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詩歌中的政變
[打印本頁]
作者:
heysong
時間:
2010-6-29 12:19
標題:
詩歌中的政變
政變就是圍繞著最高統治地位的權力爭奪,政變的手段多種多樣,但大多數都充滿著血腥氣。以下我們用詩歌來說明政變的概略情形:
清‧納蘭性德〈詠史〉:「中允功名洗馬才,舊僚陪送有誰哀;臨湖殿裡彎弓客,卻向宜秋灑涕回。」
西元六二六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太極宮玄武門發動武裝政變,射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逼迫父皇李淵拱手讓位,登基為帝,史稱「玄武門之變」。
王珪和魏徵是太子屬官,政變後兩人一面繼續作官,一面請求為舊主送葬。李世民殘殺兄弟後,在宜秋門前灑淚,詩人對這種遮人耳目以示清白之舉做了委婉的諷刺。
唐‧李商隱〈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五六年夏,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奔蜀避難。隨行軍隊行至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北)嘩變,殺死楊國忠,並要求殺死楊貴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李詩借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諷諫當朝不要重蹈覆轍。
唐‧李商隱〈重有感〉:「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八三五年十一月,李訓等人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謀誅殺宦官。事敗後,李訓等多名重要官員被殺,同時株連千餘人,造成「流血千門,僵屍萬計」的慘禍,史稱「甘露之變」。
面對宦官專橫跋扈的嚴重局勢,詩人憂心如焚,寄予厚望的人也徒有空言而無實際行動,字裡行間透露了詩人深切幽憤和強烈的失望。
清‧查慎行〈汴梁雜詩〉:「梁宋遺墟指汴京,紛紛禪代事何輕!也知光義難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將帥權傾皆易姓,英雄時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
九六○年春,趙匡胤在趙普等人策畫下,謊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後周王朝急命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敵,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東南陳橋鎮)時,趙普等將領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改擁趙匡胤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兵回師開封,推翻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史稱「陳橋兵變」。
查詩認為「陳橋兵變」完全是一次預謀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篡奪活動,詩人對這種不光明的行為表達了不屑之意。
清‧孟亮揆〈於忠肅墓〉:「曾從青史吊孤忠,今見荒丘嶽墓東。冤血九原應化碧,陰磷千載自沈紅。有君已定還鑾策,不殺難邀復辟功。意欲豈殊三字獄,英雄遺恨總相同。」
一四四九年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瓦刺俘獲,于謙等暫立景帝。次年英宗南返,被景帝幽禁在南宮。一四五七年,石亨等人攻破南宮門,迎奉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復辟成功後,明英宗不忍治于謙罪,但復辟無名,於是以「謀逆罪」將于謙殺害。
孟詩深刻揭露了封建政治的虛偽卑鄙,同時對于謙等忠臣能將不明不白地冤死,表達了極大的憤慨。
清‧黃遵憲〈感事〉:「師未多魚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柘人誰白孱王罪,改子終傷慈母恩。金塊龐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五洲變法都流血,先累維新案盡翻。」
一八九八年九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在與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較量中取勝,持續了百餘日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起超等逃往國外。光緒帝失去人身自由,被囚瀛台,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史稱「戊戌政變 」。黃詩抨擊了頑固派的倡狂,對維新志士的被害表示哀悼,對新政流產深感痛惜。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