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沈葆楨
[打印本頁]
作者:
car
時間:
2008-3-16 13:46
標題:
沈葆楨
台灣是我國的寶島。她的繁榮,有其歷史淵源和地緣因素。而這些淵源和因素,都和福建有關。台灣著名的歷史學者連橫在《台灣通史.自序》中說:“唯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又在該書的《風俗志》中說:“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時至今日,在台灣二千多萬人口中,祖籍福建的約佔百分之七十以上。正是包括這些人在內的所有台灣同胞共同努力,才把台灣建設成今天這樣一個繁榮的寶島。其中不能不談到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於日寇侵略台灣,派兵佔台南瑯懋、牡丹等地,清廷委任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台灣軍務,並兼理各國通商事務。沈葆楨到了台灣,積極加強戰備,堅守城池,不久就迫使日寇知難而退,不得不“遵約撤兵”了。
沈葆楨守住台灣後,立即著手進一步的開發。其主要的功業有以下幾方面。
開禁
清政府對台灣有兩條禁令:一是嚴禁內地人(主要指福建沿海地區居民)偷渡台灣;二是嚴禁已居留在台灣的人民“私入番區”,即漂洋到南洋各國去。這兩條禁令嚴重阻礙了台灣發展。為此,沈葆楨上書朝廷,請准予開禁。後來清政府依照沈葆楨的奏摺辦理,解除了禁令,從此福建沿海的人力、物力、生產技術源源不斷地流向台灣。如果說鄭成功收復台灣帶動了福建沿海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移居台灣,那麼沈葆楨促使清政府解除禁令,則引發了福建沿海人民第二次大規模移居台灣。從此以後,台灣的人口大量增加,台灣和大陸可以自由通商、通航,帶來了台灣經濟的一次飛躍。沒有大陸同胞,根本就不可能有台灣經濟的繁榮。
開府
台灣原是福建一個府,府治設在台南。但當時台北的廣大地區,都尚未建立政權機構。台南的政府對台北廣大地區鞭長莫及。沈葆楨為了加強對台北地區的開發,向清廷奏請另設一個“台北府”。在台北府的管轄下,新設置了淡水、新竹、宜蘭三個縣治。這樣便加強了對台灣事務的掌控。同時,沈葆楨還奏請將福建的巡撫(省政府)移駐台灣:一年之間,春冬駐臺,夏秋回省。也就是說,福建的巡撫,一年之中要有一半的時間移到台灣去辦公。這樣一來,台灣與福建的關係就更加密切了,後來台北成為全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這和沈葆楨的“開府”措施是分不開的。
開路
要發展台灣經濟,必須開山開路。過去台灣經濟的開發,都限於沿海平原地區。而台灣內地,仍有大片原住民聚居地未開墾,交通不便。要發展這些地區,首先就要開山開路。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程。沈葆楨在《至陸存齋觀察》信中說:“防倭易而開山難,開山則南路難而北路尤難,愈進而需兵愈多。番社愈僻則愈愚而愈毒,經費滋鉅,恩威而窒矣。”而當時開山開路時,往往“進一步則需築一堡,駐一哨。”由此可見,沈葆楨對台灣,不但在防倭方面功績很大,而且對台灣的交通發展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關於在台灣開山的艱鉅程度,又在他的《北路中路開山情形折》中寫得更為詳盡。當年如果沒有沈葆楨帶領大陸同胞,尤其是大批的福建移民,在台灣開山開路,打下交通的基礎,那麼台灣也不會有今日的繁榮。
開礦
台灣的礦物資源非常豐富,據近代的調查,全省共有八十多種礦物,尤以煤礦為多。早在沈葆楨去臺之前就已有開採。舊制度規定,臺煤的出口和進口,都徵同樣的稅率,這不利於礦產的開發。沈葆楨治理台灣時,減輕了對臺煤出口的稅收,從而鼓勵了台灣煤礦的開採,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沈葆楨非常熟悉台灣的實際情況,他認為煤礦是當時台灣經濟的基石,必須優先發展。在《臺煤減稅片》中,他說:“墾田之利微,不若煤礦之利鉅,墾田之利緩,不若煤礦之利速,全臺之利以煤礦為始基,而煤礦之利又以暢銷為出路。”而要暢銷,又必須減稅。所以他最後請求清政府准予台灣的煤礦減免出口稅收。
沈葆楨對台灣的治理開發,在台灣的發展史上寫下了偉大的一頁。連橫評述道:“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楨締造之功,顧不偉歟!”這個評價是公正的。
來源:香港文匯報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