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開後門”首見於明朝 本意很不同
[打印本頁]
作者:
rainday
時間:
2014-7-12 00:12
標題:
“開後門”首見於明朝 本意很不同
說到“開後門”,是大家都深惡痛絕的一種不公平、不公正的做法,甚至是腐敗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知道,“開後門”是比喻利用職權給予他人某些不應有的方便和利益。這種做法,確實能通過某種關係達到自身不能達到的目的。但殊不知,在少數人得益的背後,卻是大多數人利益被損害、正常秩序原則被破壞的嚴重後果。
那麼,“開後門”源自何時?本意何為?似乎就有了探討的必要。
南宋吉水人羅大經所撰《鶴林玉露》,在甲編卷6中有“留後門”一條,其文曰:「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托?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取有據。」這裡所說的“留後門”,是指辦事“留退路”的意思。
“開後門”一詞,則首見於明人王一鶚的《總督四鎮奏議十·舉劾四鎮將令疏》:「占公匠六十餘名,各色營造私開後門,物議沸騰。」這裡的“開後門”,是指“開方便之門”,即在房屋的兩側或後面開一些小門,以方便人的出入。
關於“開後門”,我們想到了一個典故。相傳北宋年間,宋哲宗死後,宋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拚命貶謫和排斥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准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
至此以後,凡是給官府送禮送錢的,均走後門。這走後門便就這樣傳了下來,直到如今很多位高權重者住了樓房,沒了後門,那些“聰明”的投機者,乾脆把送禮改為晚上活動,或者乾脆不再送“難看”、“難拿”的禮物,直接送金銀、名表、古畫、卡券了。
通過分析“走後門”的歷史沿革和演變進化,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巨大不同。詞語初創者的本意是提供方便之門,或為行走便利;後來卻成了企圖以權謀私者為受賄而“開後門”,想達某種目的者為行賄而“走後門”,這“開”與“走”,各有所求,各得所圖。可惜是的,在“開”與“走”之間,“開”出了腐敗,“走”掉了原則,把好端端的政壇環境、社會風氣衝擊得不成樣子,把純淨淨的人際關係、道德風範毀壞得七零八落,真是杯具。
雖說,如今商品經濟已高度發展,物品供應不再需走關係、找路子。但我們不能忘記了在商品領域外,依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走後門”的情況,而且這些企圖實現某種目的所採取的種種手法做法,比僅圖謀某些商品要嚴重得多、危害更甚。譬如,跑官要官、買官賣官,需要憑關係、拼財力;招聘“投桃報李”、用人“禮尚往來”,需要講面子、找路子等。這些醜陋現象,儘管不多,卻影響極壞、毒害極廣。
人們常說,黨風正則政風清,官風好則民風純。我們期待著歷史上的“開後門”一詞涵義,能夠早日回歸本意;我們期盼著當今社會的“走後門”行為,能夠早些成為歷史的塵埃不再存在。當風清氣正越來越成為現實的今天,我們有信心期待這樣的一天早些來臨!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