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
先從觀自在菩薩先解釋,所謂觀自在菩薩是誰你們知不知道?是不是觀世音菩薩?是不是哪一尊菩薩?你想讓大家理解或許你把觀自在菩薩設在一個定型的時候一直感覺祂是誰,那這個地方我可以告訴大家所謂的觀自在菩薩,套句俚語:「不分大小漢,有人有份」,什麼叫不分大小漢,有人有份呢?什麼叫有份?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觀自在菩薩,所以祂是誰已經不重要了,所以就這個論斷來講呢?你知道,我們一個人願意修行自己,你隨時可以延伸出那一種菩薩的風格、菩薩的精氣神。如果你能夠當自己是菩薩,那必定的你就要怎麼樣?你能夠變得很自在,可惜的我們凡人嘛!「眼睛花花、匏仔看做菜瓜」,眼睛眼花撩亂,常常把絲瓜呢和這個匏仔分不清。所以,以至於自己個人被自己的慾望所蒙蔽了,蒙蔽了之後就像有些人宿醉的時候,隔天早上起來,眼睛混濁,看事情也看不清楚,看外在的因素也朦朦朧朧了,看自己又顛顛倒倒的,你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何來自在呢?你又何來往外看呢?所以,既然不能看到外面,自己內心又不自在,當然你沒有辦法達到菩薩所謂的境界,原因產生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被自己個人內在的七情六慾萬緣所牽掛,因不能自在,我們七情六慾常常牽著我們內在心性的喜好,而不能夠去斬斷自己,本身又被它拉著鼻子走。
所以,相對的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住、坐、臥、不管你走到哪裡、住在哪裡、坐在哪裡、睡在哪裡,你怎麼會自在?所以,像世俗事把你牽絆著,無形當中你要得到「觀自在」那種境界,相對的就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了。就此關連,主要剝題的方式在什麼地方,讓大家理解,所謂的觀自在菩薩,並不設定哪一尊菩薩,最主要是要告訴大家,當大家願意放棄心情來自我做成修持時,你看你自己的內心非常清楚,相對的你關心外在事務需要你救援的地方、需要你去探討的地方、需要你去幫助跟施捨的地方愈明瞭,而你了解自己又願意幫助外在的困厄時,你就是觀自在菩薩。所以許多人去廟宇裡面的時候,還是個人本身在家修的人,常常在誦經,念經典。不管今天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真主也好,都發現很多神蹟,所謂神蹟,什麼神蹟?有人看到菩薩顯靈了,有人看到誰顯靈了,有人看到分身的,有人看到什麼本尊的。
所以,很多人在信仰當中,一直存在的某一種蠢蠢欲看的那一種心思,想看我經過這樣子的膜拜,眼睛一睜開的時候,菩薩會不會站在我的面前看一下,這一份的心思,我想有許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雖然不見得一定會說在嘴上,我相信當你在宗教信仰產生追尋的時候,是不是有潛在的意念呢?是不是很希望說你是得天獨厚,也就變成天之驕子,老天爺對你特別的鍾愛,所以突然之間,現一隻腳讓你看,不然掉一隻眼睛讓你看,還是突然之間露一手給你看,讓你感覺到你冥冥之中受到祂完全的保佑似的。但是如果真正宗教走在這個信仰,你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呢?這個地方我會告訴你,你要看菩薩不是用眼睛看的,為什麼呢?我們看祂的時候,我們不要用眼睛看,要聽祂的時候,不能用我們的耳朵,必須去掉眼睛跟耳朵的使用,那樣子我們才能真正的去認識自在菩薩,這個地方大家理解到這句話了嗎?應該了解到了,觀是不用其目,我既然看祂,不用耳朵,那當然是聽我們自己的心聲,那所以看,我不看外面,我看裡面; 聽,我不聽外面,我聽我自己裡面。當然這個時候你就了解什麼叫做自在菩薩。
所以,菩薩不是往外看的,是往內看的,如果能夠看的自己已經相當自在時,菩薩就是在那個地方,過去金剛經說的很清楚,若以色見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你們本身用色來見我,所謂色就是你認為祂會顯像,你認為祂會站在面前讓你看,你常常會用這一份心境想要看菩薩的時候,包括甚至於你用你的聲音來對祂做成祈禱跟祈求,而這個聲音可能會充填所有慾望,你過去可能累積在你內在裡面的那一種思緒,無從發洩時,突然有一天你就跑到神佛面前哀嚎痛哭,去要求乞憐,要求乞福,讓你個人的慾望能夠達到,那這個時候呢?我可以告訴你,菩薩會覺得你在修邪魔歪道,當然你就沒有辦法見到如來了。所以,你這一個角度當中,我們理解到,所有在顯露個人認為的有形有相之下,皆不為「觀自在」。
所以儒家講得非常清楚,視不用目、聽不用耳,離耳目之用,自然菩薩從這個地方.....古書經典都已經鉅細靡遺的再在地告訴我們眾生百姓,當我們不管求學問的同時還是自己在內修的這種境界,必須要深刻的去體會到,所有你認為的一些修持,祂絕對不是從外面所得,一定從你自己的內在的自我去檢討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去了解到,什麼叫做自在菩薩,所以我們講的,你發覺你自己個人本身很像有那一尊神啦、那一個佛啦,在保佑你啦!其實或許你不了解,祂是不是跟你在一起?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菩薩是不是跟人每天在一起。當然啦,菩薩每天是跟人形影不離的,怎麼講呢?因為如果是真正的自在菩薩,祂每天都跟你一樣都坐在一起、走在一起,同歡、同笑,寸步不曾相離,因為祂的確跟你相處,但你只是因為自己被蒙昧了,被七情六慾牽扯了,被所有的慾望拉走了,當然這個時候菩薩絕對不會在你身邊被你發現,因為你根本已經發現不到你自己了,由於發現不到你自己了,相對的你就不知道菩薩在哪裡了。
所以我們所提到的,菩薩這個地方,讓大家對於宗教當中,不要有分別心,菩薩並不代表佛教,也不代表基督教,也不代表耶穌,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就像耶穌基督講的,天使,天主講的天使,都是一樣的意思,它只不過是說當一個人內觀清靜到某種程度,而且感覺到很舒坦,對外無所欲求的時候,他就叫菩薩。所以菩薩並不跟宗教有關係,他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我們千萬不要又被這一個代名詞牽著鼻子走,這樣子就產生很不好的宗教分別心。所以從聽經的教育裡面,可以得到這些的期許,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有希望了。所以聽經典要聽那些重點在什麼地方?祂的內涵度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