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哪天請你吃個飯?

哪天請你吃個飯?

  給 朋友 的同學辦了一件小事,朋友捎話說,同學對此表示感謝,還說哪天請你吃個飯呢?一聽這話,我笑了。
  人情社會,許多事情,總是要夾雜些人情去做。而但凡幫人家做了點事,人家總是要口頭道個謝;現在光道謝又似乎還不夠,於是往往再加上這麼一句:“哪天請你吃個飯!”當然,這種情況下辦的事,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是有分量的“大事”,那恐怕就沒這麼簡單,應當是別有一番情景了。
  在下不才,幫不了人家什麼大忙,但偶爾給人家做一點小事還是有的。於是,“哪天請你吃個飯”這種話就漸漸聽熟了。經曆多了,每當聽到這句話,我便不禁玩味:這“哪天”到底是哪天呀?
  其實,你懂的:所謂的“哪天”,多半並非實指,純粹客套而已。在一般情況下,“哪天請你吃個飯”只不過是“謝謝”的後綴語——因為“謝謝”二字音節太簡單,為了走出詞彙貧乏的困境,人家總得多說上幾個字嘛。
  也就是說,這個“哪天”,大多數 永遠 不知是哪天。有時碰到還算熟悉的,我也開個玩笑將他一軍:“到底是‘哪天’?不如就今天!”趁他一愣一愣之際,哈哈一笑馬上閃人。好在現在不像當年,吃飯的確不成問題,相反,請人吃飯有時反倒不是那麼容易了,否則,人家還真以為你很在乎他一頓飯呢?
  與“哪天請你吃個飯”類似的,還有“哪天過來玩呀”、“哪天,那個……哈”,等等,其實都只是為了表示熱情的客套話,當不得真的。你想,這些話連基本要素都不清晰,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基本要素,完全就是打個哈哈而已,教你如何去信他?
  “哪天”是哪天?千萬別較真。你要是較真,一不小心就會逼得人家發愣,那就太不好玩了。話說回來,這雖然只是客套話,雖然大家聽得多了,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種話說得多了,容易給 自己 貼上一個“說話不靠譜”的標簽倒是真的。 人生 識字糊塗始,人生失信“吃飯”始。別小看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可能你的失信意識就是從這裏萌芽的。
  我們的先人是十分重視信用的,季布一諾千金、魏文侯冒雨赴約……這種言必信、行必果的 故事 ,在 曆史 上隨便可以列出一大串。孔子說,治國靠三點:足食、足兵、足信;如果做減法,可以先“去兵”,再“去食”,但不能“去信”,因為“民無信不立”。所以,“信”對人與社會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難怪連江湖草莽都動輒把“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當作行為准則。
現代 人當然也知道 誠信 的重要,說起來一套一套的,甚至把它比喻為公民的 “第二個身份證”。然而現實是,某些人連第一個身份證都在造假,哪裏還在乎區區 “第二個身份證”?所以,現在困惑我們的一大社會問題,恰恰就是誠信的缺失。
  為什麼人們無視失信、“樂”於失信?因為在他們看來,失信傷人不傷己,所以無關緊要。其實,從長遠看,失信傷人亦傷己,甚至自己受傷將更重。失信對別人來說,受的頂多是皮肉傷;對始作俑者而言,不傷則已,一傷就深入腑髒。
  所以,還是讓自己有一個守信的形象為好。既然無意請人吃飯,既然不想接待人家,那就不賣這個乖又如何?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不提也罷。寧願讓人覺得你不夠熱情,別讓人覺得你不夠誠信。偶爾失信尚可理解,特別要緊的是,千萬別讓失信成了常態。真到了這個地步,要改變人家的印象就難了。對經常失信的人,別人往往把他的話當作耳邊風。比如,我有個熟人,因為他失信是常態,只能說是“熟人”,已夠不上“朋友”之稱,曾經幾次和朋友們約好 時間 去幹某件事情,但總是到了時間卻沒下文。後來,他說什麼我們都不當回事了,即使哪天他真能如約前來,我們也不會專門等他,大家該幹嗎幹嗎去,反正要誤事也是誤他的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沒有信譽的人,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長期和言而無信的人打成一片,如果沒有在潛移默化中隨波逐流變得失信,那可以說是奇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