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歷史上真實的廉頗
[打印本頁]
作者:
molela
時間:
2015-3-10 00:17
標題:
歷史上真實的廉頗
廉頗,廉大將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無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學,是舞臺,也就是說,高大的英雄廉頗,只是個藝術形象,而歷史上那個真實的廉頗與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遠的。廉頗的原始事跡幾乎全出自《史記》,特別是專門為他設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要想瞭解真正的廉頗,我們應該認真地研究這些原始的東西,而不應該受到文藝作品的影響。
大將軍廉頗攻齊、魏、燕等弱小國家,可謂是戰績赫赫,但是面對主要敵人秦國,就不是這樣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又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結果是趙奢大破秦軍,打了勝仗。同樣是道遠險狹,在趙奢看來是勝利的條件,而在廉頗看來卻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秦軍面前,畏懼不前的廉頗與趙奢的對比是多麼鮮明啊!
司馬遷既然是專門為廉頗作傳,就不可能掩其戰績而不書的,然而,記廉頗的對秦作戰僅僅一次,就是秦趙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趙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看得出來,趙國是在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無人可以出徵的情況下,不得已才讓廉頗出戰的。司馬遷說的話很實在。結果如何?戰鬥一開始,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障四尉。七月,趙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因首戰失利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廉頗的堅壁不出,並非像有人說的那樣是英明之舉,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長平之戰,雙方前後參戰總人數當以百萬計,曠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誰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頗能在遠道而來的秦軍立足未穩部署不定時給以重創,長平之戰應該不會是這個結局。可是,由於廉頗初戰失利,既而是消極防禦,使得秦軍有了重新調整部署的時間:一、調白起擔任主帥;二、秦王親自到前線督戰;三、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至此,趙國敗局已定,就是誰也無力回天。堅壁不出,並不是趙國的戰略初衷,因此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撤了廉頗的主帥職務。趙王的怨怒是有根據的,被撤主要是廉頗本人戰績不佳,秦國的反間計只是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根本原因還是廉頗違背了趙國的作戰意圖,作戰失利。
長平之戰,傷了趙國的筋骨,後人皆大罵趙括,其實,敗勢先已由廉頗鑄成了,縱是孫子、吳起他們來了,也無可奈何。由此看來,廉頗只能欺負小國,在對強秦的作戰中就不行了:第一次是害怕,連出兵都不敢;第二次是失敗,並無英雄的樣子。的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開篇就說,廉頗「以勇氣聞於諸侯」,但那時是秦國著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荊楚,趙國與周圍國家相比尚屬強大,廉頗假藉著虎威,尚可打一些勝仗。但在秦人來攻時,他與趙奢、李牧、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然而,趙奢、李牧、藺相如都沒有廉頗名氣大,這是因為廉頗還有一個負荊請罪的故事。
由於負過荊請過罪,倣佛廉頗是個襟懷坦蕩、勇於改過的君子。可是,他這個人有了錯誤就改,改了卻再犯。長平戰後,趙王曾再次起用廉頗,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是比以前更重用了。趙悼襄王立,因燕人樂乘伐燕有功,「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因為別人比自己功高官大了,廉頗就犯了老毛病,把人家樂乘攆跑了還不算,竟然棄強秦壓城的國家於不顧,為了個人怨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氣,跑到別的國家去了。可能是魏國也看明白了廉頗這個人,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不但沒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後來他從魏國又跳槽到了楚國。在楚國,他也沒得到重用,這時,他說出了:「我思用趙人」,可惜,為時晚矣。最後,廉頗一個人默默無聞地客死在異國他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共記廉頗、趙奢、李牧、藺相如四個人,以攻戰取勝論,趙奢、李牧、藺相如三人皆在廉頗之上,司馬遷以廉頗為記敘之首,並非是因他功勳最著,而是因為廉頗居趙為官時間最久,以他為主線便於敘述趙史,以補《史記趙世家》之簡約。作為藝術形象的廉頗,可以保留其光輝,但是對於歷史的廉頗,必須要實話實說。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