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和珅一生的致命失誤 [打印本頁]

作者: boddu    時間: 2014-9-27 09:51     標題: 和珅一生的致命失誤

  正因為和珅知道有錢不會遭到皇帝的猜忌,「愛權」才會遭到皇帝的懷疑,因此,他終其一生,絕不拉幫結派,也盡量不和王公貴戚多來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貴。和珅終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就在於他沒想到「乾隆死了我怎麼辦!」。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會倒台。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係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係了。兩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係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係,也會逐漸鬆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係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只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只是為了打發空閒的時間。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整整60年,但是「禪位」後又當了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鑑定歷代書畫... ...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儘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為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了,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
  其實,中國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歡、口中所稱道、文中所讚頌的,還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強大,不但有足夠的力量抵禦外敵,還能主動出擊,開拓疆土。像漢武帝那樣,儘管他也喜歡女人、寵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長生不老邪說,還濫殺無辜,莫名其妙地殺了許多人,包括自己的兒女。種種跡象,都說明他是個昏君、暴君,但是僅僅因為他敢於反擊匈奴、出擊匈奴,後人對他的定評,最後還是落在「明君」兩個字上。秦皇漢武,其實是兩個暴君,但是都得到後人的稱頌。反過來說,一個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並不太計較。如果你不能組織強大的國防力量,總是受周邊小國、特別是文化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欺負,你當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賞,更不買賬。不管宋徽宗的花鳥畫得怎麼栩栩如生,不管李後主的詩詞寫得如何纏綿悱惻,最終定論,還是一個亡國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權,乾隆皇帝繼承祖先以武立國的傳統,有一個武字當頭,在老百姓面前顯示的,首先就是國力強大,所以他的文化,相應地也就顯得特別突出,於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頌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麼說,以強大為前提,一個有文化的皇帝,總比一個沒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了61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60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只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60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60歲了。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儘管清朝從康熙以後,採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60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了35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家;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心地繼續當他的鬆心皇帝,又可以鬆松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乾了?不錯,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有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餘蕭客、翁方綱、陸錫熊、餘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裡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裡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就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樑。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迴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了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御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係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直到和珅出現,於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了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了一個畸形的時代。
  再從和珅這方面看和珅絕不是一個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為和珅善於吹牛拍馬,也絕不是皇帝看走了眼。在許多方面,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樣,也精通漢滿蒙藏四種語言文字,也善於詩詞書法,而且很善於應付各種人際關係。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紀曉嵐的書讀得多,但他絕對比紀曉嵐會做官、會治國。而他的最大優勢,就是年輕力壯,不知疲倦,而同時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卻缺少他那顆善於揣測主子心思的聰明的心、那顆甘願當奴才而不覺得自卑可恥的心。
  乾隆38年的軍機處,幾個滿漢軍機大臣的年齡是:漢臣劉統勳75歲,劉綸63歲,於敏中60歲,袁守侗51歲,梁國治51歲;而滿臣中,除阿思哈、豐額、索琳年齡不清楚外,舒赫德64歲,阿桂60歲,慶桂39歲,明亮38歲,福隆安約40歲左右,福康安約20歲左右。這樣的年齡結構,對於政務繁忙的軍機處來說,已經不是偏老,而是已經嫌老,可能多數人都感到精力不濟了。在這樣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養一批年輕、精力充沛、具有敏銳政治眼光、處事幹練決斷,而且完全忠於自己的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和珅恰恰就具有這樣的特長。那一年,和珅23歲。兩年之後的乾隆40年,和珅25五歲。閏七月,值乾清門。十一月,擢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就是正二品官了;再過一年,乾隆41年,和珅26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他才26歲,就當上了戶部侍郎,這可是總管全國財政的從二品副部長級大官,還是賞戴一品朝冠的呢!沒有真才實學,光靠自己吹牛、靠皇帝賞識,恐怕是做不到的。何況所有這一切陞遷,都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實際上只在一年的時間中完成的。古往今來,還有誰比他升得更快?
  在和珅嶄露頭角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全都眾口一詞地稱讚這個相貌英俊、舉止瀟灑的有為青年,這和他被嘉慶下旨查辦以後的沒有一個人說他好,「牆倒眾人推」,恰恰形成鮮明的對比!
  乾隆皇帝需要一個年輕有為的人才,和珅是合格的;乾隆皇帝需要這個人才同時還是奴才,和珅也是合格的。這就是在雙方主客觀條件完全吻合的前提促成下,和珅才理所當然地成了乾隆皇帝物色人才加奴才的理想人選。我們經常說壞人的本領越大,其危害性也越大。和珅就是這樣一個人。問題在於早先,他並不是以壞人的形像出現的。他的青少年時代,既不是到處惹事生非的流氓惡少,也不是提籠架鳥不求上進的紈褲子弟,而是一個積極向上、聰敏好學的莘莘學子,簡直是人見人愛、人見人誇的少年典範。不然,身為高官、閱人已多的英廉,也不至於會在茫茫人海中單單看中這個家道中落的無助少年。開始的時候,英廉和乾隆都不知道、不認為他是壞人,而認為是難得的人才。不然,英廉絕不會主動把唯一的掌上明珠嫁給他,還沒有老邁昏聵的乾隆皇帝也還不至於糊塗到想要找一個貪官來看看他究竟能夠貪黷到什麼程度!
  英廉和乾隆其實一開始都看到了和珅聽話和善解人意的一面。但是可惜,兩個人都不認為這是缺點,而認為是優點。他們把這種奴性看成是聰明和天才的突出表現,卻沒有想到把聰明和天才用於犯罪,其成功率可是要比傻瓜和白癡強一萬倍的。說到底,英廉和乾隆都沒有透過現​​像看本質,都沒有一開始就考慮到這個人的本質。而是一開始,就被他的表面現象聰明、才幹所掩蓋。到了後來,那可就是先入為主,一美遮百丑,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了。和珅除了聰明才幹這些內秀之外,他的外表風流倜儻、儀表非俗,也為他能夠輕易取悅於人佔了不少便宜。不說招女婿、找丈夫要挑那些魁偉英俊的美男子了,就是男人與男人之間交朋友,甚或招一個夥計、聘一個長隨,不也是誰都願意找一個長得順溜一點兒的,看上去順眼一點兒的麼?
  於是,和珅這個未來的壞人,就這樣以內外皆秀的表面現象掩蓋了自己的真面目,深藏不露,闖過了層層關隘、重重門戶,終於登堂入室進了英廉的廳堂,上了乾隆的朝堂,開始他那有聲有色的精彩表演了。到了和珅一敗塗地,在牢房裡被賜自盡的時候,又有幾個人會想到自己當年的淺見近視,被人家蒙住了眼睛呢?
  和珅之所以能夠叱吒風雲長達二十幾年之久,雖然多次受處分降級,卻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有乾隆皇帝的袒護這一外部因素,他本人的謹小慎微,特別是不拉幫結派,不勾結皇親國戚,恐怕也是他的成功經驗之一。凡是皇帝,一方面總想網絡發掘人才,為我所用;一方面也特別害怕權臣功高震主,更怕他培植個人勢力,圖謀不軌。乾隆既然是個熟讀史書的皇帝,對於什麼人有圖謀不軌之心,當然也要時刻注意。他不是不知道和珅有貪黷行為。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發現和珅貪污,他倒反而放心了。其原因,就是劉斂財的人,不是造反的人。斂財的人是鼠目寸光,眼睛看到的,僅僅是那點兒黃金白銀,看不見錦繡河山;如果一個權臣根本不把錢財看在眼裡,那倒危險了:他的眼睛,是不是緊緊盯著皇位呀?和珅貪財,反證他沒有皇位企圖,所以不可怕。多搜刮幾個錢財,小意思,不在話下。
  說和珅是​​天下第一貪,那是嘉慶的語言,乾隆當然不會相信。和珅家裡當然有錢,他也不隱晦自己有錢。他也許正是利用自己的有錢,來迷惑大家,讓人家相信他只愛錢財不愛江山呢!乾隆知道和珅有錢,但是絕不可能超過皇家。和珅所擁有的珍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不還是乾隆御賜的嗎?和珅被抄家的時候,乾隆如果在世,也絕不會相信和珅的財產,會相當於國庫十至二十年的收入。這本來就是一個被無限誇大了的不實之詞。正因為和珅知道有錢不會遭到皇帝的猜忌,愛權才會遭到皇帝的懷疑,因此,他終其一生,絕不拉幫結派,也盡量不和王公貴戚多來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貴。
  和珅終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就在於他沒想到乾隆死了我怎麼辦。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會倒台。那是他的一把鐵桿保護傘。只要自己不和乾隆爭權,乾隆就不會下決心搞掉他。第一,乾隆還要依靠他,仰仗他,甚至離不開他;第二,他知道乾隆也不是一個卸磨殺驢的市井小人。但是,乾隆不可能長生不老,他一旦死了呢?和珅當然不傻,他雖然不拉幫結派,但不等於他手下沒人,缺乏智囊,從來不考慮「下一步怎麼走」的問題。問題正在於他不想參與王子們的皇位之爭。康熙鑑於皇位的繼承引起了手足相殘,定下了既不立嫡也不立儲的決策,雍正、乾隆也恪守謹遵,表面上看起來,宮廷內的皇子之間,像是一潭死水,波瀾不興,但是水面底下,實際上卻是暗流洶湧,從來沒有靜止過。面對這樣的局面,和珅也感到十二分為難。讓誰當太子,並不是皇族或王公大臣們投票選舉產生,而是由皇帝經過考察一個人作出決定。以和珅的所處地位加上他的聰明睿智,他不是不可能從乾隆的口氣中探索到皇儲的人選。問題在於乾隆早就下了決心,要做60年皇帝,那麼,不言而喻,長子、次子等等,就不可能考慮了。等到乾隆退位,長子、次子也都六十多歲了,一個老太子登基,能做幾天皇帝?何況乾隆的長子、次子早都死了。所以,皇儲必然是年輕的皇子,倒是可以猜想得到的。問題就在於乾隆對諸皇子的考察非常細心,儘管他心中也許已經有了定見,可是第一還要繼續考察,第二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一件什麼事情,已經決定了的人選,就有可能推倒重來。何況乾隆是個老謀深算的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從來不透露絲毫口風呢!因此,對和珅來說,這也是一場賭博。找對了主兒,固然對自己的今後有莫大的好處;如果一旦押錯了賭注呢,不但自己將會成為宮廷鬥爭中的犧牲品,全盤皆輸,萬一被乾隆看出來了,只會兩頭不討好,導致仕途的立刻終結!
  所以,和珅權衡輕重利弊,作出了不投靠任何一個皇子、不參與奪儲的任何活動的決定。這也可以說是他聰明的決策。聰明人也有反被聰明誤的時候,當和珅從乾隆那裡得到將要傳位給嘉慶的確切消息,他還是沉不住氣,提前一天,給嘉慶送去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對嘉慶的擁戴。結果,馬屁拍到了馬腳上,嘉慶及其智囊,早就已經決定犧牲和珅,從而解決大權旁落的問題和國庫空虛的難題;於是,和珅這一舉動,反倒授人以柄,成了嘉慶扳倒和珅的第一件口實為二十宗大罪中的第一件!
  和珅用各種方法聚斂錢財,說乾隆皇帝不知道,那就是把乾隆看成白癡了;但說乾隆知道得一清二楚,則又過分高抬了乾隆皇帝的能量。恰如其分的評價,是乾隆心中明白,知道和珅有錢,也知道和珅的錢並不完全是貪污所得。和珅是個理財能手,能給國家政府理財,怎麼就不能、不會給自己理財了?他經營土地、錢莊、商店、典當,哪一樣不是賺錢的買賣?乾隆皇帝既然知道和珅有很多錢,而且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很有可能是貪污所得,那麼乾隆為什麼能夠容忍他在自己鼻子底下貪污斂財,而不加以處置呢?
  乾隆的心態其實很簡單。第一,和珅是個能人,而且是自己所倚重的能人。只要你沒有謀反的心思,沒有皇權的慾望,對我的政權沒有威脅,我大可以不用著急,你先好好兒地幫我幹活兒吧。等到你不聽話了,或者我需要你的錢了,我什麼時候想動你,就什麼時候動你。第二,這筆巨大的錢財物資放在和珅家裡,皇帝很放心。因為和珅是個守財奴,他的錢財,只有進來的,很少甚至沒有出去的,不會像清官那樣,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筆錢就會撒出去。何況那個時候還不存在貪官向海外潛逃一說,也不可能將貪污的巨款存到瑞士銀行或秘密轉移到海外的子女那裡去。所以,和珅聚斂再多的錢物,也只是藏在他自己的家裡。不論是國家的大金庫還是個人的小金庫,反正都在國內,也就全都是皇家的。第三,有一個觀點,好像還從來沒有人想到過:和珅雖然是在嘉慶四年栽倒的,但是嘉慶初年,乾隆還是太上皇的身份。和珅雖然是乾隆的親信,但是總不如自己兒子親,何況這是繼承自己大統的兒子?因此,也絕不排斥乾隆曾經對嘉慶明說或者暗示:在我活著的時候,你先不要動和珅,等我壽終天年,你想怎麼處置和珅,我可就不管,也管不著了!
  總而言之,和珅是個聰明人,但是,乾隆比他更聰明。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