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卡,人生不苦的生存心法
工作不卡,人生不苦的生存心法
打破墨菲定律的魔咒,別讓工作衰神找上你
日常工作中,不少人都會遇到一種狀況,原先自認為是萬無一失的工作,居然在緊要
關頭因為小細節而出了差錯,或是平日用不到的文件一直被擱置在旁,臨時要取用時
卻怎麼翻找都不見蹤影,又或者是心裡正想著要移開辦公桌上的水杯,下一秒就有人
打翻,而被弄濕的文件竟又剛好是最重要的資料。類似這種平常都沒事但緊要關頭卻
障礙連連的狀況,常讓人直呼倒楣、運氣不好,不過實際上這並不是難以解釋的神祕
事件,而是「墨菲定律」引發的現象。
墨菲定律提醒人們容易犯錯是人類常見的弱點,就算機率再小的工作失誤仍有可能發
生,身為職場人士,即便工作再細心、思慮再縝密,也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出錯
,重要的是工作出現失誤後,我們應當有效處理,並且避免重蹈覆轍,而平日處理工
作時更不能抱持僥倖心理,必須妥善擬定工作計畫,為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好預防準備
,從而順利完成每一次的工作任務。
What is it?
墨菲定律(Murphy’s Law)養成未雨綢繆的好習慣!
墨菲定律也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最早起源於美國工程師墨菲(Edward A. Murphy
)的工作感想。一九四九年,墨菲在美國空軍基地擔任研發工程師,專門研究人類對
加速度承受的能力,他發現在模擬實驗時,就算清楚要求同仁按照步驟固定好加速計
,還是有人連續裝錯四十七個加速計,結果導致機器失靈發生事故,於是他不經意地
脫口說出:「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
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
墨菲的這段話隨後在航太工程研究者之間傳開了,同時出現越來越多的版本詮釋,例
如:「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麼小,它總是會發生,而且還會引
起最大可能的損失。」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開始稱此為墨菲定律,並且不斷擴充它的
原始意涵,而最常見的說法就是:「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很多事情都歸結為墨菲定律的作用,比如只塗了一面果醬的吐
司麵包,如果不慎掉在地毯上,那麼塗滿果醬的那一面一定會朝下掉落,直接毀掉你
的地毯,又或者你在路邊要攔計程車趕赴下一個行程,但所有的計程車不是已經載客
就是不搭理你,而平時不需要叫車時,卻只要隨手一揮就有計程車停在你面前。以往
這類生活現象都被視為是墨菲定律的驗證,然而管理學界則注意到其中隱藏的積極意
義,意即如果事情可能發生問題或危機,千萬不要賭上運氣,寧可事前對未來可能發
生的風險或損害做好準備,一旦問題真正發生了,就能快速採取應變計畫,而不至於
手忙腳亂。
◎別對工作心存僥倖,避免墨菲效應有機可乘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至少能得到以下結論:一是任何事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是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三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身處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只要有心追求傑出的工作成就,便會對每回的工作任務力
求表現,然而工作狀況百百種,墨菲定律的效應也隨處可見,我們想要讓工作完全不
出錯並不容易,因為即便在個人能力範圍內做得面面俱到,無法掌控的外部因素也常
使人遭遇到工作問題。這意味著執行工作任務時,杜絕僥倖心理,樹立危機意識,在
事前盡可能設想周全,採取多種保險措施,才能避免不幸發生的失誤引發工作災難。
舉例來說,某家公司老闆臨時應邀參加一個國際性的海外商務會議,並且要當眾發表
英文演說,不過這位老闆的英文程度相當有限,包含演講稿的內容、出席會議的重要
事項,都必須由部屬從旁協助。
在這位老闆預備出國搭機的當天早上,秘書詢問負責撰寫演講稿的主管說:「老闆的
演講稿你寫好了嗎?」對方老實回答說:「我昨晚只寫了一半。這個會議實在太臨時
了,要準備的東西又多,我想老闆也不可能在飛機上就要看講稿,所以等他上飛機後
,我還有時間完成剩下的部分,到時再發信傳過去,這樣應該就沒問題了。」
沒多久後,老闆一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問這位主管:「你負責準備的那份演講稿和
資料呢?」這位主管按自己的想法回答了老闆,但他沒想到事情有了意外發展,老闆
臉色大變地說:「怎麼會這樣!這次我難得想利用在飛機上的時間,好好跟同行的外
籍顧問研究一下自己的報告和資料,這下不就白白浪費坐飛機的時間了!」
類似這個案例的狀況在現實職場中並不少見,也說明了工作時心存僥倖容易自食苦果
。
墨菲定律你可以這樣用!
1 提醒自我落實每項工作環節,勿存僥倖敷衍心理
無論身居何種職位,如果想做好工作,減少失誤,就要杜絕僥倖敷衍心理,不因為對
工作流程十分熟悉就敷衍了事,也不因為某些問題的發生機率很小而怠慢輕忽,最重
要的是,執行工作任務時,在事前盡可能設想周全,同時制訂定應變方案,以免問題
真的發生時手忙腳亂。
2 管理者要客觀審視工作決策,並對可能風險保持高度警覺
英明的管理者在問題可能發生之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控管措施,可以有效防範問題
出現,而一旦問題出現了,首先要做的是立刻著手改正問題,避免問題擴大惡化;這
意味著管理者要時時保持高度的危機感與警覺性,面對工作挑戰時,不應只看好不看
壞,或是抱著碰運氣的心態,讓自己陷入決策錯誤的窘境,唯有客觀審視自己提出的
策略,擬定危機管理計畫,做好風險規避,才能提高計畫的成功機率。
善用畢馬龍效應,勾勒你的成功心像圖
有一則寓言故事是這麼說的,某天農夫將撿到的一顆鷹蛋交給母雞孵化,當小鷹破殼
而出後,牠很自然地與小雞們一起長大。
有一天,小鷹擡頭看到天空有隻老鷹飛過,很感嘆地說:「如果我能像牠一樣高飛在
天空遨翔該有多好。」母雞立即說:「那是不可能的!你是小雞。」其他小雞也說:
「對啊,就算你長得跟我們有點不同,但你還是小雞啊。」久而久之,小鷹也相信自
己是不會高飛的小雞,結果終其一生都不曾展翅高飛過。
在日常生活中,故事裡的小鷹情節也發生在許多人身上,類似「說你行,你就行;說
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經驗更是不勝枚舉。例如出社會選擇工作時,因為別人不經意
的一句話:「你不適合這份工作」,結果就真的熬不過試用期而打了退堂鼓,或是上
台報告前,旁人一句「你絕對沒問題」的加油打氣,忽然間就增添了無比信心,台風
表現得也比往常穩健。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他人的預期與評斷為何會產生近乎預言般
的效果呢?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畢馬龍效應」所導致的心理影響。當人們接收外界的預期
與評斷時,也會同步接收言談間所蘊含的心理暗示力量,於是我們就會像被催眠一般
,無形中就做出了相應行為,並且讓事情往原始預期的方向發展,而在一般情況下,
內心抱持正面的期望有助於我們採取積極進取的行動,相反的,抱持負面的期望則容
易讓人言行消極。
What is it?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讓人成為先知預言家
畢馬龍效應一詞是由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所提出,因此
也稱「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
一九六八年,羅森塔爾與實驗小組進行了一項教學實驗,他們先是讓某小學的全體學
生進行智力測驗,事後再提供一份特定名單給相關的教師。實驗小組宣稱,經過專業
鑑定後,名單上註記的學生都被認定為擁有高智商、具有強大的學習潛力,但儘管如
此,教師們務必對這份名單保密,不能對外洩露。八個月後,實驗小組進行追蹤發現
,特定名單上的學生不但成績大幅提高,求知欲望強烈,就連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
厚,然而,這份名單其實是隨意擬定的,完全沒有依據智
商測驗的成績進行篩選。
對於這樣的實驗結果,羅森塔爾認為老師們因為相信實驗小組提供的特定名單,轉而
對名單上的「資優學生」也寄予高度期望,因此除了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
外,也運用了各種方式傳遞「你很優秀」的訊息,而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激勵
後,對於課業學習便充滿動力與信心,成績表現自然也較為優異。
以實驗結果來說,當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而這背後透
露出來的精神意涵也與一則希臘神話故事相類似。相傳塞普勒斯國王畢馬龍是位雕刻
家,他情不自禁地愛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雕像,不但每天與她交談,也期望她有一天
能變成真的人,最終愛神回應了他熱忱的期望,施法賦予雕像生命,畢馬龍也就與少
女結為夫妻。於是,羅森塔爾便引用了這則典故,將這次實驗結果命名為「畢馬龍效
應」。
畢馬龍效應突顯出一個人的情感、觀念、行為會受到他人下意識的影響,特別是人們
面對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對象時,更容易接收到對方的影響和暗示,因此
無論出於有意或無心,一旦對他人投射期望,並且傳遞給對方知道,就會讓對方表現
出相應於期望的特性,導致預先的心理期望在個人往後的行為中獲得驗證,繼而出現
「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現象。
◎人生艱難嗎?看看肯德基爺爺的故事吧
在人生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階段的生活考驗,例如校園時期為學業努力,出
社會後為工作奮鬥,年過四十又要面對各類型的中年危機,但如果總是拒絕相信自己
有能力過得更好,很容易就會限制了自我發展,這樣就可惜了,而畢馬龍效應帶給人
們的重要啟示,就是─善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自己取得前進動力!尤其在陷入困
境、面臨人生低潮期的時候,一個能妥善運用畢馬龍效應的人,往往能以積極的心理
暗示自我激勵,同時採取正向態度化解難題,好比跨國連鎖餐飲店肯德基炸雞
(Kentucky Fried Chicken,KFC)創辦人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只要行經肯德基門市,人們都會注意到店門口擺放著一尊身穿白色西裝、繫著蝴蝶領
結、面帶微笑的老爺爺塑像,由於塑像的形象鮮明討喜,許多人也將之暱稱為肯德基
爺爺,而塑像的原型人物正是創辦人桑德斯(Harland David Sanders) 。桑德斯在
創辦肯德基之前,並沒有什麼非凡成就,最後甚至必須依靠社會救助金過活。對於許
多人來說,依靠社會救助金過活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如果再更了解桑德斯的人生
經歷,箇中的挫折感恐怕更令人難以承受。他幼年喪父,隨著母親進入新家庭卻不受
歡迎,後來還成為了中輟生,而孤身一人努力生活許久,好不容易在中年時期依靠著
烹調雞肉的廚藝,慢慢地成為一家汽車旅館餐廳的廚師,可惜好景不長,因為公路修
建計畫,汽車旅館不得不停止營業,他也頓時失去經濟收入。當桑德斯拿到生平第一
張救助金支票時,支票上微薄的一百美元也彰顯出一個痛苦事實,他不但沒收入、沒
存款,還是個頭髮花白、就業條件受限的六十六歲老人。
此時的桑德斯並沒有放任自己沈溺在負面情緒裡,他開始思考自己的價值和自己還能
做什麼。他想到以往餐館的客人們都喜愛他的雞肉料理,他精心設計的烹調方式與獨
家香料祕方,更是讓雞肉料理更加美味,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份炸雞祕方,自己應該很
快就能東山再起!幾經思考後,他決定拜訪每家餐館,說服他們採用炸雞祕方,只要
餐館每賣出一份炸雞,他就抽取五分美元。這個計畫構想與一次賣掉炸雞祕方相比,
似乎要來得具有長遠發展性,但就在挨家挨戶去推薦後,回應桑德斯卻是許多嘲諷與
譏笑,許多人質疑他的祕方如果真能賺錢,他又怎會落魄到開著破舊老爺車到處吃閉
門羹?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如果我們將自己比作泥土,那就真的成為別人踐踏的東西了。
」桑德斯即便遭受無數次的拒絕與奚落,依然深信自己的炸雞祕方具有商業價值,他
欠缺的或許是被人賞識的機會,也或許是更好的說服技巧,於是他用心修正每一次的
說詞,以便能更有效地與下一家餐館溝通。在歷時兩年,經歷一千零九次的拒絕後,
他終於聽到第一聲「我同意」,此後,越來越多餐館與飯店採用了他的炸雞祕方,他
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王國。
桑德斯的成功絕非僥倖,他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無論處於哪一個人生階段,面臨生
活關卡時,我們都應充分肯定自我價值,並且要善用畢馬龍效應的正面影響力,給予
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期許自己能以智慧與勇氣解決問題,往往隨著自我激勵,我們
就能保持正向思考,激發潛能,只要不半途放棄努力,堅持想要成功的決心,就算你
破產、失業、負債累累,還是可以再度站起,開創人生新局。
畢馬龍效應你可以這樣用!
1 自我激勵,帶動成長
當你給予自己積極的預期暗示時,內心會充滿信心與勇氣,進而帶動正面的思考模式
,自發性地追求更好的境界。例如預想自己「我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業務員」,遇到銷
售難題時,你的思維就會是「我該怎麼改善問題」、「我能如何有效運用資源」,這
不僅能激發「越做越好」的潛能,也能啟動工作過程中的良性循環。
2 激發團隊合作精神
無論是領導員工、組員或是與同事共事,善用畢馬龍效應中的正向預期影響,給予合
作對象鼓勵與肯定,同時重視每個人的貢獻,除了可以建立、提升雙方的互動關係外
,也能讓團隊成員在和諧、信任、獲得尊重的氣氛中,各自發揮最大潛能,共同創造
最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