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做好每個年紀該做的事,就不會對未來感到不安!
[打印本頁]
作者:
panchiwei
時間:
2013-4-26 00:22
標題:
做好每個年紀該做的事,就不會對未來感到不安!
做好每個年紀該做的事,就不會對未來感到不安!
在世界上發光發熱的人,三十五歲前都已掌握住了某些「訣竅」。
企管顧問大前研一出版處女作《企業參謀》是在三十二歲的時候。當時他進入麥肯錫
工作才不過三年,但是這本書不僅在日本大為暢銷,同時也席捲了世界各國。因此,
這本書可說是將大前研一推到世人面前的「出道作品」。
傳奇投資顧問藤卷健史三十五歲轉至摩根史坦利銀行工作。畢業後進入三井信託銀行
任職時,他也是公司裡的超級業務員,不過真正讓他踏上全球舞台散發光芒的契機,
還是在於三十五歲的轉職。
一位青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佳世客(JUSCO) 超市工作,並在九個月後離職,轉到父親
經營的小郡商事上班。三十五歲時,他沒有繼續販售父親公司主打的男士服裝,而是
在廣島開設了第一家休閒風格的服飾店 「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這家服飾
店的店名簡稱為「UNIQLO」(優衣庫),而這位青年就是家喻戶曉的日本迅銷有限公
司(Fast Retailing)老闆柳井正。
如果要在三十五歲前掌握某些「訣竅」,就必須趁三十歲前,完成職業技能的鍛鍊。
本書意圖傳達給讀者的內容,就是針對大學畢業到三十歲為止的每一段時期,要如何
具體確實地完成各階段職業技能的鍛鍊。
內容絕對不難,其中的建議甚至有些人會覺得是老生常談。
但若能確實實踐,卻會對未來產生重大的改變。至少,自己不會再因為「不知道要做
些什麼」而四處摸索,對於將來的不安也不會一直擴大。
三十歲前完成職業技能的鍛鍊,然後走進社會,逐步測試自己的實力。
聽到這段話,或許會覺得是在提倡「獨立創業的職業技能鍛鍊」,然而本書完全沒有
這樣的意圖。
如果要在職場上獲得成果,必然需要運用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活用自己的強項。現
今的工作方式走向多元化,並非只有獨立創業才是「在世上發光發熱」的唯一途徑。
為了確認這一點,在此試著回顧日本商界人士的工作方式。
從泡沫時期到九○年代初期,在組織中一層層往上爬大概就是成功的定義。歷經創業
風潮的戰後時期與高度經濟成長期,日本的公司組織轉趨成熟,「年功序列.終生雇
用型體系」逐漸定型。
九○年代中期至二○○○年初,由於IT的普及,工作方式有了巨大變化。
有能力的人為了最大限度活用這股趨勢,換工作就成了家常便飯,而且為了求取更多
的機會,外商企業也成為選項之一。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由於政府的政策鬆綁,愈來愈多人高喊著:「能幹的人就要以創
業為目標!」於是從IT業界開始興起一波成立創投企業的熱潮。
意氣風發的財經作家丹尼爾.品克出版《自由工作者國度》也是在二○○一年。
「這一群人使用網路在家中獨力工作,不受組織的庇護,只憑藉自我的智慧獨自創業
,同時也建立起與社會相互連結的事業。」
這是該書對於自由工作者的定義,而在十年後的今日備受矚目的「遊牧上班族」
(Nomad Worker),也可以回溯至這股潮流。
遊牧上班族一詞源自於英語的遊牧民族 (nomad)一詞。這群人使用手提電腦,並透
過iPhone或iPad,不局限在「固定的辦公位置」,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例如
火車上、咖啡館,或是自己家中。他們不見得都是自由工作者,許多遊牧上班族仍是
受雇於組織。
以上試著回顧近年來的工作方式後,重新來看開頭的問題:「現在對於商界人士的成
功定義究竟是什麼?」
「因人而異!」這就是我的答案。
有人由於受雇於組織,因此能將自身擁有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
有人則是透過獨立創業,實際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另外,對於某些人而言,選擇當個自由工作者的「不受拘束」工作方式,才是發揮出
自我最佳能力的方式。
一般認為現今的經濟情勢跌到谷底,走入了不景氣,但是只要改變對於事物的觀點,
現在也可稱為是「選擇眾多的時代」。
換句話說,無論是選擇「在公司出人頭地才是成功」「獨立創業才是成功」,或是「
自由工作才是成功」,這樣的一個時代正是由於選擇過於混亂,難以一語斷定,所以
不必一開始就決定選擇哪種工作方式。
雖然說可以不必決定,然而現實之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無法決定」。尤其是正在求
職的人,或是很快就進入公司工作的人,如果沒有實際工作一陣子,不會清楚自己究
竟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方式。很多自認為適合獨立創業的人,其實是適合進入組織工作
;而相反的情形也是多不勝數。
大衛.考普蘭所著的《魅力四射的男人》中寫道,為了讓自己受到歡迎,「即使不喜
歡,反正就是先與某人交往看看。」從小到大都沒交過女友的男性,很遺憾的並不會
受到歡迎。同理可證,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可以說任何工作方式都不會。
從學校畢業後上班,一直到三十歲的這段期間,要運用任職公司的資源發掘自己想做
的事情,以及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並且不斷淬鍊自我。也就是說,這段期間正是商
務人士「職業技能鍛鍊的八年」。
如果能夠確實掌握這一點,就能夠培養出一生受用的「商場資本」─自己。
畢竟只是完成職業技能鍛鍊而已,因此仍有選擇的餘地。
換句話說,直到三十歲為止徹底地磨鍊自己,意謂著將自我狀態調整為能夠「適合進
入組織上班、適合當經營者,也適合作一位自由工作者」。
三十五歲之前,如果抓住了某些「訣竅」,之後的人生要怎麼工作,全都能夠憑著自
己的意志決定。
以我的情形而言,雖然我在三十歲獨立創業,成為一名經營者,不過現在我仍可以回
到公司上班,而且就算是當個自由工作者也沒有問題。因為我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情是
「對出版界有所貢獻」,因此能在三十五歲時胸有成竹地認為可以適應任何工作模式
。這份自信應該歸功於三十歲成為經營者之前的那段時期,我從獨自工作的窮困撰稿
人,直到任職於外商企業,體驗了多樣的工作模式。
現在的我背負對員工與客戶的責任,但是我確實覺得,擁有能夠適應任何工作模式的
柔軟度,乃是未來必備的趨勢。而且,在現今的時代,無論是技能或人脈都沒有人能
夠拿走。除此之外,你的信用也會緊緊跟隨著你。
成績展現,愈早愈好;成果獲取,愈多愈好。這類以效率為優先的工作方式數年前仍
大行其道,如今卻將不再適用。
今後留存下來的會是追求本質的工作方式,是要一點一滴耕耘出肥沃的土壤,然後將
種子撒下。身處這個時代,願意在三十歲以前揮汗鍛鍊職業技能的人,才能穩健邁向
屬於自己的成功。
本書花了很多心思構思內容,為的是讓讀者趁著三十歲前的年紀,習得商場的思考模
式與感覺,希望各位能夠從頭至尾看完,獲得助益。
----------------------------------------------------------------------------------------------------------------------
在三十歲前完成基礎學習
最後笑的人,才是職涯勝利者
三十歲正可稱為「最初也是最後的一年」。
首先,就淬鍊自我而言,三十歲就要完成。不對,是非得完成才行。
今後漫長的人生,如果不想要生活在不安之中,就應該在三十歲前鍛鍊自己,完成職
業技能的鍛鍊─看過形形色色的成功者,讓我有此感觸。
如果在人生中想要持續得到自己渴望的果實,如果隨著年齡增長而想要品嚐到更加美
味的果實,就必須在三十歲以前盡量耕耘自我這塊田地,揮汗灌溉施肥,並且撒下所
有的種子。
對於三十歲是淬鍊自己的最後一年,如果能因為「應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全力以赴去做
」而感到內心充實,在這「職業技能鍛鍊的最後一年」坦蕩一笑,這樣的人,才會成
為一生職涯的勝利者。
即使年薪比某人少,即使社會地位比某人低,如果能夠幸福地迎向「淬鍊自己的最後
一年」,就不會有任何懼怕的事。
三十歲是「淬鍊自己的最後一年」,也是「與他人產生連結的第一年」。
換個方式來說,真正的職涯是從三十歲開始。
三十歲之後,就是讓之前不斷磨練的自己踏足社會上活動,也是從Me轉換成We的時期
。直到三十歲為止的期間,要專注地奮鬥,埋頭苦幹持續努力。如此將自己淬鍊到閃
閃發亮後,一邊實際感受成果,同時慢慢地測試自己究竟能夠爬得多高,不就是三十
歲到三十五歲該做的事情嗎?
淬鍊自己直到三十歲為止的八年期間,坦白說會相當乏味,根本稱不上有任何的「快
樂」。由於是鍛鍊職業技能的期間,付出的努力遠遠多於獲得的成果,或許有人會因
此感到「太過漫長,無法忍受。」
然而,人生漫漫。多數的情況下,每個人的人生應該會遠比八年要長。只要忍耐八年
,就可以獲得未來充實的三十年,不是非常值得嗎?
「八年職涯培育+附加一年」的藍圖規畫
去到從未去過的地方,如果手上沒有地圖,就算只是信步而行,短短十分鐘的路程也
會備感遙遠。閉上眼睛,根本走不了幾步,正是因為被看不見前途的不安所打敗。
電車突然中途停駛時,如果車內完全沒有廣播說明,乘客的不安與焦慮會急遽升高。
然而,如果此時車上有廣播告知:「本列車在此暫時停車,等信號轉換後,立即發車
」,所有乘客都會平靜下來,又開始瀏覽手機郵件或看書。
職業技能鍛鍊的八年也是同樣的情形。包含我自己在內,已經完成的人會覺得「只是
一眨眼的時間」。但是對於眼前才正要開始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段時間非常漫長、龐
大。
為了消除這樣的不安與焦慮,在此介紹各個年齡階段的職場藍圖。如果已經過了三十
歲,只得不管年齡,依序比照辦理了。
從學校畢業進入公司到二十五歲,職涯最初的三年,是將全部精力貢獻給職場的時期
。
「活用年輕特有的感性!經驗不足的部分,就靠創意一決勝負!」這樣的想法可說是
錯得一塌糊塗。
能夠發揮出年輕人獨特創意的,只有極少數的天才而已。九九%的人在這個年紀,需
要的是坦率的心與勤勞的身體。雖然這正是公司對於職場新人的需求,不過對自己來
說,也有其必要。如果沒有趁著年輕學好基礎,等上了年紀就只會讓自己無謂地白費
力氣而已。
打個比方,這段期間就像是在默背九九乘法表一樣。要解開費馬的定理雖然需要乍現
的靈感,但是完全不懂九九乘法的人想靠感性挑戰這項定理,就只是一大笑話。不懂
九九乘法就想做因式分解的題目,是很辛苦的事,而且到了四十歲才努力背誦著「二
二得四、二三得六」,這就不是悲劇,而會是一場鬧劇。
----------------------------------------------------------------------------------------------------------------------
進入職場五年後,要建立自己的代表作。
要完成一件能讓眾人清楚得知是「自己的功勞」的事項。這個時期要認真地揮出一記
職場全壘打。
在這個階段,同期進入公司的人之中,會分成將來有希望出人頭地的類型,以及毫無
希望的類型。
區分的界線在於公司內部是否認同「這傢夥還滿有一套的!」除此之外,還要寫下讓
人一目瞭然的實際成績,樹立「自己的功勞」,無論多小都好。
如此一來,就會被委派處理重大工作,能夠有機會揮出職場全壘打。這樣的過程中,
也會逐漸了解自己的長處。成功不是轉眼就能到手的事。成功就像是一場倍數遊戲,
擁有成功體驗的人以自己的體驗為本錢,然後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三十歲前的兩年時間,是見識世面的時期。
無論是組織的一份子、自由工作者,或是經營者,眼界只局限於自己公司的話,無法
有所成就。
無論是選擇哪一種工作模式,首先要試著了解整個業界,尤其要與合作廠商建立牢靠
的往來關係,或許其中就有著日後的客戶或合作夥伴。
即使是同業的經營者或自由工作者,如果彼此能夠有所交集,要決定今後的工作模式
時,這些人就會是很好的參考範本。剛進公司的新人,就算是參加拓展人脈的宴會,
連話題也找不到,根本就沒有意義,不過到了這個年紀,就能夠建立起今後息息相關
的人脈網絡。
換工作去看看別家公司也是一種作法。理想的情況是事先揮出一記「業界的職涯全壘
打」,而不是只有「公司內的職涯全壘打」。如此一來,自己會受到其他公司的注意
,也可能會被挖角。由於人們主動地集中到自己身邊,人脈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
三十歲的時候,職業技能鍛鍊雖然結束了,不過還要延長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學習重
要事項的附加時期,直到三十一歲為止。這一年應該要學習的最優先事項,就是管理
。
三十歲為止建立的成就只是一個人的成就,能夠達成的工作量有限。三十歲前打出個
人獨秀的職場全壘打就足夠了,不過今後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團隊力量。能發揮到什麼
程度,箇中關鍵就在於個人素養。
希望領導多大規模的組織,以及是否具備領導的能力,從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就能決
定自己究竟適合當經營者,還是自由工作者。在這一年內,即使是身為組織底下的員
工,應該也能弄清楚待在什麼樣的公司、站在哪一種立場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由此可知,三十歲時如果能夠完成職業技能的鍛鍊,定下自己的工作模式,就已經準
備好在三十五歲以前掌握某些關鍵「訣竅」。
----------------------------------------------------------------------------------------------------------------------
進入公司的前三年要將自我捨棄!
江上治,這位定居廣島的OFFICAL 公司董事長,過去總共取得了六百億日圓的合約,
就算在日本也是少數頂尖的理財諮詢顧問之一。以下是他轉述他的客戶,一位卓越成
功的經營者教育新人的談話內容。請不要感到訝異。
「如果覺得這個傢夥可以培養,首先讓他向公司借錢,逼得他沒有任何退路,一旦辭
職,就會陷入債務的地獄。他既不能換工作,也無法離開公司,只能拚命做好眼前的
工作,將他逼到這種狀態,讓他像拉車的馬一樣努力工作。」
聽了這樣的一段話,或許會讓人覺得這個人不講情理、極其惡劣,不過這段話裡卻是
有著這位老闆的體悟。
「年輕的時候有各種可能性。然而,如果沒有定性,喜歡見異思遷,只會徒然讓年華
逝去,根本不會有任何成就。公司也不可能一輩子養活這樣的員工。直到在公司學習
時期結束前,刻意將這個人的所有退路封死,讓他完全沒有選擇。精通一項事物後,
再轉換方向,才會有助於成長。」
進入公司的前三年,面對第一份工作要捨棄自我。
我能夠獲得今日的成就,也是因為過去曾有一段全神貫注於工作的時期。從策略性的
角度進行分析,則是進入第二家公司之後的事了。開始工作後,就別再胡思亂想,要
徹底下定決心,讓自己成為公司三年的奴隸。
上司如果說右,就不敢往左;如果說左,就不敢往右。就算你聰明絕頂,上司的作法
和你自己習慣的作法一相比較,成功率高的明顯會是上司的作法。先照著吩咐工作,
精通「成功執行的模式」,然後再去摸索自己的作法也還不遲。如果一開始就執著於
自己習慣的作法,不但無法順利執行,還會養成奇怪的毛病,讓自己拘泥在自己築起
的小框架內。
商業交易的構造,說穿了就是將自己充足的東西提供給缺乏的人,藉此來獲得金錢。
新人擁有的,唯有時間和體力。將自己的時間貢獻給忙碌又沒有時間的優秀上司或資
深員工,可以說是新人唯一能夠作的交易。
選工作的衡量標準是「想要的結果」,而不是「想做的事」
習慣工作後,就要發掘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工作方式,然後作出成果。進入這個階段,
每個人都會開始浮現這樣的想法:「希望做的是有價值的工作。」
此時,常見的迷思是將「有價值的工作」與「自己想做的工作」混為一談。
也就是,將做起來開心的工作認定為有價值的工作。
如果只是執著於眼前的過程做得快不快樂,並無法帶來成果。即使是做起來開心的工
作,也不見得就是有價值的工作。
假設自己開車出門要去摘蘋果。
A 路線是沿海的舒適大道,道路寬敞不說,又有漂亮的景色,一路走來暢快無比,然
而結果只是繞了一圈又開回到家門口,根本到不了蘋果園。
B 路線則要越過蜿蜒曲折、大殺風景的山路,是非常難開的一條路線。但是,要到達
果實特別甜美,而且又結實纍纍的蘋果園,這條路線會是最短的距離。
這種類似說給小孩子聽的比喻,任何人都能聽懂,然而換成是工作的情形,就算是優
秀的人,仍可能毫不遲疑地選擇A路線。
這個時期差不多是時候該作出選擇了,而選擇工作的衡量基準應該是「希望的結果」
,而不是「想做的事」。
沒有特別希望的結果,只是選擇眼前想做的事,開心地度過當下,這樣的選擇當然也
可以。雖然這種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不過這樣的決定也是一種選擇。
希望獲得某種結果的人,首先要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高額的收入、認識名
人、受人認同或是留下成績,任何事都可以。
思考這些答案的過程也許會帶給自己莫大的折磨,但是如果只是感到「稍微痛苦,還
算可以忍受」,就忍耐直到獲得結果吧。
只要有一次獲得希望結果的經驗,人就會深深地為其報酬所著迷。換句話說,「想要
受人認同時」,做的工作稍微辛苦,卻能獲得認同,而且實際上又受到好評,就會讓
人感受到一股難以自拔的快感。如此一來,整個過程也會逐漸變得不痛苦,工作就會
轉變成為「具有價值,而且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