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打印本頁]

作者: rainday    時間: 2014-7-18 01:19     標題: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反對法國在印度支那恢復其殖民統治,進行了長達8年多的革命戰爭,最終打敗了法國殖民主義者及其軍隊,結束了法國對印度支那近百年的殖民統治,迫使法國承認了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和主權。
  在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向東方侵略擴張的浪潮中,法國殖民勢力以武力逐步擴大在印度支那的勢力範圍,至19世紀末已將印支三國完全置於自己的殖民統治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支那被日本佔領。為了反抗日本的侵略,胡志明於1941年5月領導成立了「越南獨立同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印度支那共產黨抓住有利時機,發動總起義,日本傀儡政權阮氏末代皇帝保大宣佈遜位,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
  但是,法國殖民主義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視為在印度支那捲土重來的機會,加緊了重占印度支那的步伐。在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聯合參謀部曾就印度支那作戰範圍問題進行協商,同意印度支那以北緯16°為界,16°線以南屬英東南亞司令部,以北屬中國戰區司令部。此後,美國從其戰後全球戰略考慮,表示不反對法國軍隊和法國當局回到印度支那去。1945年9月,英軍和中國國民黨軍按波茨坦協定劃分的作戰範圍,陸續進入印度支那地區受降。法國在得到美國和英國支持後,也出兵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登陸,從而揭開了戰爭的序幕。
  法軍總的戰略企圖是,首先在西貢登陸,佔領越南南部、柬埔寨與老撾南部,繼之在越南北部的海防登陸,佔領紅河三角洲地區,並從中部峴港登陸,切斷南北印度支那的聯繫,最後集中兵力攻取北越和老撾北部。出動兵力初期有法軍第三、第九步兵師,遠東第一旅,遠東海軍陸戰旅,第二裝甲師等部隊。
  1945年9月23日,法軍先頭部隊1個團在海空軍掩護和英軍協助下,在西貢以南登陸。此後,法軍又先後在越南南部、中部和北部沿海多處登陸。以上述地區為基地,至1945年年底,法軍相繼佔領了柬埔寨全境,越南南部大部地區和中部部分地區。1946年2月28日,法國政府與中國國民黨政府達成協議,國民黨軍在3月31日前撤出印度支那北緯16°以北地區,由法軍接管。3月6日,法軍在海防登陸。不久,法軍又組織了日本進攻印度支那時潰退中國雲南境內的1萬餘名法國散兵,奪佔了老撾大部地區。
  越南民主共和國為了維護國家主權,採取了以和求進的策略,同法國進行談判。1946年3月6日,兩國簽訂「初步協定」,法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印度支那聯邦和法蘭西聯邦範圍內獨立。但12月19日法國殖民者即撕毀協議,以其10萬軍隊發起全面進攻,企圖佔領河內,推翻越南民主共和國,達到重新統治印度支那的最終目的。法軍採取速戰速決方針,以優勢兵力逐步控制了紅河三角洲地區,並完成了對越南南北方的分割。越軍在堅持抵抗後,實行戰略退卻,逐步撤至抗日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越北根據地,北部戰場遂成為主戰場。
  1947年9月,法軍集中約12個團兵力,向越西北地區越南人民軍根據地發起進攻,切斷了越北解放區同平原區的聯繫,對越北解放區形成三面包圍之勢。10月7日,法軍挾初戰之勝發動冬季戰役,以五個團兵力向越北解放區心臟地帶實施進攻,企圖殲越人民軍主力於越北山區。越軍以游擊戰和小規模運動戰相結合,採取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法,不斷打擊敵人,並在中部和南部各根據地配合下,粉碎了法軍進攻。
  法軍冬季戰役失敗後,戰爭進入戰役相持階段。法軍改變其速戰速決的方針,開始採取鞏固佔領區,吞食解放區的方針。1949年,又扶持前皇帝保大建立越南國,組建傀儡軍對越人民軍作戰,企圖實現以越制越、以戰養戰的新戰略,同時給老撾、柬埔寨兩邦以名義上的獨立,以圖收縮鞏固自己的陣地。針對此種戰略形勢,胡志明於1949年1月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會議決定,大力發展正規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
的武裝力量,創造條件實施運動戰,實現大規模殲敵。8月19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最高國防委員會成立,隨後又頒布法令,在全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1949年10月,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印支人民以極大鼓舞,也使他們的抗法鬥爭有了可靠的後方。1950年1月,中越建交。當月底,胡志明向中國提出了援越抗法的請求,得到中國領導人的同意。1950年8月12日,中國軍事顧問團到達越南,團長為韋國清,副團長為梅嘉生、鄧逸凡。中國還向越南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並幫助越南訓練軍隊,培養幹部。
  1950年9月16日,越軍發起邊界戰役。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相繼攻克東溪、高平、七溪等地,至年底解放了整個越東北地區。由此,法國殖民者多年苦心經營的越中邊境封鎖線被徹底打破。邊界戰役的勝利使越北戰場局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印支人民的抗法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奠定了基礎。
  邊界戰役結束後,法軍轉入防禦,固守紅河三角洲地區,拼湊兵力,伺機反撲。越軍抓住機會,在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協助下相繼發起紅河中游戰役、18號公路戰役和寧平戰役,奪得全勝。同時,老撾巴特寮解放軍和柬埔寨統一陣線解放軍也連連獲勝。在法軍陷入困境時,美國開始援助法軍。1950年美國在越南設立軍事顧問團,並開始向法軍提供大量軍火。
  在上述背景下,法國政府於1953年秋派納瓦爾將軍任遠征軍司令官,在美軍支持下推行納瓦爾計劃,企圖進攻越北平原,在18個月內消滅越軍主力,奪回戰場主動權。11月20日,法軍三個傘兵大隊以突然襲擊方式攻佔越西北部戰略要地奠邊府,隨後修築堅固碉堡群,企圖使奠邊府成為控制越南西北部和老撾北部(上寮)地區的據點。
  針對法軍的戰略企圖,越南人民軍在中國軍事顧問團和中國人民的支援下,在越西北和平原地區實施一系列進攻作戰,至1953年年中,解放了西北各省,並同老撾巴特寮解放軍和柬埔寨統一陣線解放軍相配合,解放了老撾中、南部(中、下寮)和柬埔寨東北地區,打通了縱貫印度支那南、北戰場的戰略交通線。從1953年秋季開始,越南人民軍發動總攻。這次總攻一直延續到1954年7月。在印度支那三國軍民的打擊下,法軍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其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據點奠邊府已處於四面包圍之中。
  奠邊府位於越南西北萊州以南約75公里處。該地四面環山,交通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法軍扼守此地,隨時可向越南中部和北部的越軍後方實施突擊,並可將越南西北部同老撾的抗法力量分隔開。1953年年底,越軍在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下制定了奠邊府戰役作戰計劃。鑒於當時奠邊府法軍兵力不到6個營,防禦工事尚不完善,計劃初期曾決定採取速戰速決方針,後由於法軍迅速增加兵力(達16個營),並完善了陣地設置,故又調整計劃,採取「穩紮穩打」的方針,以嚴密包圍、逐點攻佔、逐步緊縮、層層剝皮的戰法,先掃除外圍之敵,最後發起總攻,全殲法軍。
  1954年3月13日和30日,越南人民軍先後發起戰役第一和第二階段作戰,將外圍屏障基本清除或割裂,使中心區陷於孤立並位於越軍炮火的控制之下。此時,雨季來臨,部隊行動困難。同時,美軍加強了對法軍的支援,並揚言動用B-29轟炸機轟炸包圍奠邊府的越軍,甚至考慮對越使用原子彈。面對於此,中國軍事顧問團幫助越南人民軍堅定了奪取最終勝利的決心。5月1日午夜,越南人民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向奠邊府發起總攻。人民軍以猛烈的火力和迅猛的攻勢,連續攻克中心區各據點。5月7日14時,法軍見大勢已去,宣佈投降。法軍指揮官德卡斯特萊少將及法軍1.2萬人全部被俘。
  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宣告了法軍的徹底失敗。1954年7月,越、法兩國政府在日內瓦舉行談判。7月20日,兩國簽訂了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協議規定,法國政府將尊重越南、老撾、柬埔寨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7月22日,越法雙方下達停火令,歷時8年多的印支人民抗法戰爭勝利結束。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的東方舞台發生的重大事件。印度支那三國軍民貫徹正確的戰略戰術,以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相配合,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相呼應,逐步由游擊戰發展到運動戰和陣地攻堅戰,殲敵14萬多人,結束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恢復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勝利,給世界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人民以巨大鼓舞,對戰後世界反殖民主義運動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