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夏朝民族的自稱
[打印本頁]
作者:
vkala
時間:
2013-3-11 01:09
標題:
夏朝民族的自稱
夏朝民族的自稱
夏朝(約為前200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史書記載夏朝有萬國,所以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同時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文物(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據(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商朝),因此,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是也不能否認夏朝的存在,因為如果當時的文字書寫在一些不易保存的物品上,流傳不下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商朝的存在也是因為甲骨和青銅器是容易保存的物品才得以證實。史書記載「禹時五星纍纍如貫珠,炳炳若連璧。」經過全面計算,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會,這可以作為估定夏代年代的參考。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一說14代、17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的問題),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帝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部族追溯到帝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禹為顓頊的孫子,但還有某些文獻說禹是顓頊的五世孫。這些文獻表明,夏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
文獻中所記載最早的一位夏氏族成員則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即被稱為「崇伯鯀」。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便表明著夏氏族早期活動於崇附近。當時黃河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選為了負責治水的領導。他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宣告失敗。鯀失敗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搞好各部落的關係而得到了最終的失敗。《尚書·堯典》中記載著,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承當治水領導。這有可能表明著鯀在擔當治水領導時,已經有不少部落對他產生了不滿。《尚書·洪范》與《國語·魯語》中又提到了「鯀障洪水」,說鯀治水的方法主要在於用土木堵塞,而最終失敗,這有可能也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總而總之,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禹不僅沒有表示任何憤怒,而且還依然恭敬舜,得到了舜的信任。舜則把治水的任務傳給了禹。禹改進了其父的治水方法,廣泛地團結了各部落的族人,使得治水成功。《史記·夏本紀》記載到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的艱苦卓絕的精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頌揚,這有可能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禹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由於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成為部族聯盟首領。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王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些雖摻加著一定的誇張,但可以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三苗成功後,夏部族已提升到了當時黃河流域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舜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過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當時中原部落常與三苗展開鬥爭)。據《左傳》(誇張的)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當時夏部落的影響力。有一次在會稽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到遲而被禹所處死。這表明著夏部族在穩定權力後開始出現了濫權的行為。隨著以黃帝族為核心的夏氏部落聯盟在政權的日益鞏固,各地的經濟關係也同樣的加強。古代文獻中常有禹讓諸侯部落以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的一說,就可以體現出因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古代文獻也屢屢描述道禹在晚年強烈的權勢欲。禹雖想把權力保持在夏氏族內,但又顧慮禪讓傳統的影響,所以他採取了一個靈活的辦法。禹先將頗有威望的有偃氏首領皋陶命為繼承人,以表示禹對禪讓傳統的尊重。然而皋陶比禹還要高齡,還沒有等到禪讓,皋陶就先死了。禹又命沒有多少影響的東夷族首領益為繼承人。然而當時有很多部落都不擁護東夷族的益,反而到誠信禹的兒子啟。禹是想將後益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必定會禪讓給其子啟。
禹死後,益並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不過按照《竹書紀年》,益實際有即位,而是後來啟殺死益奪位。)於是益率領著東夷族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尖銳鬥爭後,益被啟殺,從而啟確立了其王位。這便是大多數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 夏朝的起始。隨後,還有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對啟的權位而質疑。居於當今陝西省關中平原一帶的有扈氏率領著聯盟向啟討伐,在甘(今陝西省戶縣之南)大戰。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幾百年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著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了絕大優勢,最終戰敗了有扈氏。啟的這兩次勝利代表著當時中原社會觀念從傳統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台(今河南省陽翟),此即鈞台之享,還在「天穆之野」(今具體位置不詳)表演了精彩的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獻說道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將啟視為其原作者。
夏氏族原先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作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銜號而改用后,即「夏后啟」。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常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方國部落聯盟權威,而常常與東夷族作戰。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