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王者之路:紀念航母誕生100周年
[打印本頁]
作者:
elissa
時間:
2011-2-6 15:33
標題:
王者之路:紀念航母誕生100周年
王者之路:紀念航母誕生100周年
1910年11月14日,美國弗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尤金•埃利駕駛一架寇蒂斯雙翼機從美國海軍“伯明翰”號偵察巡洋艦上起飛。這艘巡洋艦僅僅做了簡陋的改裝,在艦艏鋪設了57英尺長的厚木板,這一勇敢的嘗試標志著一種全新的武器——航空母艦的誕生。
第一位完成艦上起降的飛行員——尤金•埃利,來自民間,主業是飛行表演。繼11月14日的艦上起飛后,1911年1月18日,埃利再次駕機在“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艦上著陸。1911年10月19日,埃利因飛機墜毀遇難。
1917年8月2日,英國皇家海軍鄧寧少校駕駛一架“幼犬”雙翼機在臨時改裝的“暴怒”號航母上進行著艦試驗,甲板上的艦員試圖用手抓住飛機為其減速。這種著艦方式既危險又效率低下,8月7日的另一次著艦中,鄧寧因飛機墜海而遇難。
1922年12月4日,剛剛完工的“鳳翔”號航母在日本千葉縣館山衝標柱間全速公試。“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建造的航空母艦,雖然開工晚于英美同類項目,但搶先几個月完工下水。
1921年7月20日,切薩皮克灣,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助理司令威廉•米切爾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轟炸試驗,8架美軍轟炸機用航空炸彈擊沉了排水量23000噸的前德國無畏艦“東弗里斯蘭”號,證明飛機完全有能力擊沉當時的海上霸主。
1929年,布雷默頓軍港,同時停泊著美國最初的三艘航母——(從下至上)CV-1“蘭利”、CV-3“薩拉托加”、CV-2“列克星敦”。早期艦載機攻擊力低下,二三十年代的美軍對抗演習中,經常發生戰列艦頂著艦載機攻擊抵近“擊沉”航母的場面。雖然已展示出巨大潛力,但這時的航母仍絕非海軍軍官們職業生涯的首選。
1940年11月11日,地中海,英國皇家海軍“卓越”號航母正在釋放艦載機。21架“劍魚”式雙翼魚雷機當晚成功襲擊了停泊塔蘭托港內的意大利艦隊,3艘戰列艦被擊沉擊傷。這是航母與艦載機首次大規模應用于實戰。
1941年12月7日清晨,珍珠港西北洋面,日本海軍航空兵的99艦爆在航母甲板上待命,背景是“蒼龍”號航母。南云機動部隊的6艘航母即將放出艦載機,目標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
12月7日,“翔鶴”號航母上,襲擊珍珠港第二攻擊波的一架97艦攻正在滑跑。甲板上的日本艦員向起飛的飛行員振臂歡呼。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內,畫面右側美國海軍“內華達”號戰列艦試圖在日軍的空襲下起錨向港外運動,最后由于受傷過重搶灘擱淺在港內。
1941年12月7日,前景是被炸成兩截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全艦1177名官兵陣亡。遠處是被重創的“西弗吉尼亞”號和“田納西”號。日本共出動兩批354架艦載機,以29架的損失,擊沉4艘戰列艦,重創另外4艘。航母開始動搖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地位。
1942年4月18日,東京以東650海里,“大黃蜂”號正在釋放B-25轟炸機。珍珠港事件中,美軍航母因出港訓練而免遭損失,美軍隨即策划了初次反擊——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B-25從“大黃蜂”號出發,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這次大胆的襲擊鼓舞了美國民眾的士氣。
1942年5月8日,珊瑚海海戰中爆炸沉沒的“列克星敦”號航母。珊瑚海海戰是戰爭史上第一次視距外戰斗,從始至終美日海軍艦艇都未有視距內接觸。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中,從日本“飛龍”號上起飛的97艦攻冒著美軍猛烈的防空火力對“約克城”號航母展開攻擊,一枚魚雷正在“約克城”左舷爆炸。
複原繪畫,描繪了從美軍俯衝轟炸機對日本艦隊進行襲擊,日軍“赤誠”“加賀”“蒼龍”三艘航母中彈起火的場面。中途海戰中,美國以損失1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日軍4艘航母。這場決定性戰役中,傳統火炮戰艦完全未起作用。此后太平洋的戰場,几乎完全是航母的舞台。
1942年10月26日,聖克魯茲海峽戰役,一架日軍99艦爆正對美國“大黃蜂”號航母進行俯衝轟炸。圍繞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漫長攻防戰中,日本海軍消耗了大量優秀飛行員,而美軍度過了自從開戰以來的兵力劣勢期,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力量對比。
太平洋戰爭催生了史上產量最大的重型航母——“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總計17艘建成服役。1944年12月,萊特灣戰役后,正在烏利希錨地休整的第38特混艦隊旗下5艘重型航母——(從下至上)“黃蜂”、“約克城”、“大黃蜂”、“漢考克”、“提康德羅加”(重名者均為紀念戰沉的同名艦)。
1945年2月10日,烏利希錨地,完成修整的第58特混艦隊的航母編隊轉向,航母甲板上擺滿F4U“海盜”艦載機。每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可攜帶超過100架艦載戰斗機,此時美軍已有能力在一次攻擊中出動數百架飛機。
1945年4月,日軍發起“菊水特攻”作戰,企圖以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增援衝繩,美國海軍出動436架艦載機將其擊沉,終結了戰列艦的時代。圖為4月7日,大和號正在試圖躲避美軍艦載機的轟炸。
1945年8月15日,東京灣,日本簽字投降后,上千架美軍作戰飛機編隊通過盟國艦隊上空——其中大多數是海軍艦載機。美國僅用3年零8個月便打贏了太平洋戰爭,航空母艦的作用無可替代,這一幕也可以說是航母登上海洋霸主寶座的加冕典禮。
二戰結束后,各國海軍隨即在新起點上開始競爭——噴氣機的時代已經來臨。為本國航母配備更先進的噴氣式飛機可能成為在未來戰爭中的取胜關鍵。圖為1948年5月6日,一架美國海軍VF-17中隊的FH-1噴氣戰斗機從“塞班”號航母的甲板上起飛。
1952年11月,朝鮮半島,一架美國海航的F9F“黑豹”艦載戰斗機正在向北朝鮮橋梁目標發射火箭彈。朝鮮戰爭時期,由于艦載機性能相對較弱,聯軍航母與艦載機主要承擔對地支援任務,相比空軍空戰任務要少很多。
1955年7月14日,美國海軍“漢考克”號航母上,一架沃特公司的F7U-3“彎刀”艦載戰斗機著陸失敗,墜毀在甲板上,造成12人死亡。噴氣時代早期,由于技術不成熟,給航母帶來最大危險的恰恰是這些己方噴氣機。
1951年9月4日,朝鮮近海,VF-884中隊的F4U-4戰斗機在美國海軍“拳擊手”號航母上空編隊飛行。早期噴氣機不的成熟,導致了過渡時期這種航母上噴氣機與螺旋槳戰機混搭的複雜局面。
英國人的三項發明掃清了航母通往噴氣時代的技術障礙。噴氣機要求比螺旋槳飛機更長的滑跑距離,但航母體積不可能無限放大。1950年,英國人研制出蒸汽彈射器,幫助飛機在極短距離內達到起飛速度。圖為1958年5月28日,地中海,美國“薩拉托加”號航母正在將一架A-3D-2攻擊機射出。
舊式直通甲板航母無法同時進行艦載機起降。英國海軍丹尼斯•坎貝爾上尉發明的斜角飛行甲板解決了這一問題。飛機起降工作面被分成兩條直線,即使著艦失敗,飛行員也不會撞上起飛中的飛機。1955年,英國“皇家方舟”號成為首艘采用這種甲板的航母。圖為1970年的“皇家方舟”號。
駕駛飛機在航母上著陸是一項危險的工作,英國人尼古拉斯•古德哈特發明的助降系統能夠在降落航線的空中投射一連串光斑,引導飛行員修正飛機姿態。圖為1979年,兩名澳大利亞水兵從“墨爾本”號航母后甲板上觀看S-2反潛機編隊,身旁的裝置就是光學助降系統。
二戰中設計的航母改造潛力有限,對完全滿足噴氣機使用標准的新一代航母的需求日漸高漲。1953年12月16日,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美國海軍當時最新的航母“福萊斯特”號正在建造。“福萊斯特”級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型超級航母,它奠定了其后所有美國航母的設計基礎。
冷戰局勢持續加劇,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航母成為一個重要課題。1969年11月21日-23日間,“美利堅”號航母上,一架U-2R偵察機正在進行艦上使用的驗證飛行。中情局和美國海軍希望以此擴展U-2的使用范圍,不過這種嘗試最終因實用性過低而被放棄。
1963年11月,“福萊斯特”號甲板上,曆史性的一幕:一架KC-130F正准備起飛。試驗證明這種載貨后重量近40噸的四發運輸機完全能夠在航母狹窄的甲板上完成起飛與著陸。不過最后同樣沒有得到推廣。
1964年6月30日,由“企業”號航母,“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導彈巡洋艦組成的世界上首支全核動力艦隊Task?Force?1出發進行環球航行。“企業”號是美國海軍對核動力航母的初次嘗試,最終因成本過高僅建1艘。
1960年5月21日,紐約造船廠,“小鷹”號航母的下水儀式。取消“企業”級后續建造后,美國海軍重回常規動力,建造了“小鷹”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超8萬噸的“小鷹”級成為迄今最大的,也是美國最后的常規動力航母。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設計建造吸收了“企業”號的教訓——它更大、更具攻擊力、成本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1972年5月13日,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尼米茲”號下水,尼米茲上將的銅像見證這一刻。接下來的數十年中,多達十艘的產量確保了美國海軍的海上力量絕對優勢。
二戰后,大規模航母對抗不再出現,美國擁有世界絕大多數航母。這支力量能夠在第一時間出現在任何熱點地區,為美國對外政策提供了堅定的保障。圖為1962年,加勒比海,“企業”號航母,一架A-5攻擊機准備出擊執行對古巴威懾任務。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海軍有效阻止了蘇聯進一步向古巴輸送導彈。
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發生,美國軍隊以此為契機迅速增兵南越。1965年初,南越游擊隊對駐越南的美軍機場發動襲擊。2月,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下令對北越展開代號為“燃燒的標槍”的首次大規模空襲。圖為1965年3月,美國海軍“漢考克”號上,一架海軍A-4攻擊機准備起飛空襲北越。
1965年3月,集結在南中國海的美國第77特混艦隊,四艘航母位于編隊的中央——“漢考克”號、“珊瑚海”號、“突擊者”號與“約克城”號。
1965年,越南,一架從“企業”號航母上起飛的美國海軍VF-96中隊的F-4B“鬼怪”戰斗機正在對北越地面目標發射“詛尼”火箭彈。
1967年7月下旬,越南附近洋面,“福萊斯特”號航母剛剛抵達作戰海域,准備開始新一輪作戰部署,數日后,一場嚴重的事故使這次部署成為一場災難。
繁重的作戰任務和陳舊彈藥最終引發了二戰以后最嚴重的一次航母事故。拍攝上一張照片數日后,1967年7月29日,“福萊斯特”號飛行甲板上一架F-4艦載機上的“詛尼”火箭彈誤射,引發連鎖爆炸。134名艦員喪生。
1975年4月29日,北越逼近西貢,此時美軍正在執行撤離越南的“頻繁之風”行動。南中國海上,美國海軍“中途島”號、“珊瑚海”號和“漢考克”號搭載直升機從西貢撤出大量駐越人員和難民。撤離行動一直持續到北越軍隊衝到美國駐西貢大使館院內。
1980年4月24日,阿拉伯海,“尼米茲”號搭載的6架MH-53(共8架)起飛,深入伊朗執行營救被扣押美國人質的“鷹爪”行動。由于配合失誤與意外事故,作戰行動徹底失敗。但航母所起的積極作用仍然顯著。
美國環球航空TWA800航班爆炸和西柏林舞廳爆炸事件的最大嫌疑指向了利比亞,1986年4月14日,美軍發動空襲報複利比亞的“黃金峽谷”行動,圖為“薩拉托加”號准備放出一架F-14為攻擊部隊提供掩護。“黃金峽谷”行動是美國80年代采取的最大的空中作戰行動,也是“外科手術打擊”戰術的首次實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占領科威特,聯合國授權多國采取包括武力在內的手段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沙漠風暴”行動前夕,美軍以空前的4艘航母作出威懾,薩達姆對此無動于衷。但是他明顯低估了美軍動武的決心。圖為1991年3月2日,波斯灣內的美國海軍TaskForceZulu戰斗群。
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期間,“美國”號航母甲板上,地勤人員繞過一架EA-6B准備為空襲戰機掛載1000磅的Mk83炸彈。在著名的“38天空襲”中,盟國空中力量徹底摧毀了伊拉克的戰爭潛力,以至于地面戰僅僅用了100小時便告結束。
1991年4月18日,伊拉克6號東路,從科威特潰退的伊拉克軍隊遭遇盟國海陸基航空兵的輪番打擊。被摧毀的車輛殘骸綿延36公里。6號公路因此也被稱為“死亡公路”。
1999年,亞德里亞海,針對南聯盟的“聯盟力量”行動中,一架F-14戰斗機正准備從“羅斯福”號航母上起飛。“聯盟力量”行動中,空襲在整個作戰中所占的比重達到曆史頂點。
2002年6月19日,阿拉伯海,參加針對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的“肯尼迪”號航母戰斗群進行補給。由于阿富汗深處內陸,美國在其周邊並無軍事基地,戰爭初期,美軍輕型作戰飛機主要是以航母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
2003年3月20日,美國打響針對薩達姆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5月1日,阿拉伯海,“林肯”號航空母艦上,時任美國總統的喬治•布什駕駛一架S-3“維京人”反潛機降落航母甲板,宣布對伊拉克大規模作戰行動“任務達成”。
2008年5月18日,阿拉伯海上,針對伊拉克武裝分子的“伊拉克自由”行動中,一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正在夜航。
2008年9月15日,“伊拉克自由”行動期間,繁忙的“羅斯福”號航母前甲板,一架C-2運輸機和一架F/A-18戰斗機同時升空,另外一架F/A-18即將彈射。
除作戰行動外,美軍航母每一次大規模演習,都能對其潛在對手形成巨大威懾。2006年6月18日,菲律賓海,美國海軍“里根”號、“小鷹”號與“林肯”號(由近至遠)三艘航母圍繞關島展開“勇敢之盾2006”的聯合演習,這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出動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
2010年11月29日,黃海,“華盛頓”號航母的作戰管制室內。朝韓炮戰后,美國海軍“華盛頓”號立即做出反應,進入黃海與韓國進行以威懾朝鮮為目的的聯合演習。
9萬噸的外交——這是承擔“尼米茲”級航母建造工作的諾斯羅普•格魯門船廠為“喬治•布什”號航母制作的海報。展示了美國對航母在政治和軍事影響力上的自信。
英國人不僅為航母的進化貢獻了眾多創意,皇家海軍的航母運用史同樣稱得上經典。1956年10月,集結在地中海的英國“鷹”號、“堡壘”號和“海神之子”號航空母艦。埃及總統納賽爾早前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迅速反應,占領了運河沿岸,史稱“蘇伊士危機”。航母在行動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空中支援。
1982年,阿根廷占領英屬福克蘭群島,英軍以兩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特混編隊,在距本15000公里之遙的地方依靠海基力量打贏了這場戰爭。圖為從駛向福克蘭群島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上看向同一編隊的“無敵”號。
1982年,福克蘭附近海域,一架“威塞克斯”直升機正在“競技神”號上空懸停,兩架“海鷂”艦載戰斗機准備起飛對阿根廷目標進行空襲。
1982年9月7日,福克蘭群島上空,兩架英國“海鷂”戰斗機正在對阿根廷飛機發射AIM-9L“響尾蛇”導彈。英國航母上的“海鷂”戰斗機成功完成了奪取福克蘭群島海域制空權的任務。
1983年,福克蘭戰爭后,返回英國本土樸茨茅斯基地的英國海軍“競技神”號航母編隊受到英國民眾萬人空巷的熱烈歡迎。英國“紅箭”表演隊正從編隊上空拖彩煙慶祝。
斯大林一直希望建立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海軍力量,但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推行潛艇優先的發展戰略。1956年戈爾什科夫元帥掌管海軍后,重提發展航母。蘇聯在1964年建成了首級大型載機艦艇“莫斯科”號。圖為1990年,美國軍機拍攝的“莫斯科”級直升機巡洋艦“列寧格勒”號。
僅能起降直升機的“莫斯科”級無法滿足蘇聯的作戰需求,1974年,蘇聯建成了首級可起降噴氣式飛機的“基輔”級。圖為1982年11月,掠過蘇聯“明斯克”號航母上空的美國偵察機拍攝的“基輔”級“明斯克”號與雅克38戰斗機。
2008年,巴倫支海,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元帥”號正在參加演習,可看到甲板上的蘇33艦載戰斗機。它是蘇聯末期航母計划碩果僅存的一艘,由于缺乏保養已老舊不堪,但俄羅斯仍舊將其作為海軍主力並積極籌備未來航母的建造。
力求成為海軍強國的印度對航母有著超乎想象的熱情。1986年,印度以2500萬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買下“競技神”號,重新命名為“維拉特”號。圖為2007年9月5日,“維拉特”號參加“馬拉巴爾2007”演習。這艘1959年入役的“維拉特”號目前正刷新著航母服役期的世界紀錄。
2004年,印度從俄羅斯手中買下“基輔”級“戈爾什科夫元帥號”和配屬的米格29K。這筆交易的價格在隨后几年中由15億美元漲到目前的27億,交付期限也多次延后。圖為改裝中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
二戰后,為了滿足作戰需求,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各國都積極試圖以各種途徑擁有自己的航母。法國海軍目前僅有“戴高樂”號一艘現役航母,但“戴高樂”號也是除美國外目前唯一的核動力航母。這艘航母在技術上並不成功,迄今已經多次發生嚴重故障。圖為2008年完成改裝后的“戴高樂”號。
1992年5月5日,“龍之錘92”演習上,來自歐洲三個國家的航空母艦組成聯合編隊——意大利海軍“加里波第”號(下)、法國海軍“福煦”號、西班牙海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上)。
2010年7月28日,里約熱內盧軍港,巴西海軍“聖保羅”號航母正在出港。巴西2000年購買了從法國海軍退役的“福煦”號航母,改名“聖保羅”,成為目前南美地區唯一一艘現役航母。
2001年4月3日,泰國“加克里•納呂貝特”號航母在南中國海與美國“小鷹”號編隊航行。“加克里•納呂貝特”號由西班牙建造。目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印度、巴西、泰國共計9國擁有現役航母。
“瓦良格”號的故事——蘇聯解體后,建造中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第二艘“里加”號被迫停工,接收它的烏克蘭將其改名為“瓦良格”,該艦最終被中國買下。圖為1988年11月25日,“里加”號航母從當時的黑海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
2001年11月,“瓦良格”號在拖曳下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1998年4月,澳門創律旅游娛樂公司以1億美元買下“瓦良格”號,經過數年周折,該艦于2002年3月3日清晨5時抵達中國大連。
2002年4月27日,大連港,鏽跡斑駁的“瓦良格”號航母停泊在大連港51區碼頭。
2009年,大連,整修中的“瓦良格”號。數年來未發生重大變化的“瓦良格”號于當年4月被拖入干船塢整修。雖然部分人一再鼓吹航母無用,但中國軍方的行動證明其准備修複並使用“瓦良格”號。外界估計,改裝后的“瓦良格”號可能于2015年投入使用。
現役的,冷戰時期設計的航母在今天看已略顯過時,各先進國家正在展開新一代航母的設計建造競爭。2008年,美國格魯門船廠,“尼米茲”級的最后一艘,“喬治•布什”號正在進行建造。它已在2009年6月4日正式服役,在它身后,全新的“福特”級將接過接力棒。
想象圖,預計2012年完工的CVN-78“福特”號核動力航母海上航行。“福特”級集合了美國海軍近年來的大量先進技術——電磁彈射器、雙頻雷達、新一代核反應堆以及改良的飛行甲板等技術,指引了未來航母的發展趨勢。
2010年4月1日,英國德文郡阿普爾多爾造船廠,英國海軍下一代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首個艦體分段出廠,准備運往蘇格蘭羅賽斯造船廠進行總裝。
想象圖,完工后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與現役的“無敵”級輕型航母同處干船塢時的場景,展示了英國新航母的體積。面對嚴重的經濟壓力,英國海軍努力試圖將航母完成,但英國政府對新航母的建造興趣不高。
想象圖,法國海軍為未來規划的PA2型航母。由于對“戴高樂”號性能的不滿,法國將于2011到2012年決定是否建造新一代的PA2。經濟危機反而給該航母的命運帶來了轉機:英國表示有意加盟PA2型的建造,未來英法兩國將共同使用這艘航母。
2010年11月15日,一架複制的寇蒂斯雙翼機准備從美國海軍最新一艘航母“喬治•布什”(USSGeorge.H.W.Bush)號起飛——就像100年前它的前輩所做的那樣,曆史完成了一個輪回。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