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公元1635年清朝建立 [打印本頁]

作者: Sopa    時間: 2014-10-25 09:43     標題: 公元1635年清朝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滿族居於中國東北。明初為壓制北元殘餘勢力,在今中國東北一帶設立奴兒干都司及遠東指揮使司來管理東北,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後因叛亂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1583年,中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曰大金,公開抗擊明朝政府,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定都於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
  明朝和後金之間的戰爭,如果從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金天命元),努爾哈赤突襲撫順之役開始,至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入主北京為止,前後歷時28年。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努爾哈赤髮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公開叛亂明朝,舉國震驚。同年,爆發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瀋陽。當年農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今瀋陽蘇家屯十里河),翌日抵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滿洲(辛亥革命後稱滿族)是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發展起來的。明朝初期,東北女真人的建州等部遷移到了遼東長城外,他們用馬匹,貂皮,人參,珍珠等,同漢族交換鐵器,糧食,鹽和絲織品,歸奴兒干都司管轄。明朝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以赫圖阿拉為據點,完成了對女真各部的統一。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並創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在女真氏族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兵農合一,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旗下成員"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稱汗(1616~1626年在位),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此時的後金與明朝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制度上也存在著尖銳的對立。這樣,明金之間的衝突便不可避免地迅速展開。後金為反抗明朝的民族壓迫,誓師攻打明朝。從1618年起,努爾哈赤帶領後金軍隊不斷進攻遼東的明軍。幾年之間,奪取了遼東70餘城,並遷都遼陽。1625年,又遷都瀋陽,後稱盛京。1626年,努爾哈赤以13萬鐵騎向遼西大舉推進,兵臨山海關外的重鎮寧遠。明參將袁崇煥拒絕了棄城退守山海關的命令,率領軍民英勇抵抗。努爾哈赤被大炮擊傷,退兵遼陽。努爾哈赤不久以後去世,其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為滿洲。清與金是一音之轉,在滿語裡發音無差別但這兩個漢字寫法上卻有不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減少他入主中原的阻力。
  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後,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4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山海關。清睿王多爾袞令吳三桂領兵迎戰。吳三桂傾巢出動,大順軍從兩翼包圍吳軍。雙方鏖戰至日午,吳軍將敗,但這時清軍鐵騎衝殺過來,大順軍遭受夾擊,因而失敗。吳三桂引導清軍窮追不捨。李自成率大順軍撤離北京,轉戰陝西,河南,湖北等地,最後在湖北九宮山犧牲。清軍佔領北京。不久,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裡擁立皇族建立了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南明先後有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政權。最早建立的是福王政權。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中央政權的消息傳到江南以後,明朝陪都南京六部文武大臣決計擁立新君,重建明王朝。1644年(順治元)5月15日,史可法,馬士英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政府,定第二年為弘光元年。這個政權控制著農民起義軍兵鋒未至的江南廣大富庶地區,有軍隊50萬,力量相當雄厚。但馬士英操縱權柄,排擠史可法,並慫恿皇帝縱情逸樂,不理政事。清兵南下,史可法督師揚州,向朝廷血疏告急,皇帝不應。不久,揚州陷落,史可法殉難。隨後,清軍渡江佔領南京,不久福王被擒,解至北京後被殺。之後,清軍大舉南下,經過20多年的戰爭,清軍陸續滅掉南明的其他幾個小朝廷,基本上統一中國。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了對日益變化的社會進行嚴密控制,清統治者千方百計地採取了多種措施加強統治。你能想像清朝有人編字典,因為直接稱呼了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名字,就被指責為天地所不容而遭斬首嗎?
  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狹隘性,清政權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首崇滿洲"的原則。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前者的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滿洲貴族和八旗首腦組成,漢人不得參與。這種早期的氏族貴族會議制度,早在入關前就已確立,入關後依然保存。凡軍國大事均由議政王大臣共同裁定,這就是人們通稱的"國議"。而順治十五年(1658)仿照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在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和文淵閣,體仁閣,東閣設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朝內閣的權力和地位遠不如明代內閣那樣高,只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負責票擬諭旨,批答奏章等,並不具有實際的決策權力,僅僅是名義上的決策機關,屈尊於國議之下。這種政治體制,使權力分散於諸王公貴族,隨著入關後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專制集權趨勢的日益加強,它越來越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障礙。
  為了適應統一事業的完成和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後,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當值的翰林院學士陳陪同皇帝讀書寫字外,也參與機密,替皇帝草擬諭旨,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從此,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手中。為了加強皇權,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宮員充任軍機大臣。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後負責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南書房,使內閣職權進一步縮小,更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議政王大臣會議撤銷。國家一切政務,均由皇帝一人獨斷朝綱。軍機處的設置,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以滿洲貴族為核心的清朝封建地主階級,在加強暴力統治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人民的精神統治。清朝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專制主義,其範圍之廣和禁錮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其中最嚴酷的表現就是大興文字獄。所謂文字獄是我國封建統治者因文字過錯而興起的大獄,冤獄。大的像一本專著,詩文集,小的則一篇短文,一首詩,甚至一字半句,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抄別人的,都可以作為文字獄的罪證。明代朱元璋曾興過文字獄,但文字獄之大,禍害之烈,以清代為最。那麼,清統治者為什麼要大興文字獄呢?目的是壓制漢人的民族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集權。
  殘酷的思想禁銅與文化專制政策,雖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強化專制集權,穩固封建統治的作用。但望文生義的曲解與殺戮,使文人"一涉筆惟恐觸礙天下國家",遭到殺身滅族之禍,於是遠離社會現實,埋頭於故紙堆中。繁瑣的考據學興盛起來,而思想,文化的發展卻瀕於窒息。清朝的文字獄嚴重地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然而在這萬馬齊喑,沉悶窒息的無聲之處,正醞釀著思想反抗的驚雷。16世紀,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後來,女真族改名滿洲,後金政權改國號為清。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後,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加強了皇權。大興文字獄,在思想文化上對知識分子和人民進行迫害和壓制。中國的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