,根本不需要派兵去救陳倉。
果然,王國圍攻陳倉八十幾天,無法攻下,只好退兵。皇甫嵩下令進兵追擊。這時換董卓反對了。董卓說:「兵法有云:『窮寇勿追,歸眾勿迫。』如果現在追擊,就是追擊困窮的軍隊,就是逼迫歸去的敵人,敵人會做困獸之鬥。」
皇甫嵩答道:「不是這樣。當初不進擊,是要避開他們的銳氣;現在敵人筋疲力竭,正是攻打的時機。因此,我們所追擊的是疲困之師,而不是歸國之眾。況且王國在逃,毫無鬥志。我們以嚴整的部隊,所追擊的是混亂的敵軍,而不是窮寇。」
於是,皇甫嵩獨自率軍追擊,命令董卓後援,結果大獲全勝,斬殺萬餘人。董卓因此面有愧色。從此和皇甫嵩結下樑子,視皇甫嵩為眼中釘。
陳倉之戰,皇甫嵩擊敗王國,從某個角度看,違反了「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的兵法條文,這也是董卓所熟背的原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皇甫嵩運用「避銳擊惰」的用兵原則,不也是《孫子兵法.軍爭篇》教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所以關鍵在於,皇甫嵩很清楚,窮寇勿追,歸眾勿迫,是因為敵軍在走投無路時會狗急跳牆,反撲的力道強勁,而敵軍歸心似箭,士氣高昂,不宜阻擋他們。但是在皇甫嵩眼裡,王國久攻不下,兵卒疲憊,士氣低,想要脫離戰場,不是什麼陷入絕境而拚死掙紮的「窮寇」,也談不上什麼歸鄉的「歸眾」,擊之可也。
用兵不可拘泥兵法條文。董卓在這個案例中,成為死記兵法、不知變通的負面個案。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