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晚清抗法名將<馮子材> [打印本頁]

作者: kibi    時間: 2012-7-21 01:02     標題: 晚清抗法名將<馮子材>

馮子材(1818一1903)字南干,號萃亭。欽州人。因社會動亂,父母早亡,馮子材少年時便流浪街頭,做過木工,跑過牛幫,受盡貧困折磨。受社會風氣和親友言行熏陶,具有不少儒家正統觀念。

  清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馮子材投奔天地會劉八,因武術高強受到重用,不久接受博白知縣招安,編入“必勝"營,走上鎮壓農民起義的道路,立功攫昇千總。太平天國起義后,該



部改隸廣西提督向榮,尾追太平軍北上,屢立戰功,清同治元年(1862年)昇補廣西提督,接著又孤軍固守鎮江。平定江南之后,馮子材長期擔任廣西提督。清光緒九年(1883年)12月,法軍悍然對駐防越南山西的清軍發起攻擊,爆發中法戰爭。已解甲歸田的馮子材,仍關心越南及邊境局勢,曾主動請縷率兵入越抗法。朝廷認為馮子材年老,非法人對手,只給馮子材任高雷廉瓊團練督辦。他辦團戎邊,團結諸將,整頓軍紀。清光緒十年(1884年)6月,法軍借口觀音橋事件將戰火燒到中國東南沿海,朝廷感到局勢嚴重才下令對法宣戰。12月,令馮子材募集萃軍十營迅速開赴前線。馮子材深受邊疆人民擁護,十天即募足十營(行軍途中又增募八營),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1月中旬起程。為表示此行抗敵決心,馮子材將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備料理后事。臨行囑咐家人,若廣西不守,將祖先牌位遷回江南祖籍,永作中國臣民。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初,法軍大舉北犯,進逼諒山,新任廣西巡撫潘鼎新焚城夜逃。2月25日,法軍攻占鎮南關,炸毀關樓后撤走時,故意在關樓廢好旁樹立一塊木牌:“廣西門戶已不存在,保衛國土靠遵守條約。"囂張已極。隨著潘鼎新所部及各軍的潰敗,憑祥、龍州一帶大亂,關內大震。朝廷連忙命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雷厲風行的馮子材率部抵達幕府前線,立即召集各軍首領商議御敵大計。他語重心長地提出:國門被毀,法寇不滅,無國也就無家,望大家同心協力,保衛祖國南大門。在馮子材主持下,各軍都表示聽從指揮,誓死抗法。越南軍民得知馮子材率部抵達南關布防,紛紛前來通報法軍動態。在各方面協作下,很快就選定隘口為阻擊法軍的戰場,半個月即在東西岭之間構築成堅固、實用的防御工事,以壕溝、土墻、欄柵構成,橫垮山隘,又稱長墻。還在附近岭上修築5座炮壘與長墻連成一體。防御工事築成后,馮子材會同王孝祺、王德榜、蘇元春等部,在關前隘積極備戰。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3月24日,法軍集中火力猛攻長墻,並分兵偷襲長墻西側的炮壘。面對法軍的進攻,馮子材派兵攻擊法軍的側翼及后路。正當法軍的兩翼攻擊因炮彈供應中斷而沉寂之際,馮子材振臂高呼,躍出長墻,帶頭沖殺,頓時殺聲震地,人流如潮,暴風雨般沖向法軍。法軍望風而逃,無論前線指揮官如何狂喊,也制止不了兵敗如山倒的敗勢。法軍退到南關仍不敢停步,一直向文淵方向奔跑。馮子材率領萃軍及各兄弟部隊乘勝追擊,直逼文淵、諒山,數日間,盡復郎甲北失地。不但實現了“以法軍的頭顱重建國門"的誓言,還徹底粉碎了法國當局說詐陰謀,迫使法國內閣總理茹費理辭職。鎮南關大捷,成為中國軍隊在反帝斗爭中的光輝篇章。馮子材因功授太子少保,加封尚書銜,任會辦廣西軍務,雲南、貴州提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死於南寧。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