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十全老人”--乾隆帝
[打印本頁]
作者:
kelo134
時間:
2013-4-20 00:23
標題:
“十全老人”--乾隆帝
“十全老人”--乾隆帝
乾隆帝即清高宗純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8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
乾隆帝姓名為愛新覺羅‧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生母為四皇子胤禛側福晉鈕鈷祿氏。即位前為寶親王。雍正帝登基後就將其秘密立為皇太子,立儲詔書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這也成為以後清朝的定制。雍正帝駕崩後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乾隆天生聰慧,文治武功都有較大成就,這也使得他非常自負,他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誇耀自己的武功,但是事實上當時的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國內潛伏著的各種危機,隨時可能爆發;而國際上,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國已經不再是什麼“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
乾隆六十年禪位於皇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其在位六十年,作為太上皇又訓政三年,所以乾隆帝是中國歷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而實際執政時間是最長的皇帝,達到六十三年,他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駕崩時年為八十八周歲。乾隆死後的廟號為“清高宗”,諡號“純皇帝”,史稱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是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也是他親手將它拖向衰落,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即位之前愛新覺羅‧弘曆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曆的出眾,所以才傳位於其父雍正。
弘曆即位前,封為寶親王,少年的他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並施,十分有才幹。雍正對他的寄予厚望,這在皇子中是無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曆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皇子弘時曾與之爭寵,卻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訓,不讓皇子參與政治,同樣弘曆登基前未曾參與過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過軍政要職,只於雍正十三年參與了苗疆改土歸流的事物處理。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乾隆即位後,首先面對的是逐漸升溫的朋黨之爭。他在上臺伊始,便明確表明痛恨朋黨之爭,禁止私立朋黨,以警告當時朝廷如日中天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但他由於此前未曾基本接觸過政治,缺少經驗和威信,亦未能有任何親信,故而初政面對朋黨以及宗室的壓力,舉步維艱。他採用各種手段讓張、鄂兩派互相牽制,慢慢回籠權利。乾隆四年“弘皙逆案”後,他一心將宗室排除與政權之外,充分利用軍機處的功能,獨斷乾綱,使得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到達頂峰。
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務實足國,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志得意滿、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無法擺脫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矛盾激化狀態,這使得“康乾盛世”之後中國迅速地衰敗。
勤政愛民是乾隆所標榜的一貫主張,清政府很多官員因此以關心民事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還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學士孫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來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撫大臣實心任事,反對虛文。他還大膽啟用曾被雍正貶謫的各類有能力的官員.
乾隆在位期間,無論文官武將,有能力和抱負的人,不計其數,包括傅恒、兆惠、阿桂、劉統勳等,均為他所提拔,但是由於清朝皇帝強大的政府控制力以及“本朝無能臣”的主張,臣子的才能被籠罩在皇帝巨大的影子底下.,他把所有人的榮譽變成了自己的榮譽。
乾隆在發展社會生產方面主要繼承自康熙和雍正以來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績是對雍正時期“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及“火耗歸公”等政策執行得非常徹底。為此,乾隆聽取大臣張廣泗的建議,對貴州、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採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將少數民族的叛亂快速平定。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乾隆一生大權獨攬,君主專制為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他可以為百姓免糧治水,賑濟災情不惜一切代價;也可以不留情面地鎮壓各種反對他的勢力,他當政期間,殘酷血腥的文字獄比比皆是,動輒百十條人命,連殺封疆大吏的事情也不少見。
乾隆皇帝能將祖宗的基業發揚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確為一代“有為之君”。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禦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閑。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到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85歲的乾隆皇帝,禦圓明園勤政殿,召見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屆期歸政。嘉慶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乾隆帝禦太和殿,舉行內禪大禮,授璽。顒琰即皇帝位,尊弘曆為太上皇帝,訓政。由禮部鴻臚寺官詣天安門城樓上,恭宣嘉慶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乾隆內禪皇位後,又訓政三年零三天。後人多譏評乾隆名為退位,實禪而不退。
乾隆在位既長,享年又高。在中國歷史上,享年80歲以上高齡的皇帝只有五人。除乾隆而外的四位皇帝是:
(1)梁武帝蕭衍,享年86歲,在位48年。但他局處一隅,三次捨身入寺,長於文學,精通音律;侯景之亂後,饑病而慘死。
(2)武周女皇武則天,享年82歲,在位15年。是中國唯一女皇帝。
(3)宋高宗趙構,享年81歲,在位36年,半壁山河。
(4)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歲,在位35年。
歷史功績
乾隆皇帝弘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達1500卷,據統計,共有13580136字,還未計標點符號。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事件歸納起來,有八件大事:
編修文化典籍
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但是編纂《四庫全書》時,清朝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違礙字句的古籍。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四庫全書》存書3475部,79070卷;存目銷毀(僅僅存了個書名而被銷毀的書):6766部,93556卷;不曾存目即被銷毀得幾乎沒有蹤跡的書就更是不計其數了,即使存下來的書其中大多數內容也是被抽毀,刪改了的,書的原貌和真實內容已是面目全非了。由此可見,乾隆修《四庫全書》銷毀的書比保存的書要多得多。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的災難!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編纂《四庫全書》對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浩劫。
(2)整理《無圈點老檔》。《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該檔形成于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瀋陽崇謨閣各一部,並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對保護滿洲文字起了巨大作用。
(3)乾隆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4)《禦制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5)乾隆重視京師文化,體現在:一是編繪《京城全圖》;二是於敏中等奉敕撰《日下舊聞考》,共160卷,為北京歷史文獻集大成之作;三是編修《國朝宮史》,對宮廷的歷史、建築、文化、典制等做了載述。
興建、維護皇家園林
建築上,乾隆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複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因此圓明園也被全世界稱為東方藝術的博物館。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維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甯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雲殿),又建佛香閣。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乾隆帝頗有藝術才能,熱衷書畫詩文。他不僅精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精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乾隆喜愛書法。他長期癡于書法,至老不倦。自內廷到御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跡,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蹟之多,罕與倫比。乾隆撰寫了大量文章,僅編成文集的就有《禦制文初集》、《禦制文二集》、《禦制文三集》、《禦制文餘集》,共1350餘篇,還有《清高宗聖訓》300卷。乾隆尤喜愛作詩。他的禦制詩集,登極前有《樂善堂全集》,禪位後有《禦制詩餘集》,凡750首。在位期間的《禦制詩集》共有5 集,434卷,有人統計,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計41863首。乾隆的詩總計42613首。而《全唐詩》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元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個業餘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留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驚歎(但是大部分詩作的品質卻令人不敢恭維,且其中有一些詩為他人代筆)。
乾隆帝儒雅風流,精於騎射,一生著文吟詩,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相埒。乾隆帝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
乾隆本人是陶瓷藝術的愛好者,在其統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宮廷用器還被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衛基金會所收藏。
乾隆後期,由於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乾隆帝漸漸改變以前打壓下級知識份子的做法,轉而拉攏。他將大量知識份子召集到一起編撰了大型典志書《續典通》、《續志通》和《續文獻通考》。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以著名文人紀昀為總裁,組織了包括戴震、姚鼐和王孫念等人在內的360余人,歷時15年,編寫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篇幅之多可謂集我國古籍之大成。該書對以往學術作了較全面的總結,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古籍,對古籍整理和總結文化遺產有一定貢獻,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編制《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對中國古籍進行了大量的胡亂刪毀,對中國文化造成了空前的破壞。
1750年,乾隆委託義大利天主會教士郎世甯設計了定時水鐘和噴泉裝置,以供皇家娛樂。
同時,乾隆的視角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妄自尊大,坐井觀天,使中國文化、經濟停滯不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禦史赫泰曾上疏:“國家經費,有備無患,今當無事之時,不應蠲免一年錢糧。”乾隆認為:百姓富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于百姓,那將施於何處!所以,乾隆斷然下令蠲免全國錢糧。據統計,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先後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其中一次為400萬石米),累計蠲免賦銀2億兩白銀,約相當於5年全國財賦的總收入。蠲免全國錢糧,收到社會效益:“詔下之日,萬方忭舞。”這話雖有誇飾,但說明此舉確實受到歡迎。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可以體現當時清政府財政狀況較好。但是百姓生活遠沒到達小康,饑民、流民年年都有。乾隆晚年英國使者馬嘎爾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甚至蓬頭垢面,衣杉襤褸。
北京內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標榜皇帝“宣武”。明清入主北京的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只有明成祖,康熙、乾隆三位而已。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就是用兵西陲,開闢新疆、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將準噶爾人斬盡殺絕,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淩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庫車、葉爾羌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從此西域與中原再度連為一體,定名新疆也是取“故土新歸”之意。
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紮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 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平准定回諸役,統一了准、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剷除了準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乾隆兩次派兵打敗廓爾喀(今尼泊爾)的侵犯,制定《欽定西藏章程》。規定: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分駐前藏、後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圓寂後,在駐藏大臣親監下,靈童轉世設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簽決定繼承人,這就是著名的金瓶掣簽制度。西藏對鄰國貿易必須進行登記;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面鑄“乾隆寶藏”四個字;等等。《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歷史上重要的文獻,標誌著清朝對西藏進行全面有效的管轄。在雍和宮的“金奔巴瓶”已成歷史文物,在大昭寺內的“金奔巴瓶”制沿襲至今。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經不住海潮的衝擊。乾隆命撥銀兩江柴塘改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餘丈,加強了這一地區抗禦海潮侵襲的能力,為安定當地人民生活作出重大的貢獻。
清朝歷經“三祖三宗”——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聖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清朝在乾隆朝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並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並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領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達到1310萬平方公里,為歷代第二大,實際控制面積則為歷代之首。清乾隆時的人口突破3億大關。乾隆帝繼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的聯繫,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間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總之,在乾隆朝,中國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軼事典故
乾隆的“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清緬戰爭)、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十大武功”,決非是真的十全十美:平定大小金川,對少數民族的叛亂過分強調運用武力,輕視安撫,導致戰爭曠日持久,耗費大量錢糧,得不償失;臺灣林爽文起義,本身是由清朝臺灣官員腐敗造成的,官逼民反即便被鎮壓下去,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降緬甸、降越南,都是先勝後敗,不是純粹的勝利,所以不能稱之為“武功”。降廓爾喀,雖然大敗廓軍,但也並沒有達到先前預計的深入敵境以圖搗穴擒首的目的。把他們列為“十全武功”體現了乾隆帝的虛榮浮華。但是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蒙古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西元1755年,乾隆親率大軍,前往西北鎮壓一貫時服時叛的準噶爾部叛亂。由於乾隆準確判明形勢,分兵而進,準噶爾軍紛紛投降。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隨後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支持下,將逃往南疆叛亂首領達瓦齊抓獲。乾隆將其押往京城,卻在痛斥其叛亂行經後,不但赦免其罪行,還封其為親王,並留他在京城居住。
但噶爾丹策領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複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對準噶爾部實行種族滅絕,準噶爾人從此不復存在。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清軍對準噶爾人的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三次滅種屠殺之一(另兩次為冉閔的“殺胡令”和蒙古軍對西夏黨項人的滅種屠殺)。
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
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