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東漢三國鼎立
[打印本頁]
作者:
obavia
時間:
2015-1-15 00:45
標題:
東漢三國鼎立
從公元220年起,在中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起義的必然結果,也是東漢末年割據戰爭的繼續發展和社會大破壞的自然產物。因為東漢政府在鎮壓農民起義時,給予了各地軍閥和州郡長官以可乘之機,他們紛紛組織武裝,修建塢堡,擴大地盤,成為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之亂,帶兵進京(河南洛陽),廢除少帝劉辯,另立劉協為獻帝,自任相國,獨攬朝廷大權。這時在京師為官的袁紹、袁術和曹操等人不願與董卓為伍,遂逃亡地方,號召州郡共同討卓。關東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滿董卓專權,紛紛舉兵聲討,並推袁紹為各地聯軍的盟主。當聯軍進至洛陽以東時,董卓自知打不過聯軍,於是在公元190年,挾持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就自動解散了。
董卓之亂以後,各地軍閥趁機割據稱雄,各霸一方,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達數十個之多,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冀州(河北中南部)的袁紹、揚州(淮河以南)的袁術、徐州(湖北、湖南)的劉表、涼州(甘肅)的馬騰和韓遂、幽州(河北北部)的公孫瓚、江東(長江以南東部)的孫堅和孫策、遼東的公孫度以及兗、豫二州(山東西南部、河南)的曹操等。當時劉備的勢力還不大,只得到處投靠,沒有固定地盤。這些割據勢力,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殘害人民,使社會遭到嚴重破壞,出現了各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人民群眾迫切期望重新出現安定的局面。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安徽亳縣)人。公元155年生於一個大官僚家庭。歷任東漢洛陽北部都尉、頓丘令、議郎、濟南國相、東郡太守等職。他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自己的武裝的,在所有割據勢力中,實力最強大,是一位比較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把漢獻帝迎往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重視發展生產,實行屯田,解決了軍隊糧食問題。又善於帶兵作戰,軍紀嚴明。建安五年(200),佔據了兗、豫二州的曹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與佔有幽、冀、青、並四州(河北、山西、山東東部)的袁紹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進行了一場大的兼併戰爭。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進而全部佔有了青、翼、幽、並四州,大體上統一了中國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妄圖乘勝統一南方。又揮軍南下,攻打荊州。這時,佔據荊州的劉表剛剛死去,他的次子劉琮不戰而降。原來投靠劉表的劉備,則與劉表的長子劉琦一道率領2萬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漢水入江處)。曹操率領20多萬軍隊(號稱80萬大軍),自江陵(屬湖北省)沿江東下,直逼夏口。劉備危急萬分,立即派諸葛亮去江東聯合孫權,共同抗曹(這時,孫策已經病死,其弟孫權繼位)。孫權深知,如荊州為曹所有,江東也難保全,同意派周瑜、程普、魯肅等大將率領3萬軍隊,與劉軍共同作戰。
曹操的軍隊和孫、劉聯軍在赤壁(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相遇,因曹軍遠來疲憊,瘟疫流行,不習水戰,初次交鋒失利,退駐江北烏林(湖北洪湖東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十一月,周瑜派黃蓋向曹操詐降,用戰船10艘裝滿柴草,灌油放火,順風猛衝曹軍水寨,延及岸上營壘。隨後,周瑜和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大敗曹軍,曹操不敢再戰,率殘部逃回北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赤壁戰役。
赤壁之戰後,全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曹操回到北方,不敢再輕易南下,勢力只能局限在北部中國。他一方面在洛陽、弘農、穎川、睢陽等20餘處郡國,廣泛推行屯田,儲備軍糧,加緊訓練水軍;另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對北方的統治,建安十六年(211)平定了關中(陝西中部)馬超、韓遂的作亂,迫使馬、韓逃亡涼州。215年,曹軍又自陳倉(陝西寶雞市東)出散關,打敗張勇,佔領了漢中(陝西南部)。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歷史上又稱曹魏。
劉備則乘勝攻佔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荊州大部分地方,取得了立足之地。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又向西發展,經過3年的時間,奪取了劉璋的益州,劉璋被迫投降。218年,劉備又率兵進攻曹操佔領的漢中,兩軍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第二年,劉軍攻下了漢中,公元221年,即曹丕稱帝的次年,劉備也自立為皇帝。國號漢,改元章武,建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又稱季漢。
江東的孫權,通過赤壁之戰,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統治勢力進一步得到鞏固,比以前更加強大。這時,被劉備的大將關羽領導的荊州,位於長江的上游,直接關係孫權統治的安危,對荊州勢在必爭。建安二十四年(219),當關羽攻佔了曹操的襄陽(湖北襄樊),進而圍攻樊城時,孫權的勢力受到了嚴重威脅。於是,他採納司馬懿等人的建議,襲擊關羽的公安、江陵等地,俘虜了關羽的家屬,關羽敗走麥城(湖北當陽東),被孫軍擒殺,從而孫權攻佔了荊州全部。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改元黃龍,遷都建業(江蘇南京),國號吳,歷史上也叫孫吳、東吳。
從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魏國佔有今淮河兩岸以北的中原地區和秦嶺以北的關中、隴右、河南之地,西包新疆,東抵朝鮮半島西北部,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晉,魏亡。歷五帝,共46年;蜀國佔有今四川、雲南的大部分,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流域的一部分土地。公元263年為魏國所滅,歷二帝,共43年;吳國據有今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公元280年為晉所滅,歷四帝,共59年。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