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硬皮症病患發生CAD的風險達11倍

硬皮症病患發生CAD的風險達11倍

作者:Janis C. Kelly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根據一篇新的研究,全身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也稱為硬皮症(scleroderma),是冠狀動脈鈣質沉積的獨立風險因素,增加風險達11倍,即使病患沒有其他風險因素也是如此。
  
  香港大學瑪莉皇后醫院類風濕與臨床免疫科的Mo Yin Mok醫師等人,在5月份的關節炎風濕病(Arthritis & Rheumatism)期刊中報告指出,校正舒張壓、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等其他心血管風險因素之後,SSc仍是冠狀動脈鈣化的獨立風險因素(其他包括年紀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值)。
  
  Mok醫師表示,當硬皮症病患抱怨有心絞痛或出現心血管功能不佳的徵兆時,類風濕科醫師必須高度懷疑冠狀動脈疾病,相較於年齡與性別相仿的對照組,研究對象相對屬於無症狀。
  
  該研究比較了53名全身性硬皮症患者(50名女性、3名男性)與106名健康對照組,檢視冠狀動脈鈣化分數及心血管風險因素;另外也測量SSc病患的疾病活性分數、抗磷脂抗體、C反應蛋白質、紅血球沉降速率,這些病患全都是中國南部民族。
  
  研究人員發現,SSc病患57%有中度到重度冠狀動脈鈣化(冠狀動脈鈣化分數 > 101),對照組只有29%;相較於對照組,SSc病患也有顯著較低的LDL膽固醇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與舒張壓。
  
  此外,相較於對照組,約三分之一病患的身體質量指數低、被視為體重過輕(根據亞洲人建議身體質量指數表)。
  
  回歸分析也顯示,全身性硬化症是冠狀動脈鈣化的獨立風險因素(勝算比10.89),疾病期間和粥狀硬化嚴重度呈正相關。根據作者指出,研究結果和之前的報告一致,全身性硬化症病患的血管攝影發現粥狀動脈硬化增加。
  
  Mok醫師結論指出,結果顯示,校正正常心血管風險因素之後,全身性硬化症病患發生中度到嚴重冠狀鈣化的風險增加達11倍。CAD [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是重要的整體健康考量,後續研究應探討硬皮症患者可調整的疾病特定風險因素,以減少此類患者的冠狀動脈鈣化。
  
  Mok醫師表示,作者們認為,內皮功能不佳及發炎是粥狀動脈硬化和SSc的共同關鍵機轉,傳統上有一些硬皮症特定心血管風險因素被探討與冠狀動脈鈣化的關聯,年紀和LDL膽固醇值是最強力的傳統風險因素;血栓前抗磷脂抗體與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反應蛋白質等發炎標記,則並未被發現有顯著相關。粥狀動脈硬化前血清因素,如脂蛋白或其他疾病相關因素,則尚未獲確認。
  
  Mok醫師也指出,雖然沒有特別理由懷疑這篇中國病患的研究發現是否可運用到其他種族,但仍應進行其他種族的臨床研究,以避免過度推斷。
  
  梅約診所醫學院類風濕科主任Eric L. Matteson醫師表示,雖然研究對象相對偏少,結論仍屬合理。
  
  未參與研究的Matteson醫師表示,還不清楚的是,鈣化是否可實際預測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如果可更清楚這個關聯,這些結果會更有用,另外,這是一般狀況,我們還不知道它對硬皮症的關聯。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