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神盾戰鬥系統

神盾戰鬥系統

神盾戰鬥系統
  宙斯盾戰鬥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美國海軍現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艦艇作戰系統。
  1960年代末,美國海軍認知自己在各種環境中的反應時間,火力,運作妥善率都不足以應付蘇聯大量反艦飛彈的對水面作戰系統的飽和攻擊威脅。
  對此美國海軍提出一個「先進水面飛彈系統」的提案,經過不斷發展,在1969年12月改名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縮寫剛好是希臘神話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譯為「宙斯盾」系統。

  神盾艦戰鬥資訊中心的規劃
  

  系統設計

  美國在越戰時期的經驗以及面對蘇聯的發展下,顯示出美國海軍主要水面作戰艦艇面臨幾項有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對於多目標的追蹤和威脅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面對複雜地形或者是電磁干擾環境下持續作業的能力。

  其次是面對大量空中目標,尤其是高速反艦飛彈來自多方向的可攔截數量。

  傳統的機械轉雷達因為資料更新率的關係,對於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標在偵測與處理上有諸多的缺點,而在越戰時期開始引入數字電腦協助的自動化作戰系統的經驗,讓美國海軍對於利用電腦增強對多目標追蹤管制與情報掌握能力愈來愈有信心,因此在發展下一代的水面艦艇作戰系統上,決定將所有的偵測,指揮,管制和作戰系統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讓各別系統下的管制檯與作業人員各自為政。

  神盾系統的核心是一套電腦化的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系統,雖然在表面上神盾系統很強調對於空中目標的追蹤與攔截能力,不過神盾系統的核心接收來自於艦上包括雷達,各種電子作戰裝置與聲納等偵測系統的資料,加上與其他水上、水下與空中的其他載具,經由戰術數字信息鏈路交換的情報,經過自動化的訊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神盾系統的大型(兩具42英吋乘上42英吋)顯示器上,提供指揮官最即時的情報資料。

  相關的目標資料也會顯示在各別的控制檯上。

  電腦作戰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根據目標的威脅高低自動進行接戰。

  透過武器管制系統的整合與指揮,艦上的作戰系統得以發揮最大的能力進行必要的攻擊與防禦措施。

  武器管制系統轄下包括輕型空載多用途系統(LAMPS)、魚叉反艦導彈、標準三型防空導彈、密集陣近防系統、魚雷發射系統以及海妖反魚雷裝置等。

  神盾作戰系統最重要,也是最顯眼的就是AN/SPY-1被動電子相控陣雷達,這一套雷達共有四片,成六角形,分別裝置在艦艇上層結構的四個方向上。

  因為雷達本身不旋轉,完全利用改變波束相位的方式,對雷達前方的空域目標以每秒數次的速率進行掃描。

  第一代的SPY-1A雷達每片重量高達12000磅,上面有140套模組,每個模組包含32具發射/接收與相位控制單元。

  這一套雷達於1965年開始發展,1974年展開海上測試,第一套系統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第一艘提康德羅加號(CG-47)於1983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來又發展到驅逐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第一艘阿利·伯克號(DDG-51)於1991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神盾系統主螢幕
  

  系統發展

  神盾系統目前一共有8種不同的基準搭配,稱為「BaseLine」(基線)。

  這8種搭配不僅僅代表系統的改良,也和配備在驅逐艦或者是巡洋艦上有關係。

  作戰歷史

  神盾系統曾經參與1988年美軍誤擊伊朗航空655號班機事件,造成290個平民死亡。

  除此之外在波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及所有美國海外介入行動中都有神盾艦的身影,惟多半是當作偵查和戰斧巡弋飛彈的發射平台,防空飛彈功能未有使用過,因為至今未有足夠和美軍海上大規模攻防的軍隊衝突。

  使用神盾系統的國家

  神盾系統由於體積過大以及技術問題一開始美國僅釋出給一級盟邦日本(中華民國曾試圖取得,並將該套系統用於未成軍的田單級巡防艦上,但神盾系統小型化研發成本過高最後放棄),到2000年以後由於系統小型化成功,原先需8000噸以上船隻才可裝配的系統在5000噸船艦上得以裝備,因此獲得更多國家採用。

  

  日本愛宕型護衛艦 [ DDG-178 ]
  

  配備神盾系統的美國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 [ CG-57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