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三國時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打印本頁]
作者:
miertyo
時間:
2014-9-20 01:20
標題:
三國時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曹植字子建。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佔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遊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複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還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讚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曹植一生娶了兩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門之後,其兄崔琰曾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繡違制,被曹操勒令回家並賜死。不久,崔氏之兄崔琰又因辭色不遜被處死。有人說,崔琰之死與其妹的死有關。曹植的後妻謝氏,曾被封為王妃,即史書中所稱的「陳妃」,她是曹植後期生活的伴侶。據說,她一直活到晉代,享年80餘歲。曹植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苗,曾被封為高陽鄉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為穆鄉公,他少而好學,才行出眾。曹植稱讚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後,曹志繼位,徙封為濟北王。司馬氏篡位後,曹志降為鄄城縣公,後任樂平太守,遷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謚曰定公。曹植還有兩個女兒,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天資聰穎的曹植年十歲余,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讚賞不止。當時曹植只有19歲。自此,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並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誰曾料到,曹操的這一想法,非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福分,相反給他後來製造了不盡的痛苦,使他無形之中捲入爭奪太子的漩渦之中。
曹植曾獲其父曹操的寵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世子,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的就被立為世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鬥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最為不值的是,曹植根本就沒有跟曹丕爭奪帝位的想法。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時,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歌功頌德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讚賞,而曹丕淚流滿面地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結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自然曹丕成了勝利者,最終繼承了帝位。雖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嫉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來,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七步詩」取譬之妙,用語之巧,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民間流傳極廣。最後,七步詩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罷。
曹植還是中國佛教梵唄音樂的創始人。魏太和三年(229)曹植封東阿王,歷時四載。曹植初登魚山,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明清之際,魚山曾建有吾山書院。《吾山書院記》中寫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硯池,金鱗游泳,有吐墨狀... ...北望郁然有靈秀之氣,乃『羊茂台』。子建祠與墓傍山向西,由台向東,拾級而上,至絕頂,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讀書處。」如今,曹植墓前右側有一亭,名為「隋碑亭」,亭內矗立一塊石碑,雜用篆隸、金文和楷書,記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關情況。沿墓北側拾級而上,不遠處就見一塊突兀的奇形怪石,狀似臥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傳這就是當年曹植的讀書處;羊茂台上方有一乾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寫著「洗硯池」,相傳是曹植洗硯的地方;登臨山頂,在山的北側一處比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處摩崖石刻,鐫刻著「御山」、「左川」、「壽」等幾個楷書大字,傳說是曹植登山所書。
魚山頂西側,有一石壁,上寫「聞梵」兩個朱紅大字,據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寫為梵唄」。「聞梵」處便是相傳曹植當年聞聽梵樂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為中華佛樂的創始人。在「聞梵」處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據說曹植聽到的梵樂就是從這個山洞中傳出的。曹植聞聽的梵樂後來向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為此曹植又被譽為日本佛樂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魚山參拜曹植墓,並在墓前演奏曹植當年創作的梵樂。前不久,中國佛教協會、山東省佛教協會在魚山山麓隆重舉行了魚山梵唄寺修復奠基儀式。這次修復魚山梵唄寺,預計總投資1億多元,寺院以魚山為中軸線,主體工程有普渡橋、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方丈室。中軸左右分別建有地藏殿、觀音殿、禪堂、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魚山東麓還將建設萬佛太殿、舍利寶塔以及梵唄佛樂大廳。在這次修復工程中,還將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銅鑄觀音像。魚山梵唄寺俯瞰滾滾黃河,面臨青翠群山,背倚魚山,呈獻給遊人一個「白雲、青山、黃河」的雲水勝景,當人們登臨此處時,自然會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氣度。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