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拉洋片
[打印本頁]
作者:
Terence
時間:
2012-10-20 14:26
標題:
拉洋片
「拉洋片」也稱「西洋景兒」(西洋鏡)、「八大片」、「西湖景」、「看洋畫」等別稱,,是過去東北大中城鎮江湖人聚焦的「雜巴地」以及廟會等處常見的半土半洋的生意,其中最有名的藝人,當屬天橋八大怪中的大金牙。
「拉洋片」的道具是一個約兩米高一米寬如碗櫥的大木櫃,櫃的下半部正面開兩個直徑兩至三釐米的圓洞,兩個側面各開一個,俗稱「四開門」,也有多至「八開門」的,洞上安裝凸透鏡,內用布簾遮擋。看客們坐在圓洞前「開演」,由藝人拉繩控制箱內的機關依次換片子,一般是每八片一場,每個看客收費不超過一毛錢。
櫥櫃頂上安有鑼、鼓,由一條小繩控制,藝人一拉小繩,鑼、鼓就「咚咚鏘」地敲打起來,櫥櫃內上部裝有圖框和滑輪,通過繩索帶動繪有各式內容的畫框上下起降替換,觀眾透過裝有凸透鏡的圓孔觀看櫃內的畫片。藝人站在櫥櫃側面,一邊控制樂器和圖片,一邊演唱與所放圖片內容相關的唱詞,唱詞合轍押韻,行腔張弛有度,音調抑揚頓挫,該哭哭,該笑笑,演唱起來,藝人要完全進入角色,調動五官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再加之以鑼、鼓,熱鬧非凡。
從拉洋片所用「設備」中放大鏡等推斷,它應是始於清朝末年洋貨大量進入中國之後,有人說是從東洋的日本傳來的。但據一些拉洋片的藝人自己說,他們這一行的祖師爺是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風,因皇帝新封的外國人貢妃子思念故鄉整日悶悶不樂,此二人想出辦法,把妃子家鄉的美景畫在二三尺見方的八張畫片上,裝在木箱裏,在箱的一面開出裝有放大鏡的圓孔,從中觀看宛如身臨其境,使皇妃轉憂為喜,皇帝加封二人為護國軍師。後來這種箱中看景的玩藝兒逐漸傳到民間,就有了拉洋片的藝人。這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早期「洋片」所看的,確實是以中國人認為最美的「西湖八景」為主,因此稱作「看西湖景」。直到後來藝人們在招攬生意時還有「西湖景、八大片兒,看完這片看那片兒」的吆喝詞。
拉洋片的之所以算做是一行藝人,是因為他們並非只會拉繩換片,而且還要會唱詞兒和會打鑼鼓點伴奏。在片匣子側面的木架上,安有鑼、鼓等樂器,用繩子連接,藝人用手拽繩就可以打出不同節奏的鑼鼓點。同時,還要有與片子內容相關的唱詞。在招攬生意和拉片的過程中,都要把鑼鼓點打得熱鬧,詞兒唱得引人入勝,還要伴以滑稽可笑的動作和表情,這樣才能把更多的人引到自己攤前來。
「洋片」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風景畫和故事畫兩類(很多是用放大的照片——。風景主要是供人們「看新鮮兒」,不僅有中國的名勝,也有外國的景物和風土人情。故事則是「看熱鬧兒」,其內容有《白蛇傳》、《三國》等人們熟知的古代故事,也有《黎元洪大總統太和殿登其》、《槍斃駝龍》、《五勝關大戰》之類的當代事件,或是一片一景一事,或是彼此連接成組。唱詞則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如「下江南、下江南,過了湖廣到四川。四川有個喇嘛廟,一邊一個鐵旗竿」、「往裏一瞧又一回,外國洋人來打圍。頭前走個猩猩怪,後尾兒跟個大老黑」之類。還有的是在箱內裝立體著色佈景和人物,通過拴繩的機關控制其變化。較常見的如《白蛇傳》裏的「遊湖借傘」、「水漫金山」之類,甚至還可以往箱裏注水增強效果。唱的詞也是同樣風格,如「往裏看,往裏觀,飄飄悠悠來了兩隻船。一個是白蛇和青蛇,一個公子是許仙,他們借傘結良緣。」
拉洋片的常常是成群結夥地做生意。幾個洋片匣子同在一片場地招引顧客。所用的片子和匣子既有自己的,也有從洋片行掌櫃那裏租來的,或用車推,或用擔子挑。場地基本是固定在熱鬧場所的某一區域。因為片子內容互有差異,有的看客往往看完這攤看那攤,生意倒比跑單幫好做。看洋片的人,多屬於城市中下層平民和鄉下人。因為片子的內容大多數是適合文化水平較低而又有很強好奇心的人,所以大人孩子都很愛看,不僅能從中看到熱鬧和新鮮,也能開闊一下眼界,增加一些知識。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