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
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
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
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使用「事變」一詞則嚴重低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
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國府軍戰術作為可以分為「攻、堵、守、退」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 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以87師、88師、36師率先進攻日本租界意圖殲滅租界日軍,
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
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
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國民革命軍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戰爭背景
直接原因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主要軍事行動集中在華北平津地區。
起初,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未預料到這會引發一場全面戰爭。
日本預期會迅速停火,並獲得更多的中國領土,類似於早先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和長城保衛戰(1933年)。
中國的公眾輿論強烈反對任何進一步的妥協,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也準備好打一場防禦戰爭。
蔣介石認識到蘆溝橋事變是日本的一次大膽的挑釁,
想要完全將河北、察哈爾、綏遠等華北省份從中華民國政府分離出去,建立另一個滿洲國。
這使得蔣對日本行動的容忍「攘外必先安內」到了「最後關頭」,除了打一場和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別無選擇。

蔣介石和他的軍事顧問相信日軍下一個步驟必定是從華北沿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南下,直插武漢,進佔華中和華東。
日本的戰略是從北向南,這將迫使國民革命軍建立水平防衛線,試圖用鉗形攻勢包圍敵人。
可是,在華北的國軍實力虛弱,沒有足夠數量的卡車和履帶車,軍隊不能在包圍中取得足夠的機動性。
另一方面,在華北日軍總數佔優勢。

外交原因
上海當時是一個國際性大都會,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大量投資和財產。
在戰前,西方列強不願意責備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因為它們在全神貫注於歐洲局勢。
蔣中正認為,日本人進攻上海將刺激美國和英國站到中國這邊參戰。

內政原因
蔣介石想與日本展開前線作戰,但是由於國民政府在之前就已經因弭平共產黨的叛亂而失去大量軍力,
故蔣介石與他的軍事顧問相信他們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的和平來建立軍隊,方能與日本在相同的立足點下作戰,
所以,過早冒險將他在成長中的軍隊投入對日作戰是十分浪費的。另一方面,如果蔣介石決定要組織大規模對日本的抵抗動作,
他很有可能會失去他正在依照德式訓練發展中且尚未完成能與敵軍迎面作戰的軍隊,
因此對於蔣中正來說,對日作戰可以穩固他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卻會削弱他以軍事實力建立的政治力量。
退縮並做出更多的讓步的決策雖然讓他失去群眾的支持,但卻能保存他的政治力量並掌控一個統一的中國,
而淞滬會戰對蔣中正來說,正是一個大手筆的賭注。

此外,蔣介石不能冒險將浙江及江蘇兩省交到日本人手中,因為浙江與江蘇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重鎮,
而且大部分的工業及政治基礎皆在這兩個省;該地區是蔣中正的國民政府唯一不受外力影響的政治中心,
華北地區已被日本佔據,而其他的省份則被剩下的軍閥或是國民黨其他派系的軍事力量所割據,
因此,蔣中正自該區成為他的行政中心後,便不惜一切代價地防衛上海。

同時,蔣介石及他的顧問團對於提高戰爭的賭注也相當有信心,自從中國軍隊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
讓日本軍隊的攻勢停頓,蔣介石希望能與1932年一樣的迅速停火,在1937年7月以前爭取更多的時間以提升他的軍事實力。
另一方面,蔣介石決定若是日本並不以局地戰為解決方式,他將打一場拖延的戰爭,
此外,他也已經計畫將重要的工業遷移至內地,以因應接下來戰爭的損耗。

大戰的序幕
由於以上原因,蔣介石決定沿滬寧鐵路調動軍隊,迎接即將來臨的戰爭。
8月9日下午五時半,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兩人,駕駛軍用汽車沖向虹橋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
事件發生後,上海市長俞鴻鈞和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周珏分別向日本駐滬總領事和日本海軍通話,
當時日方聲明,日本海軍陸戰隊官兵本日未有奉命外出。縱令有人外出,也決不會有到虹橋機場。
因為日本官兵是絕對不應該到機場的。
當夜10時,俞鴻鈞市長赴日總領事館交涉,敘說了事件經過,並主張用外交途徑解決,不使事件擴大。
日方也表示同意。但是至11日下午四時,日總領事岡本訪俞市長,態度即轉趨強蠻,聲稱對於虹橋擊斃二日兵事,日本全國極為震動,
東京政府雖同意用外交途徑解決,但是同時卻又認為有向中國「質問」對本案態度的必要。
並附帶提出兩項要求:「(一)將保安隊撤退,(二)將保安隊已築之防禦工事完全撤除。」
俞鴻鈞答覆:「既然是中國的土地,就更無所謂撤退」。
對防禦工事和「保安隊所有措施,無非為防範起見,總之,我方維持和平之心志,
日方應能諒解……如日方亦能遵守範圍,衝突自然避免」。日方表示滿意。

8月10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為闖入機場道歉,但要求中國解散保安隊,並拆除防禦工事。
日本還借口此事件在8月10日運送增援部隊到上海,撕毀了1932年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上海被列為非軍事區)。
針對日軍的行動,蔣介石也在8月11日開始調動中國軍隊進入上海地區,繼日本之後背棄了淞滬停戰協定,決意對抗日軍的進侵。
第二天,日本要求列強迫使中國解散進入上海的部隊,但市長俞鴻鈞聲明日本7月7日對中國的侵略已經違背了協定。
上海市民狂熱地歡迎出現在該市的中國部隊。

12日下午3時,應日方要求,召開淞滬停戰協定共同委員會會議。會議在公共租界工部局會議廳舉行,
出席者除中日雙方外,尚有英、法、美、意四國代表,日方代表岡本聲稱:今晨中國保安隊及正規軍隊,已在近郊設置防禦工事,
此種行動,違反停戰協定,應請共同委員會加以注意,采有效辦法,加以制止。
俞鴻鈞當即駁斥:「共同委員會設置之目的,在維持上海之和平與治安,並非協助日本政府實施侵略政策」。
「虹橋事件發生後,日方曾一再表示靜候調查事實真相,以外交方式解決,但一面竟軍艦雲集,軍隊大增,軍用品亦大量補充,
此外尚有大批軍艦正在途中,源源而來。此種措施,不獨妨礙各國僑民之安全,且對中國為一種威脅,且足發生危害之行為。
中國在本國領土內,當然有權採取自衛之行動。
我方秉承中央所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貫政策,對僑居上海之各國僑民,仍當加以保護。」
各代表提議可否將保安隊稍稍後退以免衝突。
俞鴻鈞答:「停戰協定早已為日方破壞,故本日實無召集共同委員會之必要。」
「我國軍隊,在本國土地行動,有絕對自由之權,此則未容他人之置議。」
「為維持上海之和賓士安計,如日本將增加之軍艦與軍隊調回,則我方對撤退保安隊一點,亦願加以考慮。」
會議毫無結果而散。
日本在會上表示竭力避免戰爭,而行動上作好了戰爭準備。
日本在8月10日運送增援部隊到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在12日晚陸續登陸。
而且在楊樹浦、閘北、虹口一帶布防。到12日止,調集淞滬的日艦已達30餘艘,海軍及陸戰隊1.5萬之眾。

戰鬥過程
大致過程
8月13日,在日軍租界周邊的國民革命軍與日本海軍陸戰隊在周邊防禦陣地進行零星交火
8月14日 蔣中正下令總攻擊,並宣佈封鎖長江下游。 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對新聞界發表抗戰談話。
下午4時,我軍第88師進佔持志大學、五洲公墓、八字橋、寶山橋各要點,第264旅旅長黃梅興率部奮戰,英勇殉國。
第87師進佔滬江大學及其北面黃浦江岸。
8月14日,國民革命軍第88師進攻位於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空軍第四大隊於上海西南方百里的浙江杭州筧橋上空擊落多架日機。(1940年,國民政府明訂每年8月14日為中華民國空軍節。)
8月14日早晨,中國軍機前往黃浦江轟炸日本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巡洋艦。投下六枚炸彈,其中五枚落入河中,一枚擊中怡和洋行倉庫。
當日下午,中國軍機再度前往轟炸日本軍艦,其中兩枚炸彈遭投彈手刻意投擲在國際租界與法國租界內,造成數千人死傷。
8月22日,日軍第3、8和11師在海軍炮轟的配合下,發起兩棲作戰,繼續在川沙、寶山登陸。
中國軍隊在敵艦的猛烈炮火下,無法進行有效反攻;著名的先施百貨公司遭日軍砲彈擊中,造成上海平民傷亡。
8月23日晨,日軍第11師團與中國海防司令沈鴻烈部戰艦激戰,
8月30日,日軍船艦噸量佔優勢,中國海防失守,日軍在30餘艘敵艦密集炮火掩護下,向獅子林、川沙口登陸,攻擊寶山、月浦、羅店。
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呼籲中日雙方停戰。
但此時日軍先行在獅子林登陸的先鋒軍已經與我軍開戰,激戰數小時之後,敵我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日軍的傷亡情形更慘,
剛登陸的先鋒軍幾乎遭到殲滅,連後來支援的幾排軍也是非死即傷,甚至是登陸艇也被國軍擊沉數艘、重毀2艘。隨後我軍退入村口,
獲得陳誠和馮玉祥的資助3個排的兵力。不久,日軍擁入村口,再度爆發激戰,日軍數度被我軍逼退,
但是我軍已被包圍,除少數幾個突圍之外,其餘的英勇殉國、為國捐軀,包含指揮排長姚子青。
此次戰役日軍的傷亡遠比在南京一帶損失還要慘重,甚至日軍指揮部高層被迫三度陣前換將。

9月20日前後,日軍在長江和黃浦江沿岸集結有陸軍五個師團,另十五個大隊,共約十二萬人,
有戰車兩百輛、飛機兩百餘架、火炮三百餘門。
10月26日早,陳誠陣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場失守;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
(報紙宣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死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西撤。
在日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孤軍奮戰,誓死守城,堅持4晝夜,擊退敵人數十次進攻。
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熱情支持壯士,慰問品、藥品源源不斷地送入了四行倉庫,
女童軍楊惠敏更在日軍戰機掃射之下,將國旗送予部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槍炮下飄揚,震撼國民的抗敵之心。
戰至30日,國軍糧彈俱盡棄守防線,撤入英租界。
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在周家橋成功擊退日軍渡河。
但在此役孫立人受到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因宋子文之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
11月5日,日遣自華北戰場抽調第10軍下轄三師團援軍於金山衛(杭州灣北岸)登陸,側擊上海。中國守軍撤退。
11月8日,太原、任縣失守。
11月9日,松江失守,蔣介石下令撤退,國軍兵分兩路(北路沿京滬鐵路,南路沿蘇州河)向南京及杭州撤走,
因日軍戰鬥機不停朝沿路退兵機槍掃射,國府軍此階段傷亡尤為慘重。
11月11日,上海、大名失守。13日,濟陽失守。14日,嘉善失守。16日,崑山失守。18日,嘉興、煙台失守。
11月20日,蘇州失守,蔣介石宣布遷都重慶。
21日,吳興失守。25日,無錫、長興失守。29日,宜興失守。30日溧陽、廣德失守。

詳細經過
"淞滬會戰大事記"
1937年
7月11日 日駐華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乘旗艦抵上海。
當日午後,在艦上舉行特別警備會議,到會的有:海軍武官本田輔、佐官沖野、田中,
第3艦隊參謀長巖村,陸站隊司令大河內,陸軍武官喜多等,討論所謂保護日僑問題。
7月23日 大批日僑抵滬,乘「上海丸」返國。
7月24日 日駐滬軍連日在江灣作軍事演習。
駐滬日海軍陸戰隊揚言一水兵失蹤,突然在靠近閘北華界一帶佈崗,搜查行人。
(失蹤水兵名宮崎貞夫,因嫖妓畏罪逃亡,在靖江縣投水自殺,經我救起,於28日送至南京,
由其親書經過實情,經外交部送還日總領事館驗收。)
7月29日 日參謀本部決定《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劃》,提出以部分兵力「在青島及上海附近作戰」。
8月8日 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奉命作侵略上海的兵力部署。 孔祥熙財政部長對美記者談:中國財力穩固,堪與日本一戰。
8月9日 日軍海軍大山勇夫等在虹橋機場製造事件。 長江日艦10艘載運日陸戰隊2000餘人到滬。
8月10日 日命佐世保戰艦20餘艘、運輸艦5艘開赴上海。並動員上海日海軍陸戰隊及在鄉軍人與義勇團約萬人參戰。
日第1、第3艦隊30餘艘軍艦,蝟集黃浦江及長江下游瀏河以下各港口。虹橋事件由中日雙方會同調查。
8月11日 中國政府續令蘇浙邊區司令張發奎將第55師、57師、獨立第20旅開赴浦東及上海近郊,
並令主力向華東集中,預備掃蕩上海敵軍基地,阻止敵軍登陸,確保淞滬,鞏固南京。 日艦14艘抵滬。
中國政府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88、36師及重炮兵兩個團,向上海預定的圍攻線推進,準備抗敵。
翌日凌晨,我軍抵達上海。第87師一部進至吳淞,主力進駐上海中心區;第88師進至北站與江灣間;
張治中的司令部進駐南翔(第36師於8月16日由西安趕到上海)。
8月12日 中國外交部發表虹橋事件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我軍以商船沉於十六鋪,封鎖黃浦江,以防日艦向上游進攻。 又有日艦4艘抵滬。
8月13日 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
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濱路方面,越過淞滬路衝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
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京滬、滬杭鐵路沿線各市鎮及鄞縣、鎮海宣佈戒嚴。
8月14日 蔣中正下令總攻擊,並宣佈封鎖長江下游。
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對新聞界發表抗戰談話。
下午4時,我軍第88師進佔持志大學、五洲公墓、八字橋、寶山橋各要點,第264旅旅長黃梅興率部奮戰,英勇殉國。
第87師進佔滬江大學及其北面黃浦江岸。
中國空軍出擊轟炸敵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公大紗廠及海面敵艦,都命中起火,
敵旗艦「出雲」號受創傷,雙方空戰,互有損傷。
日軍炮彈在南京路外灘爆炸,死傷1694人,其中外僑15人。
我空軍炸彈誤落大世界,傷亡2021人。
英、美、法3國駐滬當局成立租界防禦委員會,並從香港、西貢調兵來滬。
淞滬警備司令楊虎奉令兼任上海戒嚴司令。
8月15日 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發表通電,決心抗戰到底。
中國軍隊陸續開到上海。計有第39軍一部及第2、11、61、98師等部。
日機掃射上海南站難民。 日軍燒燬滬江大學。 日軍在浦東登陸,被殲滅。 我軍佔領日海軍俱樂部。
8月16日 我空軍32架飛機在吳淞口、瀏河一帶轟炸敵艦。
我陸軍包圍日海軍駐滬司令部,擊斃日武官本田;並攻佔五洲公墓、愛國女校及粵東中學。
國民政府下達國家總動員令,劃全國為4個戰區,建立戰時體制。
8月17日 晨,我軍佔領范家宅附近的日海軍操場,敵退入租界。我軍左翼沿浦江推進,包圍裕豐紗廠、大康紗廠間的發電廠日軍。
我炮兵對日軍司令部射擊,命中甚多,但因敵工事堅固,未能摧毀。
8月18日 我軍進至東有恆路、漢壁禮路,右翼進至吳淞路、沈家灣以南。敵軍退到匯山碼頭。
浦東敵軍企圖在龍王廟登陸,被我軍擊退。
吳淞、瀏河一帶,敵艦蝟集已達50餘艘,計有驅逐艦25艘、大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2艘及大小炮艦。
夜,雙方炮戰,敵艦移到美國旗艦附近,藉以掩護,並向我浦東陣地開炮。
8月19日 我軍從閘北、虹口向楊樹浦、匯山碼頭攻擊。
下午5時前,第87師左翼前鋒突入楊樹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我軍攻入匯山碼頭切斷日軍東西兩翼。
敵死守待援。我軍缺乏攻堅武裝,進展遲緩。
日軍部分退入租界,被英軍繳械拘押。
浦東我軍第55師進至黃浦江岸,遭敵艦炮炮擊,不能繼續推進。
張治中司令部進駐江灣葉家花園指揮作戰。
中國政府照會各國大使、領事,凡各國停泊在黃浦江的兵艦及商輪,須遠離日艦,否則發生事故,概不負責。
日首相近衛宣告,決定以武力解決中日衝突,不容第三者干涉。
美旗艦「奧格雷斯」號停泊在黃浦江,被流彈擊中,傷亡多人,美總統召開會議,主張緩用中立法。
敵援軍抵滬。午後,先頭部隊由吳淞登陸,向我吳淞、江灣陣地攻擊。
8月20日 中國政府成立大本營,以蔣中正為大元帥。編定全國戰鬥序列,劃江蘇長江以南(包括京、滬)及浙江為第3戰區,
以馮玉祥為戰區司令長官,頒布作戰指導要旨:
(1)作戰方針:第3戰區以鞏固首都及保有經濟策源地之目的,迅速圍攻上海附近之敵,並打破敵軍在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
(2)兵團防區劃分:蘇州河以北,沿黃浦江以西,屬第9集團軍,以張治中為總司令。
蘇州河以南、浦東及杭州灣左岸,屬第8集團軍,以張發奎為總司令。
晨,我軍分3路發起總攻,第98師全力進攻楊樹浦。第36、87師推進到百老匯路、唐山路、華德路一線。
第11師及教導總隊第2團控制江灣、市中心區,為總預備隊。 日軍以淺水艇運援軍,由日領署前碼頭登陸。
8月21日 我第36師在戰車掩護下攻抵匯山碼頭,因受敵海軍艦炮轟擊,拂曉後退回百老匯路北側。
我戰車第1、2連全被擊毀。戰車1連連長亦陣亡。敵頑抗待援。
第36師陳瑞河旅長負重傷;營長李增率全營士兵300名英勇突擊,葬身火海;我軍終因火力不足,未竟全功。
敵增援到,雙方激戰,陷於僵持狀態。
8月22日 第15集團軍成立,以陳誠為總司令,指揮早已到達的第98、11師及剛到嘉定的第67、14師(第11、14、67師均屬羅卓英部)。
吳淞口外新到敵援軍,急圖登陸。吳淞口、楊林口、瀏河等地炮火連天。川沙、白龍港敵艦日軍,伺機登陸。
匯山碼頭我軍繼續向兩翼進展,東面逼近楊樹浦路,西面到橫濱河。北四川路我軍佔領永豐大樓,正向吳淞路挺進。
日軍連日失利,狄思威路一帶之敵,已陷絕境。日軍在楊樹浦一帶縱火,企圖阻我軍前進。
百老匯路、公平路、兆豐路等處起火,首尾相接,長達數里,至23日晚未熄。
在吳淞口外三夾水附近,停有敵航空母艦3艘(日共有航空母艦6艘)。日機由此起飛,在上海市肆虐,並到南京等地轟炸。
8月23日 日軍第11師團於拂曉前,在30餘艘敵艦密集炮火掩護下,向獅子林及川沙口登陸,攻擊寶山、月浦、羅店我軍陣地。
我第56師僅有一連拒敵,迅調第11師支援。
日軍第3師團,於凌晨用汽艇從吳淞鐵路碼頭強行登陸。傍晚,敵進逼藻濱,被我軍擊退。
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派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
指揮在虹口、楊樹浦作戰的第36師、87師、88師、獨立第20旅、保安總團及教導總隊各部。
第98師師長夏楚中,指揮該師和第11師抗擊登陸之敵;17時,收復羅店。
從擊斃日軍軍官身上搜得日軍作戰圖,證實敵進攻方向指向羅店、嘉定及瀏河。
我軍第11師向川沙口之敵進攻,第98師向獅子林攻擊。教導總隊第2團進至張家宅、殷家濱、南徐匯一線,攻擊登陸之敵。
第88師一個團進至藻濱南岸設防。 日機轟炸先施公司,死傷800餘人。
美國務卿赫爾呼籲,中日雙方停戰。 我炮兵擊沉敵艦一艘。這天斃傷敵軍1200餘人,我軍也傷亡300餘人。
8月24日 公共租界內百老匯路、西狄思威路、斐倫路之間,敵我隔河激戰。
我軍衝過四卡子橋,向東街進擊。匯山碼頭方面,我軍曾一度將怡和路東西、大板碼頭佔領。
吳淞口外敵航空母艦之飛機105架全部起飛:第12大隊飛南京、杭州等地轟炸,第11大隊在上海近郊投彈。
敵千餘人在吳淞登陸,我保安1團進行阻擊,第87師即派261旅1營增援,與敵激戰。
第98師擊退獅子林之敵。 第36師和第87師抽調4個團,將張華濱之敵包圍。
我軍撤出楊樹浦,沿租界路口固守。 蔣中正親臨上海前線視察。
8月25日 敵第3師團由松井石根指揮,向沿江的吳淞口、瀏河、川沙口、獅子林一帶登陸,其主力向羅店進犯。
我軍在羅店、月浦重創日軍。
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宣佈封鎖中國沿海口岸,自山海關至汕頭止。
英大使許閣森被日機射傷,英向日提出嚴重抗議。
8月27日 拂曉前,虹口、楊樹浦正面之敵,由俱樂部方面向我軍反攻兩次,都被孫元良部擊退。
張華濱之敵,受我第87師攻擊,被迫退到張華濱車站附近。
美政府重申不放棄遠東利益。
英首相、外相、樞密大臣會儀,決定維護在華利益,並歡迎美總統的停戰呼籲。 零時5分,我空軍再度襲擊黃浦江、虹口一帶敵艦。
日機1架在真如上空焚燬。
8月28日 我軍與羅店之敵激戰旬餘,傷亡過半,羅店鎮陷落。
日軍在楊樹浦區各碼頭紛紛登陸,起運大批軍械輜重物資;陸軍接防虹口、楊樹浦一 帶陣地,當晚向我北站陣地反攻。
浦東方面炮戰激烈,敵軍企圖在浦東登陸。
日機下午轟炸南站,死傷300餘人。
吳淞我軍擊毀日機2架;滬杭路我軍擊毀日機2架。
日首相近衛宣稱:決定增加封華兵力。
8月30日 中國政府為日本發動侵華戰,向國聯提交聲明書。 我機誤炸美輪「胡佛」號,我外交部向美道歉,並答應賠償損失。
8月31日 日第3師團一部在飛機30餘架和海軍艦炮協助下,強行登陸,進佔吳淞。 我守軍第61師一個團死戰。
上海保安總團固守吳淞炮台,與敵血戰中。 守劉行的我第6師調到楊行、吳淞,與敵激戰。
日機首次轟炸廣州。 日機在大場掃射紅十字會掩護隊,2人受傷;又轟炸楊行車站,傷亡200餘人。
9月1日 日軍第12、18、21、22、36等旅團抵上海。
晚,日援軍到後,開始總攻:自瀏河起,經羅店、寶山、獅子林、炮台灣、吳淞,折入藻濱、張華濱、江灣、北四川路底,
炮火連成一線,使我軍首尾難應,不得不放棄部分陣地。 滬同濟大學被日軍轟毀。
9月2日 敵天谷支隊為解第11師團羅店之圍,沿吳淞、月浦、羅店一線推進。
我軍擊斃敵第3師團18聯隊飯田支隊長於公大紗廠北面陣地。
敵猛攻寶山縣及張華濱車站。羅店上空空戰,我擊落日機1架。
9月4日 日政府追加侵華戰費25億日元。 日援軍2個師團到滬。日機2架在閘北被我擊落。
9月5日 晨,敵傾全力犯寶山縣城,我軍姚子青營全體壯烈犧牲,寶山淪陷。吳淞鎮也被包圍。
羅店附近戰事甚烈。 日機轟炸北新涇鎮、周家宅,死傷百餘人。
據調查,吳淞口外的大小敵艦,連同最近駛滬的運輸艦,共達90艘以上,
加上吳淞、浦江、石洞、瀏河、楊林口、七丫口等江面所泊敵艦,共約130餘艘。
日調整侵華機構及將領。駐屯軍部取消,代之以華北前敵司令部,由天津移北平。
原陸相寺內壽一任總司令,轄9個師團;板垣任平綏路方面總指揮;香月任平漢方面總指揮;
岡部任津浦方面總指揮;松井石根任上海陸軍最高指揮官。
我第3戰區頒發第2期作戰指導,其要旨為:
1、戰略要旨:以保持經濟重心,鞏固首都而作持久戰;就包圍敵人現勢,運轉優勢兵力、截斷登陸之敵,
限制其發展;打破敵包圍我軍之企圖,收各個擊破之效。
2、兵團部署:第8集團軍防守浦東,威脅浦江右岸之敵。
第9集團軍的任務是:(1)圍攻虹口、楊樹浦之敵而封鎖之;
(2)續攻張華濱之敵而殲滅之;(3)固守吳淞、江灣、寶山據點;
(4)應使後方部隊在北站、橫濱港、五洲公墓、蘆涇浦、江灣鎮、廟行、顧家宅沿問藻濱南岸向西至黑大黃宅一線,
構築據點工事,阻擊敵人。
第15集團軍的任務是:(1)固守羅店以南與瀏河以西地區;(2)分兵對內新鎮、曹王廟及沈家橋方面攻敵兩翼;
(3)在劉行、嘉定、瀏河之線構築據點工事,阻擊敵人。
9月6日 寶山縣城爭奪激烈。 虯江碼頭、沈家宅、羅店等地戰鬥激烈。
9月7日 日繼續向上海增兵,計有台灣守備隊、重籐支隊,又從華北抽調步兵10個大隊,炮兵2個中隊,野戰炮兵1個大隊和高射炮隊5隊。
日參謀本部增派第9、13、101師團到上海。
張華濱之敵全力向我右翼軍及中央軍第36師陣地猛攻,全日激戰,我終將敵擊退。
9月8日 虯江碼頭之敵又傾全力向我軍進攻,被我軍擊退。 我外交部聲明,決心武力答覆日對我海岸的封鎖。
日機轟炸松江車站,我同胞死傷700餘人。
9月8日 虯江碼頭之敵又傾全力向我軍進攻,被我軍擊退。我外交部聲明,決心武力答覆日對我海岸的封鎖。
日機轟炸松江車站,我同胞死傷700餘人。
9月9日 上午10時,敵艦炮集中人力向我軍右翼軍沿軍工路一帶猛烈射擊,並以飛機轟炸和一個步兵師團進攻,
激戰至薄暮,雙方傷亡慘重,仍相持對壘。
月浦、羅店一線和淞滬公路、藻濱附近,雙方也展開激戰。
我空軍轟炸日機場,炸毀敵機10餘架。
9月10日 晚,第15集團軍右翼陣地被突破,我退至楊行、月浦新陣地,與敵對峙。
9月11日 楊行我軍陣地被敵突破。吳淞之敵占張家村、吳家宅一帶陣地。
我第3區長官部,命令第9集團軍向北站、江灣、廟行、藻濱右岸一線轉移。
9月12日 午後,日高級將領在日滬領署召集臨時會儀,商討今後總攻我軍陣地策略。
我軍放棄第1道防線。 中國出席國聯大會,首席代表顧維鈞就日本侵華事件向國聯遞交申訴書。
9月15日 我軍攻克羅店鎮。反攻楊行,日軍敗退。
9月16日 我軍擊落日機4架。
9月17日 我軍全線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以南、施相公廟與瀏河。
英、美、法、意等國駐滬海軍司令通知上海市長俞鴻鈞與日軍谷川清,要求中日雙方飛機勿飛越租界上空,高射炮勿向租界方向射擊。
9月18日 雙方在劉行、羅店西激戰,斃傷敵千餘人。毀敵戰車3輛,擊落敵機1架。
我軍退到羅店以西。 我空軍夜襲虹口日軍陣地及飛機軍械庫,擊毀日艦2艘。
9月20日 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長谷川清通告各國駐華使節,日空軍將轟炸南京,指定各國官兵離開南京。此通告遭到蘇、英、法等國抗議。
9月21日 我統帥部令第3戰區調整部署,分為右翼、中央、左翼3個作戰軍。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轄第8集團軍及第10集團軍;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轄第9集團軍;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轄第15集團軍及第19集團軍。
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 日陸戰隊在崇明登陸。
9月22日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7月15日交付國民黨的《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 蔣中正發表談話,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並公佈中共7月15日發表的《共赴國難合作宣言》。
滬戰重心移江灣。劉行、羅店方面戰事激烈。
9月24日 蔣中正答外國記者稱:「中國為各國而戰,各國應該援助中國。」
9月25日 連日來,戰事重心仍在江灣、羅店、劉行等地。 日軍援兵增多,又一批軍火抵滬,其主力艦「長門」號、「陸奧」號也先後到滬。
9月28日 日軍發動第4次總攻。 國聯大會一致通過中國問題議決案,譴責日機濫炸中國平民。
9月29日 長谷川清派員訪英、美、法等國駐滬海軍司令,要求各國軍艦移泊浦江下游,以便日軍進攻南市。
9月30日 中國代表在國聯大會上,要求確認日本為侵略國。 日軍在滬參戰兵力增加到20萬人以上。
日軍步、騎兵向劉行東北我軍陣地猛衝,突入陣地約3公里。我軍轉移到藻濱、陳行、廣福、施相公廟一線。
10月1日 日首相近衛、陸相杉山、海相米內和外相廣田舉行四相會議,決定《處理中國事變綱要》,
擴大華北和華中戰局,設想通過10月攻勢,迫使南京政府議和,以結束戰爭。
日軍部署對上海的兵力:1、以3個師團向大場鎮攻擊;2、第11師團進入楊涇一線,迴旋掩護其右側面;
3、以第13師團作第2線,在主力的右翼之後;4、攻擊大場鎮,進入蘇州河一線,向南推進;
5、進攻目的是進入蘇州河一線,消滅上海北面的中國軍隊,封鎖上海西南面,進而攻擊南翔。
據上海《立報》訊:「八·一三」以來,日軍傷亡已逾3萬人。
10月2日 日軍總司令松井石根,限部屬3天內佔領嘉定、瀏河、劉行、大場、閘北、浦東等處。
敵集中兵力向羅店、劉行發動進攻;我軍沿滬太公路撤退約1000餘米。
晚,敵以輕型戰車30餘輛,協同步兵1600餘人,由北四川路衝入我方警戒線。
英國倫敦推行「大中華運動」,支持中國抗戰。
10月3日 晨,日軍向滬太公路東西兩側進攻,使用毒氣及達姆彈。 敵艦駛入常、澄交界的段山港,向岸上民房轟擊。
10月4日 日外務省特派在野外交家伊籐等10餘人抵滬,誘脅我軍停止抵抗。 戰鬥仍在羅店、劉行附近進行,敵企圖渡藻濱。
10月5日 夜,我空軍轟炸日軍陣地。
10月6日 敵主力分2路進犯:一路由羅店沿滬太公路,經施相公廟向嘉定進攻;在劉行方面之敵,經廣福鎮向嘉定進攻。
一路由顧家宅強渡藻濱,抵南岸進襲廟行;張華濱之敵西進,威脅江灣、閘北之線。
國聯大會通過關於中日衝突事件的議決案,譴責日本,聲援中國。
10月7日 敵第3、第9兩師團在優勢炮火掩護下,由藻濱北岸向我第87師及第1軍正面強行渡河,被我軍擊退,成拉踞戰。
我軍冒雨反攻黃浦江沿線,炮戰激烈。
10月8日 駐滬日軍總司令聲明:日軍進攻之目的,在於強迫中國政府與抗日軍隊改變對日態度。
10月9日 國聯邀請13國在北平舉行「九國公約會議」,尋求解決中日爭端辦法。
日軍犯廣福鎮、西六房宅,均被我擊退。
10月10日 中國外交部照會國聯,聲明接受「九國公約會議」的邀請。
連日來,閘北的六三花園、八字橋、浦東、藻濱等地均在激戰。
10月12日 藻濱我軍大捷,日軍主力傷亡甚眾。
10月15日 國民政府軍委會發佈訓令:「前方自應奮勇應戰,如有擅自退卻者,當予依法連坐,
其餘戰地文武官佐,亦應各本天良,一致抵禦。如有擅退或抗擊不力等情事,亦當依法嚴懲,決不寬貸。」
據國民黨上海社會局統計:抗戰前全市總計工商業廠號10.9萬家。
日軍侵上海,僅全市社教機關的經濟損失就達1094萬元以上。
10月21日 中國增援部隊第21集團軍到滬後,為恢復藻濱南岸陣地,決定對敵全線反攻,
以第48軍第1路,向黃港、北侯宅、談家頭附近藻濱南岸之敵攻擊。
以第66軍為第2 路,由趙家宅向東攻擊;以第15集團軍的第98軍為第3路,
由廣福南側向孫家渡、張家宅之線攻擊。原守備各師,各向當面之敵攻擊。
全線於19時開始攻擊,激戰連夜,各路均有進展,克復30餘處村莊要地。
10月22日 敵主力在飛機及艦炮支援下,向我第21集團軍反攻,激戰至23日,
雙方傷亡甚大。我軍退守小石橋、大場、走馬塘、新涇橋、唐家橋之線。
第170師510旅旅長龐漢禎、第171師511旅旅長秦霖及團長廖雄、謝鼎新、褚兆同等陣亡。
閘北至廟行、陳行以北陣地均無變化。
日軍在寶山縣城組織偽縣政府,任命日本人吉田為縣長。
10月24日 復旦大學我軍陣地失守。
10月25日 敵第11、13和第9師團主力向大場方面猛攻,突破翔大公路,進窺南翔,大場形勢危急。
我軍走馬塘陣地也被突破。
日機150架在大場一線狂炸,我守軍犧牲慘重。
10月26日 我第18師朱耀華部被迫放棄大場、廟行、江灣。閘北守軍也自動放棄陣地。
我軍主力退守南翔一線。一部退至蘇州河以南,一部留守蘇州河以北各要點。
10月27日 我第88師262旅524團團長謝晉元奉命率領該團主力,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抗擊敵人。
日軍進攻閘北,縱火焚燒。日本發表宣言,拒絕參加在北平舉行的「九國公約會議」。
10月28日 堅守閘北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實為452人)英勇事跡轟動全國。
我軍退守真如、彭浦一線,血戰竟日。
日軍侵佔閘北,大肆焚燒,房屋盡成焦土,平民死傷枕藉。
我軍轉入新防線,由滬西中央造幣廠起,向西經真如、江橋,轉西北至小南翔,折東北至廣福鎮、登橋鎮,與瀏河成一垂直線。
我軍放棄真如,撤退至蘇州河南岸;滬西方面,雙方在中山路、北新涇一帶,隔蘇州河對峙。
10月29日 日軍占閘北後分兩路:一路由大廈大學直插蘇州河;一路由真如向周家橋鎮進攻。
11月2日 日軍強渡蘇州河,我軍迎擊,敵陷重圍。
11月3日 蘇州河畔激戰,渡河日軍被我嚴密包圍。廣福、南翔日軍均受重創。
11月4日 日軍續渡蘇州河,朱家濱北發生激戰。
11月5日 晨,日軍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以第6、18、114師團及國琦支隊為骨幹,在艦炮掩護下,
於杭州灣北岸金山衛附近的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3處登陸,向淞滬我軍主力的右側攻擊,企圖會同越過蘇州河之敵全力夾擊我軍。
中國統帥部急令浦東第62師及第45旅與楓涇第79師夾擊金山衛登陸之敵。並令第11預備師由蘇嘉鐵路馳援。
金山衛登陸之敵分兩路:一路由全公亭向新倉進攻;一路由漕涇鎮及金絲娘橋向張堰鎮進攻。
11月6日 敵占松隱鎮。日軍大批登陸,總數已達六、七千人。
11月8日 日軍竄至石湖蕩、張莊市,松江失陷。 我第67軍由豫北調滬,阻擊登陸之敵。
淞滬我軍主力側背受到重大威脅。 我第3戰區長官部下達轉移命令。
11月9日 我軍放棄蘇州河南岸除南市以外的陣地。我軍向青浦、白鶴港之線轉移。
日軍進佔虹橋機場和龍華鎮。敵續向青浦、白鶴港之線突進。我第58師174旅旅長吳繼光指揮部隊阻擊時陣亡,該線於10日棄守。
11月10日 日軍佐籐支隊在浦東登陸,步兵第5旅團向南市發起總攻。楓涇鎮失陷。
11月11日 敵第6師團攻佔青浦,進至蘇州河岸。南市我軍奉令撤出陣地。
上海市長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上海淪陷。
11月12日 我左翼軍主力西撤,右翼軍撤至蘇嘉線附近及其以西地區。
11月13日 沿京滬路西進之敵,抵安亭西南。 敵重籐支隊於6時乘艇,在白汲口西南中洲登陸,向常熟推進,進攻支塘,企圖截斷公路交通。
我軍於當晚向台浦、平湖、嘉善之線及蘇州、福山陣地轉移。
11月14日 日軍第13師團攻佔瀏河鎮,太倉相繼陷落。
11月15日 敵我雙方在興隆街、福山、常熟及沿江一帶激戰。
11月17日 我軍堅守吳江新陣地。太湖沿岸展開劇戰。
11月19日 日軍攻佔蘇州。
由太倉前進之敵,突破蕭家橋、謝家橋我軍陣地,協同滸浦之敵,進逼常熟、福山。
我軍當晚向錫澄線轉移,並令第15、21集團軍向太湖西南的安吉、孝豐、寧國、宣城等地轉移。
11月20日 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稱為陪都)。
11月21日 京滬線我軍堅守江陰、無錫。太湖南岸連日激戰。
11月25日 敵重籐支隊截斷江陰、無錫之間公路。敵第16、11師團及第9師團主力進攻無錫,無錫失陷。
11月26日 京滬線我軍一部向常州撤退,主力向浙贛皖邊區撤退。吳興失陷。
11月27日 我江陰要塞與敵激戰5天,援絕陷落。守軍第103師、112師突圍向鎮江轉移。
蘇州之敵秋山支隊渡過太湖,北向常州迂迴。
太湖南岸之敵第10軍攻陷長興後,主力經宜興、溧陽、溧水向南京進攻,一部經廣德、宣城向蕪湖進犯。
京滬路方面,敵上海派遣軍主力分路經無錫、金壇、王天寺、丹陽、句容、江陰、鎮江橋等地會攻南京。
~~~~~~~~~~~~~~~~~~~~~~~~~~~~~~~~~~~~~~~~~~~~~~~~~~~~~~~~~~~~~~~~~~~~~~~
基本上 淞滬會戰共發生兩次 一次是1932年的128事變
五年後發生813淞滬會戰....相同的點都是日本軍部自導自演來藉口開戰
而兩者不同的地方是  一次會戰是在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佔領了包括東北地區的大量北方土地
並且以扶植清廢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為藉口而設下的圈套
第二次會戰則是 日本的軍國主義者的野心並沒有滿足想進一步激化擴大日本的勢力而引發的戰爭

而這場戰役也是蔣介石計畫要吸引日軍的注意力由華北轉到華中 好推慢日軍侵華的步伐....
不過蔣介石也沒算到場戰役就好像個大融爐....一天要消耗一個師的兵力......

導致他的精銳部隊大都損耗在這場戰役中.....
然而在這場淞滬會戰另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是 淞滬的最後一戰膾炙人口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
所以得在補一下10月27~~11月1號
(四行倉庫)作戰經過
10月27日
當晚各連分批穿過前線,楊瑞符命令一連去四行倉庫自己帶領二連前進。而三連、機槍連和一連第三排的士兵無法聯絡。
直到第二日上午9時他們才到達四行倉庫,他們是在隨大部隊撤退途中得到有關一營留守四行倉庫的消息的。
之後他們的這種志願參加「自殺行動」的精神被蔣中正稱為英勇行為的典範。
早上時分,有關中國軍隊仍在四行倉庫保衛閘北的消息在上海傳開。
這引起了中國童子軍楊惠敏的關注,而她將在整個保衛戰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凌晨4點左右她聽到槍聲便沿蘇州河行走,她發現英國士兵向倉庫丟了一袋香菸,
她問新垃圾橋頭的英國士兵對岸發生了什麼,英軍回答四行倉庫中有中國守軍。
於是她要求附上她自己的紙條,不久後倉庫傳回紙條,說明他們需要彈藥與食物。楊惠敏向上海商會求助,不過對方並不相信。
謝晉元將一連沿西藏路部署在四行倉庫右翼,三連在左翼交通銀行倉庫大樓對面,二連在在中央擔任四行倉庫外圍之守備。
機槍連除以兩挺布置在樓頂擔任防空其餘分配一、三兩連完成全營火力網的編成。
蘇州河北路有原為防禦租界內歐美軍隊的防禦工事,但工事的槍眼是向現在中國守軍方向開的。
為了防止日軍利用,中國守軍便在其中埋下炸藥,後日軍進入其中,中國守軍引爆炸藥而對日軍造成傷亡。
守軍用倉庫內的沙袋、裝玉米、大豆和其他貨物的麻袋構築工事。並將樓內電燈全部破壞以便隱蔽,焚燒四行倉庫周圍房屋。
上午7時日軍第三師團開至上海北站,到午後1時開至四行倉庫附近。
約十名日軍接近防禦工事進行偵查,很快被擊斃。
午後2點由第三連排長尹求成帶領的一隊中國偵察兵與約50名日軍交火。
之後不久一個連的日軍從西側發動進攻,三連連長石美豪面部中彈但繼續指揮戰鬥直到腿部再次中彈。
大約七十名日軍進入倉庫西南牆根中國軍隊火力死角,中國守軍便爬上樓頂向其投擲迫擊炮彈及手榴彈,炸死日軍七名傷二三十名。
在第一波攻擊失敗後日軍向儲有燃料及木材的倉庫西區放火。下午5時大火被撲滅。同時日軍在閘北進行搶掠縱火。
晚上9時營長楊瑞符判斷當日日軍不會再發動進攻,便下令做飯並加固防禦工事。當天有兩名守軍陣亡,四人受傷。

10月28日
中國守軍連夜搶築工事,沒有人睡覺。早上謝晉元用從楊惠敏處得到的上海商會的電話號碼與上海商會聯繫。
四行倉庫的位置及建築結構對守軍相當有利。四行倉庫臨近公共租界,日軍不敢用海軍炮火攻擊。
他們怕炮彈落入公共租界內,因為日本此時尚不願意同歐美開戰。
日軍也不敢像在上海其他地方那樣使用芥子毒氣,因為這將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早上7時一架日軍轟炸機在倉庫上方盤旋,但因為害怕誤中公共租界並未投彈。在遭到守軍防空火力攻擊後日軍轟炸機離去。
上午8時營長楊瑞符召集全營官長及班長講話鼓舞士氣。10時謝晉元與楊瑞符共同視察工事並觀察日軍動向。
當他們在樓頂上時謝晉元發現一隊日軍沿蘇州河北路移動,據楊瑞符回憶大約在一千米外。
謝晉元拿起一支槍向其射擊,當場擊斃日軍憲兵一名。
下午3時開始下雨,四行倉庫周圍的火逐漸熄滅。
日軍在西側發動另一次主攻,他們佔領了交通銀行大樓,並在四行倉庫北面部署加農炮進行攻擊。
加農炮對四行倉庫厚重的牆壁無法造成致命傷害,而在交通銀行大樓內的日軍又很容易被佔領制高點的中國守軍壓制住。
兩小時後日軍放棄進攻,但得以切斷四行倉庫的供電及供水。
當日由一連陶杏春連長、營部軍官湯聘梓和機槍連楊排長帶領的一小隊中國士兵加入了戰鬥。
這期間上海商會得到了中國守軍仍在閘北的消息後相當激動,這個消息很快通過電台傳遍全城。
人們在雨中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守軍助威。上海市民向守軍捐獻了十多卡車給養。
卡車於夜間抵達四行倉庫附近,守軍用沙袋築牆到卡車旁,將給養拖至倉庫。搬運給養用了四個小時,在此期間三名守軍陣亡。
守軍收到了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來自市民的慰問信。
一隊記者也來到了四行倉庫,但由於謝晉元與楊瑞符因事繁忙,由機槍連雷連長代為接見。
謝晉元通過上海商會向美軍要求送十名重傷員離開戰場。美軍同意了此項要求,因此傷員趁夜幕掩護被抬離戰場。
同晚上海商會決定向守軍送一面中華民國國旗。
中國整編部隊當時沒有攜帶國旗和軍旗,當楊惠敏將國旗送入四行倉庫時由最高指揮官謝晉元親自接旗。
當楊惠敏問及守軍的作戰計劃時,守軍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
楊惠敏十分感動並向謝晉元索取所有守軍的名冊,並將其通告全國。
但為了迷惑日軍同時又不使楊惠敏失望,謝晉元讓人根據原524團的名冊偽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單。
另據楊瑞符回憶,之前送出就醫的傷員也被告知,若外界問起倉庫中有多少守軍時要回答有800人。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10月29日
早上,上海市民發現四行倉庫樓頂升起一面中華民國國旗。
由於楊慧敏只帶來了國旗但倉庫內沒有旗杆,因此守軍用竹子和草繩臨時製作了旗杆。
守軍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參加了升旗儀式。
而蘇州河對岸聚集的群眾據說超過三萬人,他們歡呼「中華民國萬歲!」
(另說為「中華民族萬歲!」,可能為中共當局避諱「中華民國」所致。)。
日軍氣急敗壞開始對中華民國國旗發動空襲。 由於密集的防空炮火同時顧忌誤傷公共租界,日軍飛機沒能摧毀中國國旗就撤退了。
經過兩天的戰鬥,四行倉庫外的防禦工事和倉庫本身都遭到了破壞。
中午日軍發動了迄今最大規模的攻擊。加農炮和輕裝坦克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迫使中國守軍第三連從倉庫外的工事中撤回倉庫內。
四行倉庫西側本來沒什麼窗戶(這可以從上面的照片看出),而日軍的炮擊卻給守軍打開了許多射擊孔。
一隊日軍試圖通過梯子爬入倉庫二樓,謝晉元當時恰好在二樓窗戶前。
他一手奪過第一個上來的日本兵的槍,另一隻手將其推下,之後向第二名日軍射擊,最後推倒了梯子。
一名在戰鬥中負傷的士兵將自己綁上手榴彈跳下倉庫,炸死了自己和約二十名日軍。
戰鬥一直持續到天黑,此時日軍的進攻都有裝甲車和加農炮的掩護。
最終日軍再次失敗後開始用挖掘機向四行倉庫挖隧道。河對岸的市民用大字報通知守軍日軍的行動。
一人甚至在發現日軍準備再一次發動進攻後打電話通知四行倉庫內的守軍。

10月30日至11月1日
30日早上7時日軍再次發動進攻。
本次進攻只有少數步兵參加,大部分時間日軍用加農炮進行攻擊。
因為四行倉庫建築堅固又有充足的沙袋和修理材料,在日軍試圖摧毀倉庫的同時,守軍時刻對倉庫進行修復。
據楊瑞符回憶加農炮炮火相當密集,平均每秒都有炮彈落下。傍晚時日軍用數盞探照燈照亮四行倉庫以便於其炮擊。
30日的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守軍摧毀了日軍數輛裝甲車。
上海租界中的外籍人士不願意戰鬥地點與他們如此接近。面對日本的壓力他們同意勸說中國軍隊停止作戰。
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
對於蔣中正來說戰鬥已經勝利,絕大部分中國軍隊已經撤離並重新部署到了新的位置,而戰鬥本身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所以他下令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上海警備司令楊虎被安排與英軍將軍斯馬萊特會面,會議決定第524團撤至公共租界,
並和正在上海西部戰鬥的第八十八師匯合。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並保證允許中國守軍撤退,但事後很快就反悔了。
謝晉元希望能夠繼續留守四行倉庫直到戰鬥至最後一人。張柏亭最終勸說其同意撤退。
午夜,11月1日,謝晉元帶領376人分小隊分批通過新垃圾橋撤入公共租界。
約十人在撤退中被日軍機槍打傷。 到凌晨2時所有守軍均完成撤退。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