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我的生態遊/在蘭嶼高腳亭裡 唱雅美情歌
[打印本頁]
作者:
Cecil
時間:
2012-9-29 00:38
標題:
我的生態遊/在蘭嶼高腳亭裡 唱雅美情歌
坐在蘭嶼的高腳涼亭上吹著海風配著鹹味唱首雅美情歌,是快活自在。(攝影/林于凱)
很幸運的在颱風過後遊客最少的時段,造訪蘭嶼。上一次是3年多前為了飛魚研究而初登人之島。這次5天4夜的行程中,大部分時間天空是灰濛濛的,海中的景致也因為颱風剛過而失去了原本的美麗。但也因為少了海上捕飛魚、水下探險的行程,有很多的時間與當地居民、部落工作者聊天,也對蘭嶼有了新的認識。
達悟還是雅美?
你如果問,「蘭嶼人都是達悟嗎?」答案是O,「達悟都是蘭嶼人嗎?」答案是X。
達悟(Tao)在雅美語中,是「人」的意思。蘭嶼的住民發源自菲律賓北方的巴丹(Batanes),屬於玻里尼西亞種(Malayo- Polynesian),之後分別往南遷至呂宋島及往北遷至蘭嶼,遷移至蘭嶼的一支,稱之為「雅美Yami」。
傳統文化,還是觀光文化?
達悟是怎麼變成雅美的代名詞呢?聽說就是當初某些年輕人覺得這個名字比較好聽,就對遊客這樣解釋了。為了讓解說內容更生動豐富,就加油添醋多了一些漢人的想像,例如嘟嘟悟(蘭嶼角鴞)被解釋成為邪靈的象徵,「但其實並不完全是那麼一回事。」東清村第一男模謝宏鑫表示。
最近幾年,有不少年輕人回到部落蓋民宿經營生態旅遊,鄉公所及在地協會也對部落進行解說員的培訓工作,但文化的傳承畢竟不是透過幾十個小時的授課就可累積的,舊有的文化還是逐漸隨著耆老的逝去而消逝。現在的某些故事、傳說反而是為了迎合觀光客的說法,久了連部落的人都搞不清楚這些故事的真假了。
失去舞台的拼板舟
拼板舟,過去是捕飛魚的主要工具,現已成為遊客體驗海洋文化的橋梁。(攝影/林于凱)
蘭嶼有著現代文化侵入的隱憂,過去建造大拼板舟,是要部落共同開會決定的,先決定有多少人可以組成漁團,再決定要不要造大船。整個造船的過程相當繁複,從開墾、種樹、砍樹、造船、雕刻,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的人力投入。而在台灣的機動船引入後,耗時費工的拼板舟已經逐漸被取代。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口外流,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參與造船。
所以,現在拼板舟已非捕魚工具,而是帶領遊客體驗海洋文化時的一種橋梁。
禁忌的妥協
為迎合外來文化的需求,蘭嶼人也開始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傳統禁忌。例如,過去飛魚季時,不能從事其他的漁業活動,但導入觀光後,有些遊客有海釣、浮潛的需求,折衷的辦法,就是不要在港口或是村落附近捕魚的地方進行這些活動。
對禁忌的堅持也與外來文化的干擾程度有關,開元港、機場附近的漁人、椰油部落,因遊客量較大,部落的老人家,也不再那麼堅持傳統的禁忌;而後山的朗島、野銀則仍對傳統有相當堅持。替我們進行地下屋導覽的顏玉蘭說,「在野銀,地下屋的解說是沒有人要做的,為了賺那麼一點錢,可能要被部落裡的人指指點點,很不舒服。」不過,也有一些老人眼見地下屋為部落帶來收益,也就慢慢接受了。
進口的風味餐
蘭嶼人以芋頭及番薯為主食,但是遊客除非變成他們的好朋友,否則可不容易吃到。因為蘭嶼人沒有儲存這些作物的習慣,當天要吃多少,就採多少。魚也是一樣,除了飛魚會製成飛魚乾儲存至10月的終食祭之前,其他捕獲的魚很少放超過一個星期,也不對外販售。因此在蘭嶼島上,觀光客吃到的食物,仍與台灣大同小異。有人提問,為什麼蘭嶼沒有風味餐?第一男模謝宏鑫一語點出了發人深省的重點,「我們蘭嶼的土地就只能提供那麼多的食物,如果你們說的風味餐,是進口的,那你們要嗎?」
面對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進入後的轉變,不管是生物地理區系還是人種起源都與台灣大相逕庭的蘭嶼人要問,「蘭嶼人想要的未來是什麼?」台灣的行政制度與治理模式,是否適用於蘭嶼?這些都還需要許多的溝通與磨合。
站在台北101俯瞰整個城市脈動,或許有種騰雲駕霧、與國際接軌的快感;但坐在蘭嶼的高腳涼亭上吹著海風配著鹹味唱首雅美情歌,未必不是更快活自在的寫意人生。(本文感謝同伴小郭共同進行訪談)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