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一位物理學家菲利普.愛貝森(Philip Abelson)主張以核子動力裝置來提供潛艦所需的推進與電力。一位在二次大戰之後負責輪機工程的美國上校海曼.李高佛(Hyman G Rickover) 是美國海軍最早支持這類主張的人士之一:如果核子動力系統能實用化,潛艦就能持續潛航數萬海里而不需要上浮補充氧氣與燃油,這種能耐就算是過氧化氫渦輪也不敢想像。在李高佛等人的大力推動下,美國海軍在1947年9月正式展開潛艦用高壓水冷核子反應器的研究計畫,隨後李高佛就成為美國海軍新成立的海軍反應器辦公室(Naval Reactors branch of the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的主任。在1948年1月,美國國防部責成西屋(Westinghouse)公司與阿岡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共同合作發展潛艦反應器原型,為新一代艦用核能推進系統的催生進行努力。
海軍反應器辦公室主任的美國上校海曼.李高佛(Hyman G Rickover)
在1948年8月,美國海軍艦政暑研究處成立核能組(Nuclear Power Division),由李高佛擔任第一任的主管。最初美國海軍將巡洋艦作為核子動力系統的優先發展項目,然而李高佛則力主將核子動力優先用於潛艦上。
史上首艘核能潛艦的誕生
在1949年8月,美國海軍作戰部(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NO)正式頒佈新一代潛艦核能推進系統的需求,並要求在1955年1月之前就能實用化。眼看核能反應系統的發展逐漸成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佛斯特.薛曼(Forrest P. Sherman)上將在1951年4月25日宣布將展開第一艘核能潛艦的建造,並在同年8月2日與位於康乃迪克州格羅頓的通用電器船舶分部(Electric Boat division of 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 in Groton, Connecticut,之前霍蘭的潛艦公司)簽約 ,建造第一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而艦上所需的MK-1核子推進系統原型也在同月於AEC位於愛達荷的國家核子反應爐測試站(National Reactor Testing Station)開始建造。
1951年12月12日,美國海軍宣布將首艘核子潛艦命名為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這不僅是美國海軍第六艘採用此艦名的潛艦,同時也是紀念由蒸汽船先驅富爾頓設計、1799年服役的砲艇,更是紀念18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先驅朱勒斯.凡爾納(Jules Verne)的名著海底兩萬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英文版為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中那艘在海底縱橫的巨型神秘潛艦鸚鵡螺號。
尾聲
在1970年5月26日,鸚鵡螺號完成了從格洛頓至加州巴羅耶的梅爾島海軍造船廠(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的最後航程,並在1980年3月3日除役。
經過兩年的波折後,美國內政部在1982年5月20日宣布鸚鵡螺號為國家歷史性古蹟(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在梅爾島海軍造船廠接受一次為永久保存而進行的大規模改裝,包括撤除了核子反應器,隨後於1985年7月6日被拖回康乃迪克州的格洛頓 ,成為美國海軍潛艦武力圖書館與博物館(U.S. Navy Submarine Force Library and Museum),從1986年4月11日起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