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明末蠢將楊嗣昌 [打印本頁]

作者: GooCle    時間: 2014-7-23 01:10     標題: 明末蠢將楊嗣昌

  楊嗣昌(1588~1641),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楊嗣昌出身於名門,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楊嗣昌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歷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天啟年間因受閹黨排擠,稱病歸里。崇禎元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崇禎三年任山石道(撫寧境內山海路、石門路),崇禎六年升山海巡撫,官至兵部尚書。
  崇禎十年(1637)三月,楊嗣昌至京師,帝召對,帝說:「恨用卿晚。」六月,被任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崇禎十一年(1638),奏請修繕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舊易新,極其壯固。嗣昌力主安內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戰術,各個擊破。所謂四正是陝西、河南、湖廣、鳳陽四鎮,六隅則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區。集合四正六隅為十面羅網,各有側重,協同配合,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嗣昌增兵十四萬,加餉銀二百八十萬兩。由熊文燦(?~1640)為五省軍務總理,剿撫兼施。此舉在一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軍三路大軍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動,崇禎帝和戰不定,楊嗣昌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力主議和;但盧象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權,事事掣肘象昇,像升屢戰失利。最後戰死沙場。崇禎急調洪承疇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虧一簣。
  崇禎十三年(1641)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楊嗣昌以大學士督師,賜尚方寶劍,前赴湖廣指揮圍剿張獻忠等。嗣昌與陝西副將賀人龍、李國奇夾擊張獻忠於太平縣瑪瑙山(今四川萬源),史載「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巖谷死者無算。」崇禎表示嘉許,有手諭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辭朝至今,半載有餘,無日不懸朕念,與行間將士勞苦倍嘗,而鬚髮盡白,深軫朕懷。又聞卿調度周密,賞罰嚴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圖」。但此時明朝官軍內部矛盾重重,諸將多不用命,賀人龍與左良玉皆擁兵自重,不聽使喚。楊嗣昌下令:赦免流寇將領羅汝才等人的罪狀,唯獨張獻忠不赦,有擒斬張獻忠者,賞銀萬兩。張獻忠則宣稱:「有斬閣部(楊嗣昌)來者,賞銀三錢。」嗣昌在給湖廣巡撫宋一鶴的信中寫道:「天降奇禍,突中襄藩,僕嘔血傷心,束身俟死,無他說矣。」
  崇禎十四年(1642)正月,李自成陷洛邑,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張獻忠一日夜馳三百里出四川,奇襲襄陽,初五日,在西門城樓殺襄王朱翊銘。朝野震驚,嗣昌憂懼交加,舊病復發],已病入膏肓,監軍萬元吉問他為何不報知皇上?楊嗣昌只吐出兩個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園。崇禎帝臨朝嘆息:「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又親書祭文,曰:「惟卿志切匡時,心存許國,... ...齎志深淵,功未遂而勞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憫。... ...英魂有知,尚其祗服」。追贈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廠溪。楊嗣昌死後,兵部尚書陳新甲以陝西三邊總督丁啟睿接替督師,並起用原兵部尚書傅宗龍繼任陝西三邊總督,負責剿寇。此後張獻忠攻破武陵,心裡非常仇恨楊嗣昌,於是挖掘其七世祖墳,焚燒其夫婦靈柩,並把其屍體斬斷出血。
  在明朝的蠢材中,楊嗣昌集中了袁應泰和李景隆二人諸多共同點,比如他也是名門之後,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學士楊鶴,這個和李景隆類似。他也是個頗有才幹的文官,字寫的好,又能言善辯,這個和袁應泰類似,但身為蠢材,楊嗣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但行事愚蠢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為人品德之敗壞,性格之奸詐,也為另外兩為明朝蠢材自歎不如。實事求是的說,楊嗣昌也不是沒有優點,他能說會道,加上凡事能夠體察皇帝用心,因此很得崇禎寵信。而且,他還是一個不錯的理論家,在鎮壓中原李自成的方略上,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術構想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外交方略都是解決明末問題的良策。可理論好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楊嗣昌偏屬於那種動嘴皮子強動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個參謀位置上,估計還能發揮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於是好方略變成了爛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禍害了個乾淨。
  先說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想法確實不錯,要是實行的好,足夠把李自成置於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錢,明朝早就國庫空虛了。楊嗣昌病急亂投醫,居然用起了漢武帝時代的均輸法。結果,大筆的軍餉平攤到普通百姓身上,軍費沒籌集多少,反而以火澆油,搞的原本沒造反的地區也叛亂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們更是鐵了心跟隨李自成造反了。楊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錯,他提拔熊文燦做五省總督,本來此時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官軍連戰連捷,已經幾乎要把農民軍趕盡殺絕,楊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爛招降農民軍,這下可好,原本走投無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絕處逢生,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熊文燦做事更是迂腐,他僅僅是得到了農民軍口頭投降的承諾,便接納了農民軍投降,結果張獻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沒有解除武裝,反而得到熊總督大批糧草賑濟,直接幫助了人家休養生息。待到羽毛豐滿,原本已經投降的農民軍們臉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戰火又起。明朝白費了大批糧食軍費,卻最終功虧一簣,成了毫無收穫的瞎折騰。
  再說攘外必先安內,想法很好,明朝絕不能兩線作戰,必須要首先安下一頭,全力對付內患,可自古以來,談判都是要憑實力說話的,否則只能任人宰割。楊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卻被關外的滿清當猴耍。公元1638年,滿清皇太級統帥重兵饒過山海關入寇中原,在北京周邊地區大肆殺掠,事情到了這一步,楊嗣昌還傻不拉唧的想著"議和"。馳援京城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只說了一句反對議和的話,就被楊嗣昌懷恨在心,接著公報私仇,先是只分給盧象升幾千老弱兵卒,企圖把盧象升往虎口裡送。滿清也知盧象升是明朝難得的軍事人才,於是集中重兵把盧象升包圍在巨鹿,危機時刻,楊嗣昌坐擁重兵,竟眼看著盧象升身陷重圍而不救。盧象升浴血奮戰,與清軍數倍於己的精銳部隊激戰一整天,在手刃數十清兵後慷慨殉國。事後,楊嗣昌為掩蓋己過,居然誣陷盧象升臨陣脫逃,直到巨鹿當地父老尋到了盧象升的屍身,楊嗣昌竟連扣八十多天,不驗屍,不上報,如此奸詐陰刻,實在是評書《楊家將》裡潘仁美的翻版。可問題是,評書裡的潘仁美畢竟還有軍事才能,楊嗣昌在這方面簡直是膿包。
  更可氣的是,滿清大軍肆虐中原,楊嗣昌總督各路援軍,竟然畏敵如虎,不敢與清軍交戰,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著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燒殺搶掠。此次入寇,清軍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殺掠平民二十萬人,明軍不敢與之交戰,只是默默的跟在清軍身後,禮送清軍出境,如此打法,連清軍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級命令士兵們在樹上寫下"百官莫送"的字樣,嘲諷楊嗣昌,此種羞辱,為中國歷史所罕見。
  打仗沒本事,楊嗣昌推卸責任倒是有一手,每次打了敗仗,楊嗣昌總能列出一大堆理由,將罪責推卸到下面的官員身上,比如此次滿清大入寇,事後明朝共有三十六名巡撫總兵被論罪斬首,而最大的責任人楊嗣昌卻絲毫無過。實在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楊嗣昌心胸還極為狹隘,明末幾位難得的名將,如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均曾遭其排擠陷害,自壞長城。論起明朝雙線作戰的失敗,品德低劣志大才疏的楊嗣昌實屬敗事第一人。
  但報應總會到的,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親率大軍南下圍剿張獻忠,明軍初戰得利,將張獻忠打的全軍覆沒,關鍵時刻,楊嗣昌妒忌病又犯,與屬下大將左良玉與賀人龍鬧意見,結果兩位大將罷工撂挑子,虎落平陽的張獻忠終於逃出升天。之後,張獻忠在湖北四川一帶大打游擊戰,把楊嗣昌耍的團團轉,當地百姓編成民歌嘲諷楊嗣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尺路。轉來轉去,張獻忠趁楊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機會,奇襲襄陽,殺了明朝的襄陽王,遠在四川的楊嗣昌如聞青天霹靂,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無奈之下,楊嗣昌拿了一瓶毒藥,一仰脖服毒自盡了。
  可笑的是,楊嗣昌死訊傳來,崇禎帝居然還不治其罪,以剿賊功追贈其為太子太傅,今天有許多人給崇禎說好話,認為這位皇帝是有才幹的,事實上,崇禎為人,陰險猜忌,做事偏執,偏偏寵信楊嗣昌這種無能又品德敗壞的小人。識人眼光如此愚蠢,明朝不亡才怪。更可笑的是,清朝立國後編修明史,楊嗣昌的兒子楊三松上竄下跳,企圖給自己老爹"翻案",不過公道自在人心,編修明史的清朝儒生們也沒受他的誤導。最讓人可悲的是,日後張獻忠攻克楊嗣昌老家武陵,將楊嗣昌的祖墳扒了個乾淨。其實他這樣做實在是"恩將仇報",對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們來說,楊嗣昌算得上屢屢救他們逃生的大恩公。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