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殲-11 [打印本頁]

作者: kalamaow    時間: 2010-9-2 09:37     標題: 殲-11

最初殲-11是在1969年「825會議」根據部隊的需要和越南戰爭、中東戰爭的經驗提出研製的9噸級高機動中型殲擊機,由瀋陽飛機製造廠承擔研製任務,提出三個方案:方案一選用兩台渦噴6丙作為動力,不過最大平飛速度只能達到馬赫數1.75,達不到要求;方案二選用一台渦噴7丙,但是想要保證性能要求則飛機重量不能超過7噸;方案三則採用一台斯貝發動機。這也是最佳的方案。飛機整體布局為正常式布局,兩側進氣,帶激波錐三元可調進氣口;採用後掠式上單翼,機翼上設計有前緣縫翼和開封襟翼,外翼前緣有鋸齒。飛機機頭裝645雷達或204雷達,武器配置為兩門30毫米機炮和兩枚紅太空空飛彈。整體而言。有一點類似於換裝斯貝發動機的幻影F.1。八十年代初期為經濟建設讓路而下馬。
中國首先於1991年花費約10億美金向俄羅斯訂購第一批24架蘇-27,其中18架單座,6架雙座。隨後在1995年訂購第二批22架,其中16架單座,6架雙座。1999年12月,中國第三次與俄羅斯簽訂合同,購買28架蘇-27雙座機。
20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的裝備顯現出不敵世界先進國家的狀況,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對俄引進蘇-27(稱其為「十一號」工程)的生產許可證,建立飛機生產線。這一決定,縮短了中國航空裝備與先進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加快了中國國防現代化步伐。同時也拯救了由於蘇聯解體日子不好過的蘇-27生產廠。經過長時間的談判,1996年12月6日,中俄雙方政府達成協議,由俄國提供技術與飛機零件,協助瀋陽飛機公司在中國生產最多200架Su-27,協議中並且限制中國不能對外出口。協議規定首先由阿穆爾共青城製造廠提供全套部件,由中國組裝;然後再逐步國產化。引進後改進的機型稱為殲-11飛機,該機是一型雙發、重型、遠程、全天候制空戰鬥機。首批2架中國組裝的蘇-27SK分別於1998年9月1日和12月首飛成功,99年9月後開始交付部隊。自1998年底到2002年9月,沈飛公司先後打通了總裝、試飛、預總裝、部裝、零件製造生產線,用近4年時間,建立了一整套第三代重型殲擊機的研製生產線,並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委員會的總驗收。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
據俄羅斯方面資料,從蘇聯解體後,中國從俄羅斯訂購的蘇-27系列戰鬥機75%以上都是由加加林遠東機械製造廠生產的。之後,該廠改名為「加加林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公司」。中國蘇-27的訂貨不僅拯救了該廠,還帶動了為該公司配套的生產鏈。該廠也幫助中國完成了蘇-27的部分組裝工作。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