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台灣先民的奇蹟
[打印本頁]
作者:
car
時間:
2008-3-15 19:00
標題:
台灣先民的奇蹟
本文作者:何顯榮先生
台灣的先民絕非在六千年前從大陸遷移來的
最近有二位國際聞名的學者,一位是語言學家Robert Blust和一位考古
學家Peter Bellwood,各於一九八五年和一九九一年發表有關南島語系民
族的起源地應該是在台灣的看法。他們推論距今約五千年前,南島語
族從台灣開始逐島遷移,在數個世紀中經菲律賓、婆羅州、西里伯斯
、爪哇、帝汶、馬利安群島、蘇門答臘、新幾內亞、斐濟、東加、麥
可羅尼西亞、玻利尼西亞、夏威夷、印尼、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等
島,最後到紐西蘭,目前這個學說已被採信。又根據一九九八年八月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生物學家張伯斯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項分
析人類去氧核糖核酸(DNA)的研究證實南島語族從台灣開始逐島遷移
的學說。
依據目前一些台灣考古學家的看法,台灣第一批原住民是距今約六千
年前由亞洲大陸遷移來的,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根據地質學資料的記
載,台灣是約在六百萬年前,第一次浮出海面,孤立於亞洲大陸東南
側的海島。在地球第四次冰河期(約八萬至一萬年前)時,地面結冰,
一些水分結成冰被攔截在陸地上,使海平面下降,台灣海峽因而形成
寬坦的陸地,造成台灣與大陸連接為一片大地。約在一萬二千年前冰
河時代末期,因氣候變遷、冰河融解、海面逐漸上升,而使台灣海峽
復原,台灣再與大陸隔絕。因此有些學者推測台灣第一批原住民的由
來,是在冰河時期的一批大陸人,獵狩動物和採集植物,走過乾枯的
台灣海峽而來到台灣的。近代的考古學家挖掘台灣原住民的古代遺址
,發現有許多的文物與大陸相似,因此就證明台灣最早的原住民是從
大陸遷移來的。
但是以今日業經日本人探測隊探測到在澎湖海底虎井十字城的構造物
和琉球依那國島海底的祭壇,二者都已被確認是台灣先民的遺蹟(該紀
錄片將在今年十月於日本電視台播放)。這二個古文明遺物的建造時代
,一定是在冰河時期,海水下降、海棚露出地表的年代以前的;換言
之,應該在一萬二千年至八萬年之間的事。這個年代已比中國的遠古
傳說時代──三皇五帝──還早,而且已證實南島語族是由台灣為起
源逐島遷移出去的,若是台灣第一批原住民是從大陸遷移來的,為什
麼那些世界有名的科學家不直接指出大陸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呢?因
此我們絕對否定台灣第一批原住民於距今六千年前由大陸遷移來的說
法。
大陸最古老而具有現代人(智人)形態的發現,是在北京原人洞(北京原
人仍非現代人)上方的「山頂洞人」,由其化石推測約為二萬五千至
一萬年前的人類。但在台灣東部八仙洞的長濱文化有四萬到八千年前
的史前文物和台南縣左鎮人的化石約在三萬至二萬年前之間,其年代
比大陸的山頂洞人年代還早,因此台灣的先民若不是早於中國的祖先
,至少是同時代同一蒙古人種繁衍來的。台灣的先民的歷史怎麼會只
有六千年?甚至有人還說只有四百年呢!
台灣先民以地洞的庇蔭渡過冰河期
我們若要知道台灣最早先民的來源,就應從第四紀冰河期的情況先來
探討。地球第四紀冰河期約從八萬到一萬年前,地表均為寒冰所覆蓋
,人類必須經歷這個七萬年的漫長歲月,一代接一代繁衍下來。那麼
到底人類如何傳承渡過這個嚴寒、不易生存的漫長歲月呢?
若以古代地球的生態環境來考慮,聰明的人類要渡過冰河期,最好的
方法就是開鑿地洞,躲入洞穴才能生存下來。就如舊石器時代在大陸
的山頂洞人和在台灣東部八仙洞的長濱文化,都是在地洞中被發現的。
台灣的先民是否這樣渡過冰河期繁衍至今?讓我們先來瞭解台灣的地
洞。目前所知台灣的地洞有:
一、基隆市:1.基隆山地洞、2.貴子坑地洞、3.仙洞巖地洞、4.協和發
電廠地洞、5.虎仔山地洞、6.大武崙風洞、7.台肥廠區口地洞、8.佛祖
嶺地洞、9.西定路金斗公地洞、10.外木山溪口風洞、11.蝶仔公風洞、
12.東明路風洞、13.月眉山地洞。
二、台北市:14.七星山區地洞、15.大屯山區地洞、16.圓山地洞、17.
芝山岩地洞、18.大直地洞19.博愛特區地洞、20.大龍峒地洞、21.關渡
地洞、22.老梅地洞、23.琉公圳地洞、24.北投貴子坑地洞、25.南港地
洞、26.信義區福德街龍山洞。
三、台北縣:27.貢寮荖蘭山地洞、28.鹽寮核四廠番仔山地洞、29.平
溪南山地洞、30.新店文山通新店地洞、31.木柵貓空風洞、32.坪林地
洞、33.觀音山地洞、34.八里地洞、35.石門地洞、36.土城皇帝山地洞。
四、桃園縣:37.鶯歌石過大漢溪底至三峽鷹仔石地洞、38.三峽地洞、
39.觀音山地洞、40.甲板山地洞。
五、宜蘭縣:41.南澳觀音山地洞。42.大里甘藷寮地洞、43.頭城芭樂
林地洞。
六、新竹縣:44.關西地洞。
七、南投縣:45.埔里關刀山地洞、46.南投郡大山地洞、47.日月潭通
鯉魚潭水洞、48.中央山脈石壁洞。
八、花蓮縣:49.月洞、50.三仙洞、51.石門洞、52.九仙洞。
九、其他地區:53.雲林草嶺水湳洞、54.台南關子嶺地洞、55.台南赤
崁樓至安平地洞、56.高雄壽山地洞、57.屏東鵝鸞鼻石門地洞、58.鵝
鸞鼻龍洞、59.台東八仙洞。
十、外島:60.澎湖大武山地洞、61.釣魚台地洞、62.琉球八重山地洞
、63.琉球依那國島地洞。
台灣的地洞不勝枚舉,由上述僅提出較大或有名的六十餘處,其中有
些地區的山中布滿錯綜複雜而且相互貫通的地洞,其中至今全國最完
整者是花蓮縣的九仙洞。
大部分台灣地洞的來源及用途少有人知曉,以致現在的人大都認為是
日據時代挖掘來躲避美軍的轟炸,或是國軍開闢為軍用的。由於地洞
牽涉軍事用途,在日據時代或戒嚴時期非常敏感,因此少有人去探討
這個問題。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在台僅是近一百年的事,倘若地洞是
用來躲避美軍轟炸而當防空洞用,則地洞的入口處應有一道堅固的屏
障牆,以防止洞口被轟炸而堵死;倘若國民政府開挖地洞當軍事用途
,則地洞入口必須寬大,以便開挖時易於運出沙土外棄,且需有棄土
場,但是台灣的地洞都沒有這些特徵。若回溯到清朝或更早的時代,
台灣這麼多的地洞,用當時的開挖技術來衡量,需要花費非常龐大的
人力,何以台灣的史料中從未提及?換言之,台灣地洞的開挖應排除
有台灣史記載以後的年代。那麼到底台灣這麼多的地洞是怎麼來的呢
?
經過我們的仔細調查與研究,台灣先民有高超的智慧及技術,開鑿那
麼多的地洞,使先民們在台灣渡過冰河期,生存繁衍至今,這個才是
台灣地洞用途的真相。
台灣地洞是以高超的技術開挖的
在冰河時期避寒及維生用的台灣史前地洞有很精良的設計,包括考慮
猛獸、排水和通風等。由地洞的洞口構造方式來探討:洞口小、洞內
寬敞,以避開巨大野獸的侵入;洞內在較低處有排水涵洞,以排出由
洞口灌入的雨水;地洞的入口方式有二種,一種是有二個洞口,分別
為南、北向,在洞內合而為一,北方寒風吹時,堵住北向的洞口,而
開啟南向洞口,南方寒風吹時則相反,以利空氣流通及保暖;另一種
是洞口較大,但在入口不遠處分成左右二個小洞,通過後再合成一個
主洞,其作用相同。另有特殊的出風口,保持洞內空氣流暢。對於岩
石的開挖,我們也發現先民已應用高超的技術將岩石切割的痕跡,並
曾發現洞內以粗大堅硬的木頭當支撐而挖掘的遺跡。
根據一九六五年台灣礦業的記載,台灣的原住民曾在北海岸地帶從事
鍊鐵、煉焦、鍊銅以及在大屯火山群開採硫,在三貂溪採取砂金和在
九分採取金銀礦等,另外使用水筆仔的樹皮造紙,這些技術與大陸所
傳的不同,可能是由台灣的先民所流傳下的。因此我們認為台灣的先
民,應該是從第四次冰河期以前就已有很先進的文明,在台灣過著世
外桃源的生活。在遇到第四次冰河期來臨時,以其高超的技術挖出足
夠的地洞,容納當時的先民。而這些庇蔭先民渡過天災而生存繁衍至
今的地洞,卻被現代的人們所遺忘了。
台灣的地洞藏有先民的古文明
上述的地洞都有很長的地道,最另人稱奇的是台灣東北角的龍洞,地
洞很長,無人敢進入洞內探險。據說日據時代被放入一隻貓,過一段
日子後,貓在雲林縣的仙公廟出現,倘若真是如此,這個地洞將有二
百公里長。其他地洞的傳聞也很多,是否真實仍待查證。
另一則大家所熟悉的圓山大飯店,有一個奇特的逃生隧道,以備政要
不時之需。這個隧道據說是自然形成的。另外在圓山地洞附近有一個
被列為古蹟的史前文化遺址──圓山貝塚。根據我們的研究,在整個
圓山高地裡頭有好幾條地洞相互連貫著,包括從士林官邸直達大直軍
事管置區,並有地洞連接到圓山大飯店和圓山貝塚,這些地洞當然是
以前的先民遺留下來的。我們以現代的眼光來追溯先民的時空,這些
地洞應該是先民在冰河時期,躲避寒冰而開鑿的。先民飢餓時,就走
出洞口到湖邊(台北盆地當時是一大湖泊)挖取長滿湖底的貝類充飢渡
日,隨食隨棄,因此在洞口附近就形成了現代人所謂的「貝塚」。這
種情形應該在台灣許多地方同樣發生,只是我們還未去發現而已。例
如在金門也有富國墩、浦邊、金龜山三處貝塚,約四千至六千年前的
遺跡,每一貝塚的附近也都有地洞存在。
在冰河期建造地洞時,由於地面水和地洞與貼近地表的部分結冰,地
洞上部的土方如同現代土木工程新潁的「冰凍施工法」的作用,不虞
坍塌。但是這些地洞今日已無凍冰的撐持,且日久風化,坍塌的情形
很嚴重,因此大部分被封閉或埋沒。這些已被封閉或埋沒數萬年,裡
頭一定有非常珍貴的古文明遺跡。例如台北縣貢寮核四廠址番仔山的
地洞,洞頂整片金光閃閃,當然是先民的古文明遺跡之一。可惜像這
種文化資產竟被漠視,而將被作為興建核四廠的用地,免不了將被破
壞。
根據上述可知山洞愈多的地區,渡過冰河期的人數可能愈多,其後文
明流傳的區域也會愈廣;排除採礦坑洞、石灰岩和其他天然的水蝕洞
,在台灣的地洞密集度,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台灣可
能是第四紀冰河期以前的人類及其文明,繁衍傳遞下來的一大源頭。
南島語族可能就是在台灣的先民渡過第四紀冰河期後,他們攜帶上一
紀的文明,乘船遷徙到環境優美、福地廣大、生活容易、而尚未開發
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島國生活,形成全世界區域最廣大的南島語族
。
台灣的各原住民是由同一族先民分出
台灣現有的原住民,有高砂族包括: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
、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雅美)族;有平埔族包括
: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波拉族、貓霧悚族
、和安雅族、邵族、西拉雅族。平埔族在一九五四年由國民政府命令
取消原住民名稱,同化為普通國民。原住民中,除了達悟族外,其餘
都是南島語族。根據考古語言學,台灣原住民南島語系的語言很複雜
,各族之間差異很多,這表示語言的傳承已經非常久遠,和其他南島
語族的變遷不多來看,是台灣為起點遷移出去的特徵之一,也說明台
灣的原住民各族是最早從同一族群分散出來的。這一族原住民當然就
是台灣的先民,在第四次冰河期以前就已在台灣居住,才能有高超的
技術開挖那麼多的地洞。雖然第四紀冰河期以後的新石器時代,有大
陸的一些文明在許多原住民的遺址中被發現,然而這些僅是台灣史前
文化的一小部分,可能有許多冰河期及以前上一紀的文物仍遺留在被
封閉的先民古洞中,這些才是台灣文明精華的部分,可能媲美任何其
他文化古國。
台灣是史前時代各地邦聯的幃幄中心
台灣地洞的分布,極大部分集中在台灣北部的基隆市、台北市、台北
縣、和桃園縣;換言之,在第四紀冰河時期,先民大部分集中在台灣
北部過活,然而台灣北部正是原住民中的「凱達格蘭」族所活動的地
域,並且由日本的專家探測到在澎湖海底十字城和琉球依那國島海底
的祭壇,他們已經確認這二處都是台灣原住民中「凱達格蘭」族的遺
蹟,而且近日國際知名的考古學家在進行的大屯山區面天坪的挖掘工
作,已經發現凱達格蘭族大屯社遺址,因此我們必須藉著探討「凱達
格蘭」族的現有資料來推測最早期先民的來源及文化。
「台灣」一詞是依據十六世紀間凱達格蘭族原住民母語之名「大惠宛
」或「大大宛」,荷蘭文獻稱「台惠宛」,一六二0年中國明朝稱「
大惠國」,清朝以荷蘭語音「台惠宛」譯成漢字「台灣」,沿用至今
。「大惠宛」一詞原住民的語義是「幃幄中心」。「凱達」一詞是先
民祖先的聖名,「格蘭」一詞,其語義為「聯結」,現代語稱為「邦
聯」之意。因此「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台灣,就是「邦聯幃幄
中心」。拉丁語音的「格蘭」,因在亞洲各地的土著語音略有不同,
故其同音同義異字有「圭籠」、「雞籠」、「基隆」、「雞南」、「
吉隆」等,為表示當地為「邦聯」之地,各以其土音作為當地的地名
,都是以台灣為「邦聯幃幄中心」的「邦聯」地區。中國內地以「雞
籠」或現稱「基隆」為地名者,且在隋唐以前就已被使用而存在的地
方有:浙江省至少有五處:1.杭州龍井雞籠山、2.嘉興海鹽雞籠山、3.
寧波象山雞籠山、4.台州黃嚴雞籠山、5.嚴州桐盧雞籠山。其他:6.南
京雞籠山、7.福建閩侯雞籠山、8.安徽和縣雞籠山、9.廣東翕源雞籠山
、10.湖北陽新雞籠山、11.湖北鐘祥雞籠山、12.湖北通城雞籠山、13.
香港雞籠山、14.浙江湖州雞籠港、15.廣東連縣雞籠關、16.浙江溫州
雞籠礁、17廣東曲江雞籠墟18.海南島又名雞籠島等,不勝枚舉,這些
同為「雞籠」的地名,包括山、港、關、礁、墟、島,不可能其形狀
都是像「雞籠」吧!我們可以確定這個「雞籠」就是「格蘭」─「邦
聯」之地。
由於地名經常更換,尤其在改朝換代以後,古地名留至今的非常有限
。上述大陸的十八處「邦聯」僅是有據可考的幾處,大部分都難以再
查到,因此我們依據台灣屏東萬山有新石器時代的人面同心圓的岩畫
,與在大陸同時代的人面形器與人面岩畫同系統的關係,以推測邦聯
在中國的範圍,可由「新石器時代人面形器與人面岩畫分布圖」顯示
,即在中國大陸沿海、長江、黃河流域的廣大區域。此外有東南亞的
馬來西亞吉隆坡等。這些地區也都是「邦聯」地區之一,而台灣是各
「邦聯」的「幃幄中心」,其地位現在已可由南島語族的發源地獲得
證明。上述「雞籠」地名是參考日人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
「日本一鑑」及明朝嘉靖年間鄭若氏所撰的「隋書赤土傳」。
台灣可能是人類祖先的起源地之一
一九八0年中葉以來,關於現代人類的起源較能獲得認同的是「遠離
非洲說」,其主張約在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起源於非洲的東北角,然
後散居全球各地。至於另一派是「地區延續說」,則主張人類的祖先
雖然起源於非洲,不過在一百多萬年前已散居全球各地,在各種不同
的地區經過各自的演化成為各種不同的種族。但是近年來,由 DNA的
研究發現亞洲人的染色體中的基因序列所集成的單倍體與非洲的不同
,因此認為約在二十萬年前,在亞洲另有一支與非洲同時存在的人類
祖先。根據考古學家柯恩的研究,亞洲另一支的人類,其起源地可能
是在中印邊界。因此我們更要深入探究,挑戰人類祖先的起源地。
台灣是南島語族各地的發源地,已無庸置疑,而且也是廣大「邦聯」
的「幃幄中心」,因此台灣是人類的文明發源地之一,應可確立。倘
若以史前文化來探討,台灣的文化史應可凌駕於大陸之上,因此台灣
絕不是大陸的一部分,反而是大陸各地邦聯的「幃幄中心」。由台灣
在第四紀冰河期間所遺留那麼多且密集的地洞來看,或許台灣是舊石
器時代或更早期先民聚集之地。若能在這些地洞中找出第四紀冰河期
以前的證據,其年代至少有八萬年前以上,也就是大約智人(現代人)
出現的十萬年前時期,則台灣的歷史,就如同人類發展史,絕非短短
幾千年的近代史而已,甚至亞洲另一支人類的起源地,可能就是在台
灣,而不是在中印邊界。因此我們更要深入探究,挑戰人類祖先的起
源地。
本文所提到的證據,固然都是事實,不過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藉此
拋磚引玉,引起專家學者的共鳴,共同來探究這一塊影響全世界古文
明史的「冰山」,作一系列更完整的研究與報導,才能讓人們瞭解台
灣對全世界文明的貢獻。因此我們呼籲政府當局、文建會應儘速籌劃
專責單位,將全國各地的先民古洞和先民遺址,先進行調查和整理,
再聘請專家學者領導小組作深入的探究,找回台灣最珍貴的史前古文
明,或可發現人類祖先的起源地之一。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