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十年沒白幹:李世民殺兄逼父奪皇位的玄機 [打印本頁]

作者: bigail    時間: 2012-1-14 12:12     標題: 十年沒白幹:李世民殺兄逼父奪皇位的玄機

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不多見的明君,他在協助父親李淵起兵建立唐王朝的過程中起了至爲關鍵的作用。正是他,力促李淵起兵推翻隋政權。起兵後,又是他,力促李淵進軍關中,奪取這塊戰略要地。又是他,十八歲成爲唐軍統帥,殺敵無數,敵血噴滿了袖筒,終于削平各地山頭。

  李世民功勞這麽大,李淵偏偏高興不起來。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功勞這麽大,往哪裏擺?總不能讓他當副皇帝吧。不讓他當副皇帝,李世民會高興嗎?他要一不高興可就麻煩了,他太會打仗了,誰打得過他。再說唐軍猛將和精銳部隊也都是李世民帶出來的。關鍵時刻,他們聽誰的,那不是明擺著嘛。

  無奈,李淵采取了擡高李建成和元吉的辦法,揚成抑民。可是這兩個人也不簡單,李建成總想著搶班奪權。好了,機會來了,李淵去仁智宮避暑,李建成發動政變。李淵得知後,召李建成來仁智宮。李淵本想殺掉他,但想到還有李世民在,便放李建成一馬。

  仁智宮事件發生後,李淵既後怕,又傷心。

  後怕的是倘若李建成的政變成功,李淵恐怕早已身首異處。李建成政變如果成功的話,他會怎麽處置李淵呢?辦法不外乎是三條,殺、軟禁、尊爲太上皇。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尊爲太上皇,這樣辦好聽些,好看些,免去了弑父的罪名。但這樣做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不會再有勢力利用李淵爲號召,威脅到李建成的統治。當時有沒有這樣的條件呢?沒有。不要說元吉了,李世民首先不幹,他一定會打出“尊淵攘成”的口號,組織軍隊勤王。李世民一旦振臂高呼,唐軍一定會風起雲湧。爲什麽?因爲軍隊是一路跟著李世民打進關中的,又跟著李世民東征西討。是李世民一手締造了這支軍隊,那些著名的將軍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等人有哪個不是李世民提拔起來的。李建成能對付得了李世民嗎?對付不了。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殺掉李淵。人都沒有了,你還勤什麽王。殺掉李淵還可以使建成僞造遺诏,用來攻擊李世民。反正人死了,有誰去驗證遺诏的真僞呢。

  李淵是個政治家,他不會看不到這些,他有理由後怕。

  李淵也應該是很傷心。他早就知道,論人品,論才能,論戰功,都應該是李世民當太子。但是,這個李世民太厲害了,李淵又有點怕他。李世民當了太子,就會老老實實地一直呆在東宮,等老爸遠行了再去接班嗎?李淵身子骨還好。史料上沒有關于李淵身子骨“還好”的資料,但史書上不厭其煩地記載了李淵“有疾”的各種風流韻事,由此可見,李淵的身子骨還好。天哪,老爸的身體這麽好,李世民什麽時候才能接班呢。他要是等得不耐煩了,也玩一把仁智宮的把戲怎麽辦。所以李淵的辦法是讓能幹的二兒子李世民帶軍隊打仗,讓那麽不太能幹的大兒子李建成當著太子,牽制著李世民,李淵就可以就中調控,穩坐皇帝的寶座了。

  李淵想不到的是,這個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燈,居然發動起了政變,辜負了李淵的一片苦心。所幸的是,這次政變時,李淵和李世民、元吉都在外面,李建成的圖謀未能實現。

  如何穩定時局,李淵又想起了李世民。他把李世民找來,鄭重地囑咐他:“你趕快回長安去,一到那裏,我就宣布立你爲太子。我不能學隋文帝去誅殺自己的兒子,我封建成爲蜀王,蜀國的軍隊很脆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以後如果他能聽你的命令,你就讓他呆在那裏。如果他不聽你的命令,你收拾他也容易。”

  李世民按照李淵的旨意,當夜起身回長安。李淵雖然沒有下令殺建成,但他那裏已是人心大變,冷冷清清。

  兒子要發動兵變殺你,你還要保留他,讓他當蜀王,李淵爲什麽那麽做,難道他這次是真心要讓李世民當太子了嗎?未必。李淵是個政治家,不會輕而改變“揚成抑民”的策略。事實上也正是這樣,李世民一走,李淵便改了主意。

  仁壽宮事變時,李淵恨透了建成,但不殺他,也不關他,當面又一次許諾立李世民爲太子,但很快又變了卦。就在李世民前往長安城的時候,他趕緊打發李建成速返京城,以太子的身份繼續具體管理朝政。

  李淵第三次騙了李世民。

  李淵爲什麽這麽做,史書上記載是因爲他又聽信了妃嫔們爲建成所作的辯解,其實事情哪裏有這麽簡單。李淵是個政治家,而且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妃嫔在他眼裏只是一些玩具,他怎麽會爲她們的一些話而自毀長城,這裏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的那套“揚成抑民”的政治謀略。只看他不殺不關李建成,就可以明白,李淵留著李建成有用。幹什麽用?牽制李世民。

  李世民又一次被騙,心裏作何感想,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李淵徹底失望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仁智宮事件平息以後,幹壞事的李建成大得李淵的賞識,而救了李淵的命的二兒子李世民卻動不動就被李淵痛罵一頓。

  李淵是個大英雄,英雄自有大豪情,聲色犬馬樣樣行。從仁智宮回來休息了幾個月,李淵又率大隊人馬到長安城南郊打獵。這次李淵學乖了,把建成、世民、元吉三個兒子都帶上,免得仁壽宮事件重演。在獵場上,李淵命令三個兒子進行一場馳射比賽。李淵此舉看似平常,其實暗藏玄機。他明知道三個兒子不和,猶如三個炸藥包,但卻給他們每個人一個火把。只要有一個炸藥包被點著,後果不堪設想。

  建成有一匹從邊地弄來的馬。此馬健壯高大,但喜歡把主人從馬上摔下來。建成把此馬牽到李世民跟前說:“這匹馬身高體長,幾丈寬的溝,它一躍而過。二弟向來精于騎術,你騎騎看怎麽樣。”

  建成和自己不和,數次想加害于自己,李世民對此應該是心知肚明。今天,李建成給了自己這樣一匹大馬,此馬的本性怎樣,李世民概無所知,但他欣然接受了建成的建議。也許,李世民在衆目睽睽之下,不好打退堂鼓。也許,李世民想在父皇和衆兄弟面前露一手。也許,李世民東征西殺,什麽樣的馬都騎過,根本不在乎建成的挑釁。總而言之,李世民騎上了這匹烈馬,開始逐鹿。

  此馬果然不善。李世民剛跳上馬背,這匹烈馬就又跳又咬,想把李世民摔下來。李世民十年征戰,什麽樣的馬沒有騎過。他穩穩地坐在馬鞍上,牢牢地控制著烈馬。此馬見這幾著都失靈,突然趴下向一側倒去。這一著很厲害,馬背上的騎手如果不能及時跳開,就會被這個幾百斤的龐然大物壓傷甚至壓死。李世民是什麽人,他早就知道烈馬會有這一著。當烈馬突然趴下時,他閃電般地跳離了馬背。烈馬自以爲得計,站了起來,世民飛身上馬。此馬又突然趴下,向一側倒去,李世民又及時跳開。如此者三,烈馬技窮,只好聽從李世民的指揮了。

  李世民馴服了烈馬,笑著對自己的親信、猛將宇文士及說:“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如果把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是“他想用這個辦法來殺我是徒勞的。一個人的生死是由老天掌握的。老天不讓我死,你又能把我怎麽樣”。

  李世民的這番話意味深長。表面看來,這是再平常不過的話了,但仔細一分析,李世民面對危機的種種想法都在這句話裏表露出來了。首先,“彼欲以此見殺”的“彼”指誰?也許是指這匹烈馬,也許是指李建成,也許是指烈馬和李建成。烈馬無過,它不過是個殺人工具,拿起這件殺人工具的人才是真正的凶手。由此看來,這個“彼”是建成無疑。這個“彼”還可能包含李淵。李建成是殺不了李世民的,他的那些小動作奈何不了李世民,但李淵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李世民,只要他下個命令就可以辦到。

  但李世民自信“庸何傷乎”!老天爺是不會讓我死的。但他和李建成二人中總得有一個人先死,然後大位才有所歸。李世民當然不願死,那麽李建成就得死。也許,李世民過去有過自己登基後善待兄弟的想法,甚至可能還考慮過具體的優待政策。但仁壽宮事件中李淵的態度的反複,使他徹底打消了和平繼位的幻想。他應是清醒地認識到,李建成如果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你李世民想當個“獨釣寒江雪”的平民百姓都辦不到,那時,等待著自己的只有刑場。李世民當然不願走向刑場。那麽,他必須讓“彼”走向刑場。宮門喋血的大計至少在這個時候已存在李世民腦海中了。

我們再把話題拉回來。這個“彼”尤其不善,早就派了奸細竊聽李世民的言論。他們聽到李世民“彼欲以此見殺”這句話後,立即把這句話歪曲成是“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爲天下主,豈有浪死!”建成編了這個謊言,教李淵的妃嫔去告禦狀。李淵聽說李世民自己封自己爲“天下主”,勃然大怒,把建成、元吉召來弄成個三堂會審的架勢,然後才召李世民來。未等李世民開口,李淵就破口大罵:“天子是受天命才能成爲天子,並不是你用小聰明就可以弄到手的,你怎麽這麽急著想當皇帝啊!”

  李淵大罵李世民,但他並沒有叫人把李世民拉出去斬首,也沒有叫人把他下到“天牢”。李世民倒是自己請求李淵把他扭送司法機關審驗。李淵不理李世民的請求,只是大罵不止。

  李淵的態度耐人尋味。“上怒不解”,看起來事情很嚴重,其實是給李世民一個警告,實際上並不想把李世民怎麽樣。仁壽宮事件後,李建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李世民得分,權力的天平開始向李世民傾斜。李淵乃利用這個機會殺殺李世民的威風,使權力的天平繼續保持平衡。

  但事情總得有個結尾啊。恰好這時,“有司奏報突厥入寇”。老天,突厥這個老冤家又來了!

  唐初的邊患中,力量最強大的對手是突厥。只要翻開史書,就可以看到,唐朝初期,突厥南下侵擾地方的記載很多。仁智宮事件後,李淵剛剛回到長安,突厥就大舉南下。李淵一度想放棄長安,遷都商洛地區,幸被李世民勸止。現在,突厥又來了。李淵立即收起皇帝的架子,滿臉的怒容一掃而空,“多雲轉晴”,微笑地給李世民戴上發冠,請他站起來,商量抵抗突厥的大計。要打仗了,還得請李世民出馬。

  以往,遇有重大戰事,李淵就直接派李世民帶兵出征。建成是太子,不能去。元吉是個廢物,去了只會壞事。但這次不一樣,李淵派李世民和元吉一起領兵前去。意思是很明白的,讓李世民打仗,讓元吉監視李世民,防止李世民帶軍隊走了,又突然殺回長安奪皇位。

  李世民的這番話意味深長。表面看來,這是再平常不過的話了,但仔細一分析,李世民面對危機的種種想法都在這句話裏表露出來了。首先,“彼欲以此見殺”的“彼”指誰?也許是指這匹烈馬,也許是指李建成,也許是指烈馬和李建成。烈馬無過,它不過是個殺人工具,拿起這件殺人工具的人才是真正的凶手。由此看來,這個“彼”是建成無疑。這個“彼”還可能包含李淵。李建成是殺不了李世民的,他的那些小動作奈何不了李世民,但李淵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李世民,只要他下個命令就可以辦到。

  但李世民自信“庸何傷乎”!老天爺是不會讓我死的。但他和李建成二人中總得有一個人先死,然後大位才有所歸。李世民當然不願死,那麽李建成就得死。也許,李世民過去有過自己登基後善待兄弟的想法,甚至可能還考慮過具體的優待政策。但仁壽宮事件中李淵的態度的反複,使他徹底打消了和平繼位的幻想。他應是清醒地認識到,李建成如果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你李世民想當個“獨釣寒江雪”的平民百姓都辦不到,那時,等待著自己的只有刑場。李世民當然不願走向刑場。那麽,他必須讓“彼”走向刑場。宮門喋血的大計至少在這個時候已存在李世民腦海中了。

  我們再把話題拉回來。這個“彼”尤其不善,早就派了奸細竊聽李世民的言論。他們聽到李世民“彼欲以此見殺”這句話後,立即把這句話歪曲成是“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爲天下主,豈有浪死!”建成編了這個謊言,教李淵的妃嫔去告禦狀。李淵聽說李世民自己封自己爲“天下主”,勃然大怒,把建成、元吉召來弄成個三堂會審的架勢,然後才召李世民來。未等李世民開口,李淵就破口大罵:“天子是受天命才能成爲天子,並不是你用小聰明就可以弄到手的,你怎麽這麽急著想當皇帝啊!”

  李淵大罵李世民,但他並沒有叫人把李世民拉出去斬首,也沒有叫人把他下到“天牢”。李世民倒是自己請求李淵把他扭送司法機關審驗。李淵不理李世民的請求,只是大罵不止。

  李淵的態度耐人尋味。“上怒不解”,看起來事情很嚴重,其實是給李世民一個警告,實際上並不想把李世民怎麽樣。仁壽宮事件後,李建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李世民得分,權力的天平開始向李世民傾斜。李淵乃利用這個機會殺殺李世民的威風,使權力的天平繼續保持平衡。

  但事情總得有個結尾啊。恰好這時,“有司奏報突厥入寇”。老天,突厥這個老冤家又來了!

  唐初的邊患中,力量最強大的對手是突厥。只要翻開史書,就可以看到,唐朝初期,突厥南下侵擾地方的記載很多。仁智宮事件後,李淵剛剛回到長安,突厥就大舉南下。李淵一度想放棄長安,遷都商洛地區,幸被李世民勸止。現在,突厥又來了。李淵立即收起皇帝的架子,滿臉的怒容一掃而空,“多雲轉晴”,微笑地給李世民戴上發冠,請他站起來,商量抵抗突厥的大計。要打仗了,還得請李世民出馬。

  以往,遇有重大戰事,李淵就直接派李世民帶兵出征。建成是太子,不能去。元吉是個廢物,去了只會壞事。但這次不一樣,李淵派李世民和元吉一起領兵前去。意思是很明白的,讓李世民打仗,讓元吉監視李世民,防止李世民帶軍隊走了,又突然殺回長安奪皇位。

  元吉果然無用,他看見突厥騎兵像黑雲一樣的陣勢時,就嚇得尿了褲子。李世民提議單騎出陣,元吉當即拒絕。李世民率幾百個騎兵出陣,軟硬兼施,充分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不戰而使突厥撤兵,顯示了天大的勇氣和過人的膽識。

  過了不久,突厥數萬騎兵又南下侵擾。由于上次李世民談笑退突厥,李淵很滿意,推心置腹地和李世民談了皇位繼承問題。這次突厥又來侵擾,建成推薦元吉帶兵出征,李淵同意了。

  誰知,元吉這次出兵,軍鋒並未真正指向突厥,而是指向了李世民。元吉挾軍權之重,直接向李世民開刀了。如果以前的暗裏爭鬥是太極拳的話,現在一切遮羞布都丟掉了,太極拳變成了刀光劍影的刀術了。

  對于突然襲來的暴風驟雨,李世民早有准備。

  李世民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也是一個很仁慈的人。和許多登基後濫殺功臣的帝王不一樣,李世民當了皇帝後的一個仁政是不殺功臣,不但不殺,還照樣信賴倚重。魏征本是王世充的謀臣,王世充失敗後他跟了李建成,多次督促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但李建成沒有這個膽量與本事。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沒有殺魏征,反而重用他。魏征在貞觀年間,以敢于勸谏著稱。他去世後,李世民痛哭一場,把魏征的《 谏太宗十思疏 》抄錄在臥室的牆上,以警示自己。對敵方陣營過來的人,李世民尚且這麽信任,對自己的兄弟建成和元吉,李世民又怎麽會下毒手呢。

  但是,這是我們現在從史書上了解到的李世民,處在當時建成和元吉的立場上可就不這麽想了,誰能保證李世民登基後不殺兄弟。曆史上骨肉相殘的事情太多了。春秋戰國時候的事情不說了,就以大秦爲例吧。秦始皇死後,胡亥爲了謀位,先賜死大哥扶蘇。登基後,胡亥殺死了幾乎所有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先後達二十多人。這就是曆史,建成元吉不會不知道這一點。

  退一步說,就算建成和元吉確信李世民不殺自己,甚至還會采取優待政策,但這哪比得上自己當皇帝自在。給世民當臣子,是生死榮辱全由世民。自己當了皇帝,是世民的生死榮辱全由自己說了算,爲什麽白白放棄帝位。我們不能去責怪李建成與元吉,他們走到了這一步,就必須走下去。正所謂,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中間並沒有調和路線可走,這是政治鬥爭的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建成元吉有這樣的看法,李世民也應有這樣的看法。而且他還應有更深層次的看法,那就是李建成一登基,第一個開刀的就是他李世民。

  李世民也在爲這場即將到來的暴風雨准備雨傘。李世民到底是個戰略家。李建成、元吉所做的全部准備工作的重點是抓住李淵,讓李淵殺掉李世民。他們就看不出來,李淵是不會殺掉李世民的,殺掉李世民,誰來鎮懾你們。比起建成來,李世民的准備工作就紮實得多。

  李世民抓的第一件事是抓住洛陽。

  洛陽號稱東都,是除長安之外的又一個政治軍事中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人口衆多,經濟發達,從東周以來就是一個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李世民派行台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又派秦王府的車騎將軍張亮率一千多人到洛陽,給了他們很多錢,交結周圍的諸侯豪傑,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呼應長安城裏秦王的鬥爭。

在秦王府裏,李世民也做了很多准備工作。秦王府是唐朝的元帥府,集中了唐朝的大部著名將領和秦王謀臣。拱衛元帥府的警衛部隊自然也是唐軍中的精銳部隊。這和建成的太子府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建成的太子府裏,也有猛將,如薛萬徹等。建成到底帶過幾年兵,還是搜羅到了一些人才。但他們和秦王府的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這些謀臣和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這些猛將無法相比。

  更厲害的一著是,李世民派猛將張公謹屯兵守玄武門,派將軍敬君弘率宿衛兵屯于玄武門下策應張公謹。李建成、元吉卻忽視了這一點。

  玄武門是宮城的北門,李建成等人進入宮城見李淵時都要從此經過,是一個要沖之地。

  李世民做好了准備,但卻按兵不動。他在等什麽呢?在等最佳戰機。李世民明白,殺李建成元吉是一件大事,更大的事是乘這個機會逼李淵退位,搞不好父子還得刀兵相見。不把李淵趕下台,不能算勝利,甚至可以說是失敗,搞不好自己的腦袋就得搬家。把李淵趕下台,這是造反的事,秦王府裏的這些人願意跟著自己幹嗎?別看他們是自己帶出來的隊伍,同時他們也是跟著唐王的旗號殺出來的隊伍。現在秦王要造唐王的反,他們願意跟著幹嗎?下得了手嗎?這都是問題。

  所以,李世民暗中布棋,行動上卻一點痕迹不表露出來。他在等時機,等到秦府中的這些部屬被建成逼入死地,死中求生時,他才動手。

  建成元吉“配合”得很好。他們知道,他們在市井上招募的那些市井之徒組成的衛隊根本不是秦王府的對手,所以下大力氣用金錢收買秦王府的人。他們收買的第一個人是秦王府中的第一猛將尉遲敬德,但被敬德嚴詞拒絕。原來,敬德是王世充的將領,後來被李世民戰敗,便投降了李世民。當時,唐軍中一些人見敬德勇猛異常,怕他叛變投敵,便把他捆了起來准備殺掉。李世民聞訊飛馬趕來,親自爲尉遲敬德松綁,要他放心,李世民決不會記仇殺他。從此,敬德死心塌地地跟著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有段時間心緒不甯,病體難支。尉遲敬德與秦叔寶主動披挂上陣,手執鋼鞭,在宮門口爲李世民放哨。說來也怪,李世民的病自尉秦二將站哨後慢慢好了。李世民見二將夜夜站崗,心中不忍,便讓畫匠畫了二人的全身像貼在宮門上,效果也很好。從此,民間把他們二人視爲門神,把他們的影像加以拓印貼到門上,這就是中國春節民俗中貼門神之風氣的由來。

  收買失敗,元吉派人刺殺敬德。李世民告訴敬德“禍將及公”。敬德大開府門,袒臥床上,等刺客來殺。刺客知道敬德有備,連忙逃走。

  此招不成,再來一招,元吉又使出打小報告的老辦法,“乃谮敬德抗上”。“谮”的什麽?大概不外乎是翻曆史老賬。建成、元吉在李淵跟前告李世民,那是一告一個准。李淵聽了元吉打的小報告,即命司法機關逮捕敬德,關進“诏獄”,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天牢。李世民在李淵跟前極力爲敬德辯護,李淵才放了敬德。

  在這場搏鬥中,李淵、李建成、元吉大輸,李世民大贏,他贏得了秦府諸將的全力擁護。現在,秦府諸將已不再是三心二意,而是衆志成城。現在,已不再是李世民要求他們參加政變,而是諸將迫切要求李世民立即奮起誅凶。

  李建成、元吉的動作越來越多。在整了敬德以後,又通過李淵,把李世民手下的另一個猛將程知節( 程咬金 )趕出了京城。房玄齡、杜如晦等重要謀臣及一些重要將領“皆谮之于上而逐之”,也就是說,都調出了秦王府。

  這時,秦王府人人自危。李世民的嶽父長孫無忌勸李世民采取斷然措施。李世民尚在“猶未決”中。不料,這時發生的一件事促使李世民下了決心,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突厥入犯。

  這次突厥大肆侵擾,李淵沒有派李世民,而是派了元吉帶兵迎敵。元吉與李建成密謀,大軍出征,李世民等人必然會來歡送,元吉可乘機“使壯士拉殺之于幕下”。“拉殺”是一種什麽樣的殺法呢?實際上是命帳下軍士把李世民拉出去殺掉。爲什麽不直接殺掉,還要走這個過程呢?這是因爲元吉現在執掌了兵權,可以制造借口誣稱李世民觸犯了軍紀而對他軍法從事,推出去斬了。誰也對此提不出反對意見,可能大家還會稱頌元吉軍紀嚴明,鐵面無私呢。

  建成和元吉也准備利用這個機會把李世民的心腹將領一網打盡。他打著出征的名義,請李淵調秦王手下的猛將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人到帳下聽令,調秦王手下的精銳將士充實遠征軍。元吉一旦帶兵出行,即于軍中把敬德等人“悉數坑之”,也就是全部活埋。這些計劃本是建成與元吉的密謀,但被秦王的耳目探知報告了秦王。

  這時李淵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史書上是說他聽信了妃嫔和建成等人打的小報告,“將罪民”。這絕不是簡單地把李世民扭送司法機關,而是要殺掉李世民。建成是個混蛋,他竟敢要老爸的命。李世民也不是善茬子,早晚要搞個名堂出來。這兩個人中,李淵還是怕李世民。爲什麽?因爲李世民精明強幹,會打仗。更重要的是他掌握著唐軍精銳。兩害之中去其重,李淵決定要除掉李世民。這個打算因大臣的反對最後取消,但李淵“去民”之心並未取消。

  上面要殺李世民,元吉要殺秦府諸將。大家不幹了,逼著李世民表態,要麽立即領著大家起來誅凶,要麽我們立即出走,“竄身荒野”。

  士氣可用,但還需進一步查實大家的決心。李世民請大家別著急先等等,等到建成元吉首先發動事變,再反擊不遲。長孫無忌等人堅決反對李世民的做法,要求李世民主動出擊。李世民仍不聽,他要進一步查實部下誅凶的決心。李世民決定進行占蔔。正當他拿起龜片要占蔔的時候,守衛玄武門的張公謹沖進來,從秦王手裏搶過龜片砸在地上,嚴厲批評李世民:“蔔以決疑。今事在不疑,尚何蔔乎!蔔而不吉,庸何傷乎!”張公謹這段話的意思是,占蔔是爲了決定尚難決定的事情,現在擒凶行動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容不得遲疑,還蔔個屁;占蔔的結果如果是“不宜動刀”的話,你還這麽等著。

  張公謹摔龜片,李世民下了決心。士氣高漲,群心堅定,可以行動了。李世民忍辱受屈,要等的就是這個東西——衆志成城,鐵心擒凶。現在,他終于等到了。

  什麽時候行動呢?在什麽地點行動呢?不用李世民考慮,李淵把這些都“安排”好了。正當李世民籌劃行動方案時,李淵叫李世民入宮,有事詢問。

  問什麽呢?原來管天象的一個官員奏報李淵:“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李淵這下火了,我當著皇帝,李世民怎麽會有天下。他召李世民進宮,問這是怎麽回事。李世民立即指出,這是建成他們散播的流言。李世民乘機密奏建成、元吉如何和後宮的娘娘們亂搞。李淵憤怒了,後宮的娘娘都是自己的二奶、三奶,就是那些尚未破瓜的宮女,也都是自己的候補二奶,現在居然有人在太歲頭上動土,而此人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兒子們。好嘛,兒子們在老子的頭上拉屎拉尿,這還了得。李世民檢舉完了嚴厲地警告李淵,你今天要殺我,實際上是爲建成張目。他警告李淵,“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這是在向李淵示威,表示要和李淵決裂。

  李淵從來沒有見過李世民發這麽大的脾氣,說這麽厲害的話。既然敢這麽說,那就有敢說的本錢。李淵怕激起變亂,告訴李世民,明天要召建成元吉對質,你早點來。

  李淵萬萬沒有想到,他今天的這個輕率的舉動,馬上要給自己的皇帝生涯畫上句號。

  當晚,李世民緊急部署行動。建成、元吉明天早晨要進宮對質,進宮必須要經過玄武門,就選在玄武門動手。

  軍隊已被元吉拖走駐在長安城外面,秦王李世民能動員的軍隊只有秦王府的一千多名衛士。這些衛士都是經過特別挑選的“死士”,人少了點,但戰鬥力特強。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將領已被抽調到軍隊中,但他們都已偷偷跑回來了。元吉實在不是帶兵的人,數萬軍隊駐在城外,他卻仍在城內鬼混。估計遠征軍主帥不在,軍紀松弛,營區混亂,致使敬德等人潛回秦王府。元吉,將爲自己的不負責任付出代價。

  第二天早晨,建成與元吉准備進宮。李淵的小老婆張婕妤已把李世民和李淵的話告訴了李建成。元吉帶兵,但他不能把遠征軍開到城內,他也只能和李世民一樣,動員齊王府的衛隊嚴密戒備。元吉比較滑頭,建議稱疾不朝。如果建成聽了元吉的話,李世民這次行動就要失敗了。偏偏建成大意了,認爲他們的衛隊已准備好了應付不測事件,怕什麽,入宮去。

  李建成和元吉看來都沒有想到李世民會在宮門口下手。玄武門,是皇城宮城的九大門之一,李世民怎麽敢在這裏動手。他們大概估計到李世民要動手的話,只能是帶著衛隊攻打太子府和齊王府。現在兩府的軍隊俱已進入戒備狀態,李世民能奈我何。元吉想“稱疾不朝”,就是想坐鎮齊王府,等待李世民來攻。他是遠征軍司令,可以奏請李淵調主力進城“平叛”。那時,李世民首尾受敵,寡不敵衆,必然是大敗。

  可惜,李世民偏不走這著笨棋,他走的是一步巧棋、險棋。

  史料對玄武門兵變的過程記述含糊。筆者經考證認爲,兵變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兵變發生時,李世民率秦王府衛隊埋伏在玄武門內側。玄武門外是敬君弘率領的宿衛兵,城上是守門官員張公謹的守門軍隊。這兩個官員都是李世民的死黨。按規定,李世民是不能帶軍隊進入玄武門的,甚至也不能在玄武門外側駐屯軍隊。但現在管著玄武門的兩個官員都是自己的死黨,那就又當別論了。

  玄武門是北宮門,是大臣上朝必走的宮門,自然不會總是關著的,起碼,白天是開著的。建成和元吉照慣例進入玄武門,“乃俱入”。但當他們再往裏走,走到臨湖殿時,發現情況異常。史書上沒有說到他們發現了哪些異常,根據史書的有關資料,估計李世民帶的一千名衛隊就埋伏在臨湖殿和周圍的樹林裏,這時沖出來了。李建成一看伏兵大出,撥馬就往玄武門跑,企圖逃回東宮。也有可能是李建成、元吉“乃俱入”後,守門的張公謹即命軍士關閉宮門。宮門很高大,一般情況下應有兩扇門板。這兩扇門板自然也是又高又大又重,每扇門板都須由七八個軍士推著慢慢合上。建成聽到宮門門扇響,一看軍士們正在關宮門,情知臨湖殿有埋伏,玄武門守將關門是爲了堵住自己的逃路,也隔防東宮、齊王府的援兵。李建成不管出于什麽樣的思考,本能的反應是乘著宮門還未關閉的時候沖出玄武門逃回東宮。

  往哪裏逃!李世民一馬沖出來。李建成和元吉策馬往玄武門沖,李世民在後猛追。元吉見李世民來勢凶猛,張弓射李世民。李世民則張弓回射,但李世民不射元吉,卻射建成。只一箭,建成應聲倒地。建成死了,李世民呢?元吉不是先射李世民嗎?是的,元吉先射李世民,而且射了三次,但每次都拉不開弓。拉不開弓還射什麽。十年裏,李世民征戰厮殺,現在終于取得了豐厚的報酬。元吉稀松泡妞,曆史也給他以公正的評價。

  這時,尉遲敬德率數十騎追上來了,一個猛射,把元吉射下馬來,但尚未受重傷。這時,李世民出了意外,他的馬驚了,沖到旁邊的樹林裏,李世民被樹枝鈎下馬來。由于樹枝挂得很緊,一時竟無法脫身。元吉沖過來,和李世民爭奪弓。敬德縱馬沖過來大喝一聲,嚇得李元吉趕緊放開李世民,向旁邊的武德殿跑去。敬德沖上去,一箭射死了元吉。

  玄武門裏鬧翻了天,玄武門外開了鍋。東宮府和齊王府的衛隊二千多人聞變馳援玄武門,張公謹指揮守兵關門抗拒。敬君弘率屯駐于玄武門下的宿衛兵與兩府衛兵戰得昏天黑地,兩府衛兵頓兵于玄武門下。這時玄武門城頭上突然出現了兩顆血淋淋的人頭,提頭的壯士正是尉遲敬德。一看見建成與元吉的首級,兩府衛兵鬥志頓失,頭都挂在宮門上了,還營救什麽。

  這時,李世民在玄武門城頭上指揮作戰,派遣敬德“入宿衛”。李世民聰明透頂,這時他派敬德入宮,絕不是什麽“入宿衛”,而是逼宮。都到這個時候了,他還需要李淵對他發號施令嗎?尉德敬德立即明白了“入宿衛”的真正意思,是“入監管”。他帶了一大隊秦王府衛隊,直接沖進李淵起居的宮殿。李淵突然看見敬德束甲持矛,帶著一大隊全副武裝的甲士沖進來,嚇了一跳。這時他已明白了一切,但故作鎮靜地問敬德:“你來幹什麽?”敬德不客氣地回答:“太子、齊王作亂,秦王已率兵誅殺。特派我來保護皇上。”李淵無奈何,只是歎氣不斷。

  這時,敬德抓緊時間請李淵下令,宣布天下一切軍馬都聽秦王指揮。刀刺之下,李淵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立即令人草诏宣布。這時,兩府衛隊和宿衛兵還在戰鬥,一聽诏旨,全部潰散。

  這次政變是極其血腥的。建成、元吉被殺,還搭上了他們的兒子。李建成的已封王的兒子有五個: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矩鹿王李承義。李元吉已封王的兒子也有五個: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玄武門事變後,這十個王都被逮捕斬首。整個太子府、齊王府連主子帶仆人都被連根拔除,在大唐大地上,再不許有李建成、李元吉的任何東西存在。他們,就像是一堆輕沙,被這場暴風吹得無影無蹤了。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