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元普度 撫慰亡靈 [打印本頁]

作者: illiamw    時間: 2012-11-16 00:46     標題: 中元普度 撫慰亡靈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據說陰司地府在七月開啟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世享受奉祀。因此,農曆七月是諸事不宜、禁忌最多的月分。

台灣祭鬼風氣的盛行導源於悲壯的開拓史,在漢族拓墾過程裡,移民因船難、瘟疫、械鬥事件而橫死者不計其數。為撫慰亡靈,避免厲鬼作祟,於是形成祭鬼風氣的盛行。

基本上,台灣民眾對孤魂野鬼交織著憐憫與怖慄之情。民間尊稱孤魂野鬼為「老大公」或「好兄弟」,顯示人鬼間的親暱關係。在方法則採恩威並施,先懷柔後高壓的手段,一方面立祠供奉它們,如有應公、百姓公、大眾爺、水流公、水斗公等。另一方面則由城隍爺、地藏王菩薩加以管制。也以「以鬼制鬼」政策,以鬼王鍾馗或大士爺管束同類。

【普度源起融合佛道】

鬼月的民俗活動最重要的祭典,無疑是中元普度。中元祭其實是佛教「盂蘭盆節」和道教「中元節」融合而成的民俗節日。「盂蘭盆」乃梵文「解救倒懸」之意。「盂蘭盆經」所載目連救母的故事,自唐代以降,衍譯成目連救母的「變文」和「寶卷」,至宋代民間盛行「目連戲」,明清兩代目連戲又融合「西遊記」情節和雜技表演,內容更為豐富。至今台灣喪禮法事戲仍演出目連戲,其目的除了以戲劇淡化喪禮的哀傷之外,更具有勸善教孝的教化功能。

道教的中元節是「三元」之一。道教以農曆元月十五為上元,是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誕辰日,七月十五是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虛大帝誕辰,十月十五日是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天、地、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是對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民間俗稱「三界公」。

按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為地官下降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是日,道士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渡亡靈餓鬼的節日。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佛教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節,奉祀對象也由佛僧、地官擴大為孤魂野鬼。

【台灣普度習俗眾多】

台灣的中元普度可分公普與私普二種。公普即廟普,在寺廟舉行,由道士或僧侶主持,其中「放焰口」儀式即是施法解除火焰,施食餓鬼,顯然是盂蘭盆會遺緒。私普是以同業、同街或家庭為單位進行普度,此為道教中元節形式。為安撫孤魂野鬼,中元祭典供品之豐盛,祭祀儀式之冗長都是民俗節日之冠。台灣往昔普度是分區輪流舉行,揆其用意,在使孤魂野鬼每日均能享受人間奉祀,而民眾也趁機輪流宴客聯歡。
自一九五二年起,政府提倡「節約拜拜」乃將普度日期統一訂在七月十五日,以杜絕輪番飲宴的奢靡風氣。

鬼月習俗繁蕪眾多,自七月初一起,民間陰廟都會開啟納骨塔或神龕柵門,象徵釋放孤魂野鬼。當天傍晚,家家戶戶在門口擺設牲醴,焚燒經衣、銀紙,犒迎老大公、好兄弟回到人間,並在路口、屋簷下安置「老大公燈」為其照明。再公普前一天則需「豎燈篙」招引陸路孤魂野鬼,夜晚則「放水燈」引領水鬼上岸接受奉祀。至月底「送孤」、「關鬼門」之後舉行「搶孤」,以嚇走孤魂野鬼,避免「賴皮鬼」逾假不歸,滯留不去。最後進行「跳鍾馗」強制驅逐離境,至此鬼月祭典才算功德圓滿。

【仁道精神暗藏其中】

中元普度導源於人民對無主孤魂的憐憫與畏懼的交錯心理,在中元祭典中,呈現儒家己飢己溺的仁道精神,反映佛教普度眾生的情懷,又具有道家救渡亡靈的理念。靈魂是否不滅、鬼魂是否存在,是哲學預設的課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將中元普度的對象,轉為對社會底層民眾、弱勢族群、社會邊緣人的關懷,方能賦與中元普度新的時代意義。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