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戰的逐步擴大,對快速反應戰鬥機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前蘇聯不斷發展高空高速戰略轟炸機,北約在西歐的基地與前蘇聯控制的邊界間的距離相當之近,對可能發生的核戰爭的預警時間可謂間不容髮。毫無疑問,新一代火箭動力戰鬥機將變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性能更先進。這原本就是火箭動力和渦輪噴氣機的特徵,但50年代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得到的教訓證明這一特點還應得到加強。具體而言,便是在飛機體積盡可能小的同時,為了獲得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甚至可以犧牲機動性。這一觀點最鮮明的體現就是洛克希德F-104“星”式戰鬥機,後者對西方國家戰鬥機設計思想的影響相當深遠。其一便是“三叉戟”戰鬥機——由法國國營西南航空製造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de Construction Aéronautique du Sud-Ouest,以下簡稱SNCASO公司)開發的輕型高性能戰鬥機,SNCASO公司是戰後法國新生航空工業的主導力量。法國在大戰中的戰機設計生產能力被很好的延續下來,並結合德國的研究成果開始秘密著手進行自己的戰機開發計劃,為自己的空中力量的再度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技術上講,SO.9000方案最特別的特徵是它的混合動力系統設計。安裝在機身後方的是法國西普公司(Société d'Etudes pour la Propulsion à Réaction)SEPR-48火箭助推系統。西普公司曾在德國BMW 718的基礎上開發過火箭助推發動機,前者原本計劃與BMW 003渦輪噴氣引擎搭配安裝在Me 262戰鬥機上,西普公司中就有數名來自德國的工程師參與開發工作。BMW 718最終演變成SEPR-25火箭助推發動機,該發動機採用可自燃硝酸氧化劑/Tonka燃料混合燃料,該燃料首先在Espadon方案中採用。Espadon方案夭折後,有兩架樣機用於該燃料的測試:SO.6020-03發展成SO.6025方案,該機將火箭助推發動機安裝在機身下方的整流罩內;而SO.6020- 02方案後來發展成SO.6026,該機將火箭助推發動機安裝在渦輪噴氣引擎的尾噴口下方。SO.6025總共進行了6次飛行試驗,SO.6026則為12次,這兩架樣機的測試結果為“三叉戟”計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