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楚漢之爭中重要一役 - 井陘之戰
[打印本頁]
作者:
danny
時間:
2009-11-15 11:21
標題:
楚漢之爭中重要一役 -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破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的處境十分困難。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其中命令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翼側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率軍平定代地,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戰鬥剛剛結束,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去正面抗擊項羽的進攻。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3萬名新近招募的部隊,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即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數萬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車的謀士,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
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今天看來,當時趙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佈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在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在井陘之戰中,雙方在作戰指揮上的得失高下是顯而易見的。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余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瞭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