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軍事歷史學 [打印本頁]

作者: balala    時間: 2011-4-16 11:00     標題: 軍事歷史學

軍事歷史學這門學問,是人類的一個痛,但古往今來,人類總是無法避免~~
軍事歷史學(簡稱軍史)是指對以往的戰略、軍事部署、軍事裝備等的軍事範疇的記載。
軍事史是軍事歷史學中的根基,同時具有歷史的鑑古知今的作用。
在軍事的角度上,軍事史為軍事家提供了一個參考,有助為對現有的狀況實行適當的軍事部署。
在歷史學的角度上,軍事史記載了一個對以往國家的軍事狀況的全面描述,有助了解當時該國家的國際地位。
~以下就台灣軍事史,列表解析~


台灣軍事史:
除少部分時間之外,大都以防衛為主,也與歷來統治台灣政權:台灣荷西殖民時期、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息息相關。

元明兩朝:
17世紀之前的中國元明兩朝設巡檢、彭湖遊於台灣澎湖群島,開啟了以軍事力量控制台灣地區的歷史。
設於澎湖的巡檢稱為澎湖寨巡檢司,也稱澎湖巡檢司,設治時間以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的考證最為早,也就是根據一般史書及元史、新元史,考定:「蒙元世祖遠征日本因風失敗,迂迴台灣,道經澎湖設治澎湖,企圖進取台灣,作為征日本之準備。」

荷西傭兵:
17世紀之前的中國元明兩朝雖設巡檢、彭湖遊於台灣澎湖群島,不過仍未於台灣本島設置軍事力量。即使1624年控制台灣西南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台灣的軍事力量都未臻於成熟。
1624年,荷人佔領台灣大員,展開以經貿為主的台灣經營。為力求節省行政經費,此階段之荷治時期,地方不設行政官吏,駐台的荷蘭官民約有600人,以傭兵為主的士兵則盡量少到2200人以內。

台灣鎮:
在經過台灣棄留爭議後,清朝於台灣設置了台灣鎮的主要軍事力量。不過仍以防衛預防民變的消極性軍事力量為主,這情形直至台灣建省之後才予以改變。
台灣鎮於1895年台灣邁入日治時期後取消,而最後一任總兵則為是年5月上任的劉永福。

台灣軍:
1895年,清朝因甲午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台灣,經過短暫乙未戰爭後,清朝或台灣民主國的軍事力量潰散,也造成了日治時期開始。於此後的五十年間,台灣的軍事力量則為經過數度更名的台灣軍為主。
台灣軍,日本台灣軍司令官轄下常駐台灣的部隊之統稱,成立於1919年,是由1907年成立的台灣守備隊擴充而成,而更早之前則為1896年編成的台灣守備混成旅團,而這階段的軍事統領,皆由台灣總督兼任。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
1945年,台灣於戰後改由中國政權統治。於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所屬中央政府遷台之前,除了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台灣地方政府並未於台灣設置大量軍隊,而是以警備力量為主。而這種軍事配置情況,直至1949年年底,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領導的數十萬國民革命軍從海南島與舟山群島紛紛來台,並於同年12月28日於台灣島內全面開始實施徵兵,才有所改變。
1950年-1980年代,台灣男子役期為2至3年,中華民國國軍人數約為43萬以上。解嚴之後,隨著政治風氣改變、兩岸氣氛漸次平和、台灣軍事戰略放棄反攻大陸等等因素影響,中華民國政府實行一連串軍事精實案。

※2001年推動精實案第一階段:
以徵兵年份縮短為主的第一階段精實案結束後,台灣軍隊剩下38萬。

※2001年─2008年推動精實案第二階段:
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1年10個月
2004年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1年8個月
2005年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1年6個月
2006年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1年4個月
2007年7月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為1年2個月
2008年實施義務役役期縮短為1年
總兵27萬兵力.軍官5萬5千人.士官11萬.士兵11萬,並擴大招募志願役士兵,後備司令降為中將階級

※2009年─2013年推動精實案第三階段:
2010年要裁軍到20萬兵力國家財力才能負擔.軍官4萬人.士官8萬人.士兵8萬人
計畫裁撤7萬5千人的軍人,調整後總兵力20萬
裁撤單位:聯合後勤司令部、後備司令部、憲兵司令部
憲兵大裁:現有1萬3000人的編制,將大裁剩下到不到5000人,併入陸軍成為軍法警察,但不再有司法警察身分。不過,仍是保留衛戍總統、副總統的憲兵202指揮部,並更名為衛戍指揮部,歸陸軍六軍團節制。

※2013年實施全募兵制度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