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內城發現99座葬墓
隨著對百戲俑坑發掘的深入,坑內“封門”首次顯露痕跡。雖然“封門”早已被大火燒毀,但在第一、第二兩個過洞西端,還是發現了明顯的“封門”嵌入痕跡。
百戲俑坑隨處可見火燒痕跡
6月9日,第三次兵馬俑考古發掘成果公布,在百戲俑坑第三過洞,出土了30多個陶俑,其中有28個不著上衣、不穿盔甲。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一個無頭俑達2.2米高,腳掌奇大,要穿54碼的鞋。這些陶俑的出土驗證了之前的推斷,他們可能是象征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
去年,考古人員在對百戲俑坑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百戲俑坑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從南到北並列著三個過洞,東西長為40米。在這里,隨處可見火燒痕跡,其中紅
色是火燒土留下的痕跡,黑色是棚木燒過后的痕跡。
據了解,第三過洞是集中發現陶俑的地方,其中橫七豎八躺著許多陶俑殘段,目前仍在陸續清理中。
坑內兩道封門已被燒毀
本周,考古人員在對第一、第二過洞進行發掘時,就在兩個過洞的西端,發現了“封門”的痕跡。“封門”是建築需要,用來封堵過洞。百戲俑坑考古領隊張衛星告訴記者,封門其實就是由方木一層層壘起來的,過程有點像“砌磚”,最終,建成約兩米高的“封門”。目前,這兩處“封門”經焚燒后,已經看不到方木,但是一層層方木嵌入的痕跡還在。
目前所發現的秦始皇帝陵180個陪葬坑,有12個陪葬坑被大火燒過,在兵馬俑坑等陪葬坑內也發現過封門。此外,百戲俑坑與兵馬俑坑等陪葬坑一樣,都是方木構建立柱與頂部的棚木層。雖然百戲俑坑已被焚燒,但是仍能看到有木質從兩端伸入坑體形成一個門式形狀。
秦陵內城發現99座葬墓
推斷:秦始皇后妃中未生子者都要陪葬
無論是兵馬俑坑還是百戲俑坑,都是秦始皇帝陵很小一部分。昨日,記者獲悉,考古人員在對秦始皇帝陵內城西北部1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勘測推斷,這里可能是祭祀建築區。此外,內城還發現了99座墓葬,可能是秦始皇后妃陪葬墓。
目前考古人員發現,秦始皇帝陵的結構是由內外兩個城和10個城門組成。城門分布位置也已探明。內城封土的北側,有大量建築遺址和陪葬坑。
考古人員在對一處17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進行了勘探,這個面積相當于故宮(微博)面積的五分之一多。據悉,這處建築遺址位于內城西北部,南北長670米,東西寬220米。隨后根據文獻研究,推斷該區域可能是祭祀建築,這是禮儀上非常重要的一處建築群。
就在這處建築遺址的東邊,又發現了99座墓葬。它們布局整齊,排列密集、朝向統一。南北排布了八九列,墓道全都對著封土。這些陪葬墓主人是誰?考古人員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找到了答案。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意思是秦二世在提到秦始皇時說,秦始皇的后妃中沒有生兒子的都要陪葬,死了不少人。因此,考古人員推斷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記者獲悉,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目前有了更具體規劃。2010年到2015年間,全面系統勘探陵園遺址,解決陵園形制、布局等問題。遠期是2016年到2020年,調查陵園內還沒有勘探的區域。
熱點解讀
為啥陶俑大多出土在第三過洞?
在百戲俑坑內,為什麼第一、第二過洞有封門,而第三過洞就沒有呢?百戲俑坑考古領隊張衛星表示,第三過洞發掘中沒有發現門道,所以無封門。在第一與第二過洞兩端都有斜坡式門道,最終在這兩個過洞的西端,門道與坑體連接的地方,發現了明確的界限——封門。
考古人員推斷,之所以百戲俑坑大量陶俑出土都集中在第三過洞,可能恰恰因為其沒有封門,過洞沒被封堵,所以燒起來還不嚴重,大量陶俑幸運保留下來。據悉,新發現的“封門”痕跡,為研究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焚燒現象提供了最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