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劉邦項羽為何會是結拜兄弟 [打印本頁]

作者: molela    時間: 2015-3-8 23:53     標題: 劉邦項羽為何會是結拜兄弟

  楚雖三千,亡秦必楚。陳勝是楚國人,項梁、項羽也是楚國人。後來正是楚國人的前仆後繼,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徹底推翻。正在項梁開始籌備起義這個節骨眼上,會稽太守殷通主動把他請上府去,把他的起義日期又大大向前推進。如果殷通後來知道自己這一請是引狼入室的話,他一定會為自己粗率的行動而感到後悔。當時殷通以敏銳的眼光看到秦朝馬上就要滅亡。歷史的潮流如此,已經不可逆轉。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於是,他決定先發制人,此時不起義更待何時?他找來項梁是想讓他助他一臂之力。
  一些必要的客套過後,殷通終於說到正題,他正色說道:「我想起義。」項梁聞言先是一震,然後裝成比傻子還傻的樣子,表示聽不懂太守的話。「我想起義。」當殷通第二遍說這句話時,項梁才知道太守並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在試探自己。「大勢所趨,太守真是識時務者!」項梁說這句話時,已明白太守這次請他來的目的,心裡不由暗道:「可惜你雖識時務,卻不識人,我堂堂項氏名門之後,豈會和你這個昏庸無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將軍。」殷通的話果然不出他所料。項梁先是客套地將「無德無能」之類的話推托一翻,然後才說:「桓楚最近不知所蹤。除我侄子項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那趕緊把項羽請來。」從以上對話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太守的智商簡直就處在一個嬰兒階段,在他還不完全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就貿然把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他固執地以為他身為太守,他管轄範圍內的人沒有不敢聽他的,更何況這次是重用他們。他有這種想法也無可非議,但問題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項梁,一個非同尋常的人。隨後的進程證明,殷通的智商確實比嬰兒還要低。因為隨後項梁引來磨刀霍霍多時的項羽,項羽進府後,就毫不客氣地給殷通一刀。殷通的防禦能力這麼差,連項羽都感到不可思議。
  項梁、項羽就這樣輕鬆地合計殺害會稽太守殷通。然後叔侄倆振臂一呼,早就對秦朝不滿的眾人歡呼雀躍,紛紛湧向項梁叔侄身邊,不出幾天他們身邊就彙集八千餘人。公元前209年9月,項氏集團正式掛牌成立。項氏集團建立後,各地有識之士聞之紛紛慕名而來。項梁和項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對主動送上門來的英豪自然來者不拒,這其中以陳嬰和英佈兩人勢力最為雄厚,所以成為項氏集團的頂樑柱。
  這裡不妨來說說這兩人。陳嬰在東陽縣很出名。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忠厚,縣裡人有什麼事都會首先想到請他來幫忙。因此大家對陳嬰很是尊重。陳勝革命的火種迅速傳開後,東陽百姓一起殺那個胡作非為的縣令。幾千人聚在一起,準備參加到革命當中來,可殺縣令後,他們才發現,他們還缺一個令人信服的頭領。這時大傢想到老好人陳嬰。陳嬰雖然樂於助人,但卻不願當頭領。但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你越是不想當,眾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陳嬰就是這樣被眾人強拉著上賊船。
  陳嬰當頭領後,附近起義的人聞風而來,紛紛歸於他旗下。到兩萬人馬時,眾人紛紛要求陳嬰自立為王。陳嬰此時站在賊船上進退兩難,不得已只好回家去問老母。知兒莫若母,老母對他說的話,中心思想歸納起來就只有這麼一句:「你只是一個做侯的料,不是為王的命。」老母的話毫不客氣,一針見血地告訴陳嬰,眾人推你為王並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當成擋箭牌,如果革命最終成功,他們可以封妻蔭子,榮華富貴一生;一旦革命失敗他們作為附從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卻成罪魁禍首。
  陳嬰的老母見識確實深遠,陳嬰本來就無當王之心,回去後打死也不肯再為王。但他的部下可不是吃素的,不斷做他的思想工作。對於陳嬰來說,這是一場艱苦的拉鋸戰。推來讓去的結果是,讓項梁叔侄撿一個大便宜。面對陳嬰帶著數萬人馬來投,項梁的臉上笑開花,當時,他心裡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餡餅啊。令項梁更加驚喜的是,天上掉的餡餅不是一塊,還是兩塊,都被他撿到。
  另一塊餡餅便是英佈。英佈是廬江郡六縣人,後犯罪被判黥刑,此後被人稱為黥布。服刑期間,他也在驪山打過幾年免費的工。後來革命的春風吹醒他的頭腦,他逃出驪山後,也走上革命的道路。只因剛剛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強馬不壯,又懼怕殺人狂魔章邯來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項梁。這樣一來,項梁手下由八千江東子弟兵一下子變成八萬人的項氏集團,發展如此之迅速,卻是始料不及的。
  就在項氏集團日新月異時,劉邦以其敏銳的眼光,認定這是一支潛力股,決定前去考察一番。劉邦考察的方法很簡單,首先看看項梁是不是個慷慨大氣的好老闆。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老闆很小氣,捨不得給投股的人一點好處,這樣的公司再好,發展潛力再大,也不能入股。於是,劉邦一個人昂首闊步地來到項軍營帳。對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找到項梁,然後把早就寫好的借條交給項梁。項梁有點驚訝地看著眼前這個相貌非凡的人,素未謀面,開口就向自己借東西,這樣的人的確少見啊。
  感嘆歸感嘆,當時項梁不知怎的,拿起筆就龍飛鳳舞地簽下「同意」兩個字。就這樣,劉邦空手而來,滿載而歸,他帶走五千精兵。劉邦成功,當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上。這個條件很簡單,因為他們當時都處於一個階段層上。其實這借兵的主意是張良出的,他見劉邦志在奪取豐邑,但苦於勢單力薄,就建議他前往項氏集團借兵。從後面的進程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借」便借出一段「奇緣」來。按常理,大凡你借別人什麼東西,一渡過難關或者到期限,肯定要「還」的。劉邦也不例外,借項梁的五千精兵順利拿下豐邑,打敗雍齒後,他自然得來還兵。
  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看來這話一點也不假。也就是還兵時,劉邦和項羽邂逅。當時的劉邦39歲,而項羽只有25歲,兩人相差整整14歲。在我們現在來看,年齡相差這麼大可能在溝通和交流上有隔閡。但當時的劉邦和項羽卻不是這樣的,兩人一見面後,侃侃而談,國事、家事無所不談。兩人越談心越近,就拜把子結成兄弟。
  拜把子結成異姓兄弟這一套,對劉邦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拉人伎倆。從小和盧綰結為把子兄弟後,他馬上就領略到結為兄弟的好處,因為在以後十餘年的寒窗苦讀生涯中,他爹沒有交過一分錢學費,都是盧老地主給付的。輟學後,劉邦與那些一起混的酒肉朋友都稱兄道弟的,雖然再也沒有領略到盧老地主那樣的好處來,但平常打架鬥毆,劉邦高呼一聲,兄弟們便提著傢夥浩浩蕩蕩地湧到他身邊來。可以說,劉邦就是靠拜把子拉幫結派最終走向革命的道路。此時,面對如此大好良機,劉邦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也不顧滿地都是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再說。
  項羽畢竟年輕,哪裡知道劉邦有這麼多「拜把史」,眼見比自己大14歲的劉邦可憐兮兮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著跪下去,良心和道義都說不過去。於是,兩人設案焚香,拜天拜地,然後對天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令人譏刺的是,兩人成拜把兄弟後,項羽只活6年,到31歲時就在烏江被拜把兄長劉邦逼得自殺身亡。而比項羽大14歲的劉邦那可是又活好幾十年才老去。
  由此可見,當時劉邦和項羽結拜兄弟,純粹是戰略上的需要。他那時勢單力薄,而項梁項羽兵強馬壯,先借項羽這棵大樹乘下涼,伺機再一展抱負。就這樣,劉邦拉攏項羽,這個項氏集團是個值得期待的潛力股。結拜的好處有這麼多,難怪後來很多人都學劉邦動不動就搞個什麼結拜主義,看來這一招是至上法寶,古今通用啊。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