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裡,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
前秦的苻堅在奪得帝位(357年),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強大,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東滅前燕,南取梁(漢中)、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拔拓氏之後代,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但一心希望儘早統一中國的苻堅卻嗤之以鼻,並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皮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王猛死後,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雙方兵力:
前秦:
27萬氐族兵(主力,投入決戰者15萬),25萬其他民族兵力(主要在荊州戰場),60萬戎卒。號稱百萬
東晉:
8萬北府兵
前哨戰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就是17萬。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4戰4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淝水之戰開始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自己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苻融為先鋒,於八月大舉南侵。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於淝水,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
戰爭影響:
中國繼赤璧之戰後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又一次失去統一機會. 直到588年隨朝滅南朝陳才告統一. 結束了自曹丕簒漢以來長達369年分裂
對於南方而言. 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東晉國祚又延續到420年為南朝宋劉裕所篡. 經齊.梁.陳.於589年為楊堅建立隋朝所滅
對於北方而言前秦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的局面,先後成立了十國。直到439年北魏鮮卑拓跋氏重新統一北方
淝水之戰和赤璧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兩大著名戰役. 都發生在魏晉南北朝之時. 兩者相隔176年. 都造成分裂局勢. 尤其淝水之戰使分裂局勢持續. 南北雙方都無力統一對方. 南方僅能自保. 但因大量北方世族百姓為逃避戰火而南下避禍.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移. 使長江以南得到契機. 因人口大量移入. 江南地區大量開發. 又與原地區之閩. 越族融合. 而北方因異族入侵與混戰. 使中國政治中心首次南移. 而對江南地區進一步控制與發展
而北方因前秦敗亡. 局勢混亂各方混戰. 讓異族有了掘起機會. 五胡亂華就此展開. 但也使民族有了融合契機. 為中國歷史發展獲得新生力量. 尤其鮮卑族的掘起壯大並建立北魏而統一北方. 這也是中國首次從單一漢民族融入其他民族帶來新血. 自此南北分治休養生息達200年. 為隋唐帝國奠定強大繁榮的基礎
淝水之戰局勢圖
淝水之戰古戰場
這場戰役為日後帶來了五句四字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倒屐迎賓」、「踉踉蹌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