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職場攻略:利用好職場中的「近因效應」
[打印本頁]
作者:
nepo
時間:
2013-3-2 00:03
標題:
職場攻略:利用好職場中的「近因效應」
眾所周知,一個成功的職場人士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一點很多人都能意識到。關於「首因效應」也就是第一印象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已獲得人們普遍的認同。與此相對應,搞好職場人際關係還有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掌握「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是指個體最近獲得的信息。「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認知、評判一系列事物時,越靠近末尾部分的信息造成的影響越大。前後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由於近因效應的存在,使得我們在人際交往與判斷中,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往往會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善始善終留餘地
小張從一畢業就應聘在一家企業,工作了4年多。和絕大多數上班族一樣,這4年多里有愉快也有難受,總體的感覺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直到去年,小張受一個朋友邀請跳到另一家企業做了部門經理。在離開前面那家企業時,老闆專門找時間和小張聊了一個多小時,為小張提了一些善意的建議,最後親自將小張送出了辦公室。說來也怪,工作了4年多也沒什麼特殊記憶,最後這一個多小時卻給小張留下了深刻印象。老闆和小張的談話內容以及握手、微笑等細節,都體現出了對小張的尊重,令小張非常感動。到了新的公司後,小張的部門多次和前面的那家企業有業務往來和合作,後來發展為兩家企業之間的穩定合作,由於前老闆留下的好印象,小張成了兩家企業之間的潤滑劑,合作一開始就很成功,實現了雙贏。
高級心理諮詢師趙勵君分析,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善始善終」講的正是這個道理。不論是普通員工還是高管、老闆,平素交往中既要注意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更要給人留下美好的「最近印象」,因為「最近印象」常常會替代和改寫前面的印象。如果「最近印象」不好,導致前面建立起來的人脈印象前功盡棄,委實有點可惜。
趙勵君建議,每位職場人如果能善於利用近因效應原理,把握好每一次的最近交往,把每一次新的交往都當做一次機遇,不斷對之前留給對方的印象進行改寫和更新,那麼假以時日,雙方的關係將不斷提升,自己的人脈關係、人際評價也將逐漸積蓄為巨大的寶藏。做好「近因」,對於那些曾經給別人第一印象不是很深甚至不是很好的朋友,尤其重要。
全面看人不偏頗
最近小菊心裡很煩,她十幾年的好友明明真令人失望。自己與同事吵架了,心情很不好,滿心委屈地想找她說說,沒想到一直以來都是姐妹加戰友的明明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傾心安慰自己。開始說的時候明明就有點心不在焉,後來甚至開始指出自己的很多問題,說什麼小菊與同事之間的衝突其實原因在她自己。「本想得到慰藉,誰知受到的是毫無耐心、毫無同情心的反饋,她這麼不體貼人,真想和她斷交!」
高級心理諮詢師趙勵君分析,人與人在交往中,對對方的看法是不斷改變的。往往一件最新發生的事情,會影響長期形成的看法,這就是近因效應作用。近因效應除了積極作用外,經常也有消極作用,在印象形成中實際上包含著喜新厭舊的特點,這點應提醒注意:在朋友、熟人之間也要儘量「保鮮」。
趙勵君解釋說,一般越是熟悉的、親密的人之間越容易出現近因效應。由於是老朋友,往往就沒有什麼第一印象可言,而新近交往中哪一次會發生消極的近因效應卻是無法預料。只要有一次表現得有點異樣或特別,那麼過去的印象可能就會被大打折扣甚至一筆勾銷。因此,每一次交往都不能因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同時趙勵君指出,人際交往中每個人也應隨時注意,克服近因效應可能帶來的認知偏差。要知道一貫正確的人是不存在的,人際交往需要理性,假如面對朋友某一次的「不好」時,要想想是否對方恰好處於什麼特殊狀態(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有沒有自己不知道的原因?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一時一事就判定朋友的全部、整體。
趙勵君建議,遇到此類問題可以找張紙,左邊寫出交往以來朋友的好,右邊寫出類似這次的不好,只要左邊比右邊多,就說明一時一事的評價可能不準確。在具體實際中,往往寫著寫著,情緒就能控制了。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