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國文(17) [打印本頁]

作者: linlin9    時間: 2013-4-14 10:39     標題: 國文(17)

【內容簡介】

No. 401

「魔鬼藏在細節裡」是常聽到的一句話,下列文句和這句話精神最為相應的選項是:
(A)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B)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C)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方孝孺〈指喻〉)。

(D)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

  答:(C)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惑的。:危險的。[ 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到頭來將茫然無所獲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則就變得危險了(因為根基不穩,憑空想像)。] 學而疑疑而思思而得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騏驥:良馬。:馬拉車奔行一日的路程為一駕。( 良馬向前一跳,不超過十步;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其成就在於牠能持續堅持到底。):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持續堅持到底」而非「資質」。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天下的事故,通常發生在極為細微,隱而不顯的地方,最後成為莫大的禍患。最初認為不值得處理,可是最後會變成沒有辦法處理的地步。)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假借為“弼”,輔佐;拂士:即輔佐的賢士。( 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結論:「魔鬼藏在細節裡」和「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最為相應。故(C)


No. 402

以下那個選項的觀點與其他選項最為不同?
(A)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文子‧上仁》)。

(B)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禮記‧樂記》)。

(C)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大聚》)。

(D)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答:(B)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生態保護觀點

( 不要把湖泊的水抽乾來捕魚,不要燒毀森林來捕獵。)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禮樂教化觀點
( 土地衰竭則長不出草木,過度捕撈則魚鱉不大,生氣衰則生物不能生長,世道紛亂則禮廢樂淫。)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生態保護觀點

( 周公的禁伐禁漁令。)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生態保護觀點
( 如果在耕種收穫的季節,不去妨礙生產,那糧食便會吃不完了;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大的池沼裡去捕魚,那魚類也會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會用不完了。)
結論:「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禮記‧樂記》)。」的觀點與其他選項最為不同。故(B)


No. 403

《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其旨意是:
(A) 教育應棄短取長。

(B) 教育應有教無類。

(C) 教育應因材施教。

(D) 教育應一視同仁。

  答:(C)
中人:資質或道德水平中等的人。:告訴。: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白話文:孔子說:「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結論:「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其旨意是教育應因材施教。故(C)


No. 404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的語意關係是「若名不正,則言不順」。下列選項中,同樣具有「若不……則不……」語意關係的是:
(A) 不悱不發。

(B) 不忮不求。

(C) 不溫不火。

(D) 不聞不問。

  答:(A)
不悱不發:心裏想說而說不出來。:啟發。指若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則不去啟發他。故(A)
不忮不求ㄓˋ:嫉妒。不忮不求指不嫉妒,不貪得。
不溫不火:指態度從容,個性中庸。
不聞不問: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No. 405

《韓非子》:「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黎且謂景公曰:『去仲尼,猶吹毛耳。君何不迎之以重祿高位,遺哀公女樂以驕熒其意?哀公新樂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諫必輕絕於魯。』景公曰:『善。』乃令黎且以女樂二八遺哀公,哀公樂之,果怠於政。仲尼諫,不聽,去而之楚。」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齊國果然以重祿高位迎來孔子輔政。

(B) 黎且認為要把孔子趕離魯國是很不容易的事。

(C) 齊君施以美人計,迷惑魯君,使魯國國政漸趨敗壞。

(D) 「以女樂二八遺哀公」,意指遺留下一位十六歲的歌妓給魯哀公。

  答:(C)
白話文:孔子治理魯國的時候,街上遺失的東西都沒人拾取。齊景公很憂慮這件事。齊國大夫黎且對齊景公說:「要除去孔仲尼,就像吹毛一樣容易。您何不用重祿高位迎接他來齊國,並贈送魯哀公 (:經考訂應為魯定公;而非魯哀公) 女樂 (歌舞伎) 使他驕縱迷惑呢?魯哀公喜愛女樂,一定怠荒政事,孔仲尼必然勸諫,勸諫不聽,一定輕易離開魯國。」景公說:「很好!」就派黎且把女樂十六人送給魯哀公,哀公喜愛女樂,果然不顧國政,孔子勸諫不聽便往楚國 (:經考訂應為衛國;而非楚國) 去了。
結論
  孔子勸諫不聽便往楚國 (:經考訂應為衛國;而非楚國) 去了。故(A)
  齊國大夫黎且對齊景公說:「要除去孔仲尼,就像吹毛一樣容易。…。」故(B)
  齊君施以美人計,迷惑魯君,使魯國國政漸趨敗壞。故(C)正確
  「以女樂二八遺哀公」,意指把女樂十六人送給魯哀公。故(D)


No. 406

《後漢書‧朱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彭寵)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此言其人(彭寵)之功勞如何?
(A) 勞苦功高,殊堪嘉許。

(B) 毫無貢獻,盼其戴罪立功。

(C) 有功勞亦有罪行,毀譽參半。

(D) 雖有功勞,卻少見多怪自命不凡。

  答:(D)
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
  從前,遼東一帶養豬都是黑色的。有戶人家飼養母豬忽然生下一隻白頭豬,這件稀罕事立刻轟動全鄉,眾人都說這一定是個吉祥物,應該獻給國君。於是,大家就帶著小豬,敲鑼打鼓上京城。來到河東地面,只見那裏養的豬幾乎個個都是白頭。大家面面相覷,只好偃旗息鼓,滿面羞慚地回去了。
鑑古觀今
  遼東人因孤陋寡聞而幹蠢事,但還懂得「懷慚而還」。現實中有些人明明自己遠遠落在別人後面,卻仍然關起門來吹牛皮,閉著眼睛說瞎話,這不比「遼東白豬」這個故事還要可笑嗎!
結論:言彭寵之功勞雖有功勞,卻少見多怪自命不凡。故(D)


No. 407

《世說新語》:「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下列選項何者最能概括上文主旨?
(A) 施恩莫望報。

(B) 好心必有好報。

(C) 得饒人處且饒人。

(D) 受人點滴湧泉以報。

  答:(B)
白話文:顧榮在洛陽時,曾經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覺上肉的僕人的臉上顯露出對烤肉渴求的神色。於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他吃。同席的人都譏笑他。說:「他是僕人,怎麼給他肉吃?」顧榮說:「一個人每天都烤肉,怎麼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後來遇到戰亂,顧榮渡過長江南下,每當遇到危難,經常有一個人在他身邊幫助他。顧榮對此感到奇怪,後來問那個人這樣做的原因,原來是 (當年)  接受他烤肉的人。
結論:好心必有好報最能概括上文主旨。故(B)


No. 408

《顏氏家訓》:「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此段文字旨在說明:
(A) 真積力久則入。

(B) 滿招損謙受益。

(C) 見不賢而內自省。

(D) 盡信書不如無書。

  答:(B)
白話文: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我卻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仇視他像對仇敵一般,厭惡他像對惡鳥那樣。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結論:此段文字旨在說明滿招損謙受益。故(B)


No. 409

《文心雕龍‧知音》:「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劉勰認為知音難尋的主因是:
(A) 世間少人真正懂得佳作。

(B) 世人多貴遠賤近又文人相輕。

(C) 今人多較擅長古人流傳的音樂。

(D) 具有相同專業技能的人少之又少。

  答:(B)
知音:這裡指對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確評價的人。
白話文:正確的評論已經很困難了,而正確的評論家更是不易遇見,要碰上正確的評論家,一千年也不過一兩人吧!從古以來的評論家,常常輕視同時人而仰慕前代人,就像《鬼穀子》中所說的:「天天在眼前的不去任用,老遠聽到聲名的卻不勝思慕。」
結論:劉勰認為知音難尋的主因是世人多貴遠賤近又文人相輕。故(B)
:劉勰認為知音難尋的原因,是下列三個不良傾向:
貴古賤今:認爲今人的作品總不如古人好。
崇己抑人:貶低别人而抬高自己。
信偽迷真:輕信虛偽而不明真象。


No. 410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脩〈醉翁亭記〉)由上文可知,歐陽脩自號「醉翁」的原因是:
(A) 酒不醉人,人自陶醉。

(B)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

(C)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當知情重。

(D) 酒量為同儕之冠,年紀為同行者最長。

  答:(A)
歐陽修,號醉翁,北宋文學家、史學家。《醉翁亭記》為其被貶爲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的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全篇將寫景、敍事、抒情熔於一爐。前人說它:「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這是很中肯的。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滁州,現在安徽省滁縣。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樣子。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
翼然臨於泉上: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臨,靠近。
太守自謂: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就。:情趣。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託在喝酒上。
結論:歐陽脩自號「醉翁」的原因是酒不醉人,人自陶醉。故(A)


No. 411

請選出正確無誤的句子:
(A) 涔涔滾落。

(B) 徒然跌落。

(C) 膾灸人口。

(D) 轉徒流浪。

  答:(A)
涔涔滾落:形容淚、血、汗等液體不斷流出或滲出貌。故(A)
然跌落ㄉㄡˇ:驟然,突然。
人口: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為眾人所稱美。
流浪轉徙:輾轉遷徙。


No. 412

下列各文句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 定睛一看,這副眼前的畫卻太誘人了。

(B) 我們排成單行沿著磚沏的小脛往土坡上走。

(C) 與其說紀念他的蓋世功勳與彌天文采,不如說鞠全國之至誠向這位自己開路的人置由衷之感激與無上的崇敬。

(D) 他們捉迷藏,他不願讓人捉住,而橋的兩端均有人堵住,只有從橋上往下跳了,皮破血流,三天不省人事。

  答:(D)
:這「副」眼前的畫。:這「幅」眼前的畫。故(A)定睛一看:眼珠不動,看著目標。就是仔細看的意思。
:磚「沏」的小「脛」。:磚「砌」的小「徑」。故(B)
:「鞠」全國之至誠。:「掬」全國之至誠。:「置」由衷之感激。:「致」由衷之感激。故(C)
結論:「他們捉迷藏,他不願讓人捉住,而橋的兩端均有人堵住,只有從橋上往下跳了,皮破血流,三天不省人事。」用字完全正確。故(D)


No. 413

下列「」中注音寫成國字後,何者兩兩相同?
(A) 雞毛「ㄉㄢˇ」子/好大的「ㄉㄢˇ」子。

(B) 滿園的「ㄆㄨˊ」公英,十分漂亮/當敵軍進攻時,我軍皆「ㄆㄨˊ」匐前進。

(C) 這首詩「ㄩㄣˋ」含濃情蜜意,動人心扉/員工們正「ㄩㄣˋ」釀一股聲討勢力,保障自己權益。

(D) ㄧㄢˊ」厲的父親總是令兒女畏懼/「ㄧㄢˊ」格的老師總是對學生要求很多。

  答:(D)
雞毛「」子/好大的「」子。兩兩不相同
  滿園的「」公英,十分漂亮/當敵軍進攻時,我軍皆「」匐前進。兩兩不相同
  這首詩「」含濃情蜜意,動人心扉/員工們正「」釀一股聲討勢力,保障自己權益。兩兩不相同
  「」厲的父親總是令兒女畏懼/「」格的老師總是對學生要求很多。兩兩相同。故(D)


No. 414

下列在師說一文所出現的詞語,請選出解釋正確者:
(A) 請學:請多學習。

(B) 不齒:不以為恥。

(C) 出人:贏過一般人。

(D) 通習:全部都要學習。

  答:(C)
請學」於余:請教。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鄙視。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贏過一般人。故(C)正確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通曉熟習。


No. 415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齒」意謂:
(A) 不屑、輕視。

(B) 不看重。

(C) 不計較。

(D) 不理會。

  答:(A)
結論:「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齒」意謂不屑、輕視。故(A)


No. 416

下列文句「」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B) 「置」於胡
越之身/且「置」是事,略敘近懷。

(C) 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信手把筆,隨意亂「書」。

(D)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白」樂天。

  答:(A)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形骸:身體。「且」。方寸:心也。( 身體還算健康,內心也很平靜。)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且」。( 他們超出常人很遠,尚且從師問學。)
結論:「」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故(A)
「置」於胡
越之身「置」放置。(  而身體卻分隔在遙遠兩地。)
且「置」是事,略敘近懷「置」擱下。(  暫且把這件事擱下,說些我最近的心情。)
(B)組「」內字義不相同
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書」書信。(  沒收到您的書信已快兩年了。)
信手把筆,隨意亂「書」「書」。(  隨手拿起筆來,隨著自己的意願任意書寫。)
(C)組「」內字義不相同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白」陳述
「白」樂天「白」姓氏。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D)組「」內字義不相同


No. 417

以下各選項「」中的字經代換後其義改變的是:
(A) 頭髮好「烏」:黑。

(B) 她「楞楞」地說:愣愣。

(C) 真是玩不「厭」的玩:煩。

(D) 母親雙鬢已「斑」:斑斑。

  答:(D)
「烏」:黑。代換後其義沒改變。故(A)不選
  正寫為「楞」;俗行為「愣」。( 代換後其義沒改變。) 故(B)不選
:「楞」和「愣」今已有所區別。作「失神,痴呆」解時,從「心」部,例如,「發楞 (ㄌㄥˋ)、愣頭愣腦」;作「物體的緣角」解時,從「木」部,同「稜」,例如,「有楞 (ㄌㄥˊ) 有角」。
  「厭」:煩。( 代換後其義沒改變。) 故(C)不選
  「斑」:一種顏色中夾雜的別種顏色的點子或條紋。「斑斑」:1. 斑點眾多貌:墨蹟斑斑。2. 形容為數眾多:斑斑可考。3. 色彩鮮明貌:緑蕪紅葉映斑斑。4. 猶彬彬文雅貌:今衣冠禮樂,蓋斑斑然矣。( 代換後其義改變。)
結論:「」中的字經代換後其義改變的是母親雙鬢已「斑」:斑斑。故(D)


No. 418

下列何句沒有錯別字?
(A) 我看著老師,微求他的同意,老師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B) 臺北的冬天又溼又冷,許多人戴著手套,也有人為了做事方便,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

(C) 不肖法官收受賄酪,判案時草管人命,也不覺得羞恥。

(D) 古時昏君枉顧人命,弄得民不聊生。

  答:(B)
:「微求」。:「徵求」。
:「草管人命」。:「草菅人命」。
:「枉顧人命」。:「罔顧人命」。
結論:「臺北的冬天又溼又冷,許多人戴著手套,也有人為了做事方便,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沒有錯別字。故(B)


No. 419

下列注音,何者正確?
(A) 「咧」嘴:ㄌㄧㄝˇ

(B) 「陡」然:ㄊㄨˊ

(C) 「訕」訕:ㄒㄧㄢ

(D) 「掙」錢:ㄓㄣ

  答:(A)
(A) 「咧」嘴:ㄌㄧㄝˇ。故(A)正確

(B) 「陡」然:ㄉㄡˇ

(C) 「訕」訕:ㄕㄢˋ

(D) 「掙」錢:ㄓㄥ


No. 420

下列注音,何者正確?
(A) 手「腕」:ㄨㄢˇ

(B) 「吮」吸:ㄩㄣˇ

(C) 呶:ㄋㄨˊ

(D) 楞:ㄌㄥˋ

  答:(D)
(A) 手「腕」:ㄨㄢˋ

(B) 「吮」吸:ㄕㄨㄣˇ

(C) 呶:ㄋㄠˊ。喧嘩:呶呶 (說話嘮叨,含有使人討厭的意思,如“呶呶不休”)。紛呶。

(D) 楞:ㄌㄥˋ。故(D)正確


No. 421

下列景物的描述,何者與秋天無關?
(A) 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B)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C) 風霜高潔。

(D) 菡萏香銷翠葉殘。

  答:(B)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秋天總是這樣的:它的色調淒清慘澹,雲氣消失,煙靄飄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小結:(A) 組與秋天有關
風霜高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霜:結於深秋小結:(C) 組與秋天有關
菡萏香銷翠葉殘:「菡萏ㄏㄢˋ ㄉㄢˋ」是荷花的別名。「翠葉」,指荷葉。(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荷花殘於秋小結:(D) 組與秋天有關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 本句景物的描述,與秋天無關。故(B)


No. 422

『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與這段話的修辭法相同是:
(A) 你又航到我的醒中來,我的醒是我更深的夢。

(B) 七月一過,蟬聲便老。

(C) 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D)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

  答:(A)
此處的「了」可以理解為佛家所說的「空」,道家所說的「無」。
  此處的「好」,可以理解為「圓滿」,即修煉圓滿。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要想修煉圓滿,就要放棄一切執著達到空無狀態;達到空無狀態,即能圓滿。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如果不能放棄一切執著,達不到空、無,那麼便無法圓滿。
轉品法: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叫做「轉品」。
  例如:「今晚的天空很希臘。」在這個句子中「希臘」一詞由「名詞」變為「形容詞」,詞性改變了。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了」「好」由「動詞」變為「名詞」,詞性改變了。

你又航到我的「醒」中來我的「醒」是我更深的夢:「」由「動詞」變為「名詞」,詞性改變了。
結論:與題幹那段話的修辭法相同是「你又航到我的醒中來,我的醒是我更深的夢。」故(A)


No. 423

「滿招損,謙受益」義異於:
(A)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B) 虛懷若谷。

(C) 朝乾夕惕。

(D) 謙卑自牧。

  答:(C)
滿招損謙受益: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
虛懷若谷:謙虛;: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

朝乾夕惕:乾乾,即自強不息;:小心謹慎。謂終日勤奮謹慎,不敢懈怠。

謙卑自牧謙卑:謙虛;:養。謙虛謹慎,修身養性。

結論:(ABD)皆有「謙虛」之意;朝乾夕惕並無「謙虛」之意。故(C)


No. 424

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依據上文的敘述,下列選項何者最合乎韓愈當時的身體狀況?
(A) 日薄西山。

(B) 老當益壯。

(C) 久病初癒。

(D) 稍有小疵。

  答:(D)
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 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髮有的變得全白了,動搖的牙齒有的已經脫落了。毛髮血氣日益衰竭,精神意志日益衰頹,還能有幾天不隨著你死去﹗如果死後有知覺的話,難道還有多少日子的分離嗎?如果死後沒有知覺的話,悲哀的日子也不會太久,不悲哀的日子卻沒完沒了。)
結論:稍有小疵最合乎韓愈當時的身體狀況。故(D)


No. 425

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闋詞的風格屬於下列哪一種?
(A) 沈鬱悲涼。

(B) 豪放飄逸。

(C) 柔媚婉約。

(D) 雄偉超拔。

  答:(A)
別來春半春半:春天已經過半。( 自從分別以來,春季已經度過了一半。)
觸目愁腸斷愁腸斷:極言憂愁之甚。( 目光所及的景物,卻使我鬱結憂思的心境到了極點。)
砌下落梅如雪亂砌下:庭階下。( 庭階下,如雪飄落的白梅,使人心中煩亂。)
拂了一身還滿: ( 揮手拂去,又是沾了滿身。)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音信斷絕,無法依託雁兒傳來訊息,故國音斷,夢魂難歸。)
離恨恰如春草:作者把春草比作春愁,用草之無限多來比喻離愁無限長,無窮無盡,無處不有。
更行更遠還生:意謂愁緒不斷滋生。去國越遠,離恨越深。
結論
  《清平樂》乃描寫李煜國破被俘,哀怨淒涼的情懷,除了寫景外,作者還藉此暗示揮之不去的國愁家恨。
  因此,這闋詞的風格屬於沈鬱悲涼。故(A)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