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賜死大妃阿巴亥之謎
阿巴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妃子,她的地位形同後來的皇后。比如後來多爾袞執政時就被追封為皇后。而且,她本人也不安分。她和代善擅自交通,例子是努爾哈赤的小妃代因紮揭發的,她給代善和皇太極都送去了烹製的熊掌,代善吃了,皇太極沒吃,還告發了這件事。阿巴亥當時寄語代善希望照顧好她的三個兒子。
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也才38歲,正是壯年,如果說她名下的三個兒子儘管爵位不低但都年齡較小不能有所為的話,那麼,她和代善的勾連就比較可疑了,代善是當時在八旗中勢力僅次於努爾哈赤的,如果不是他及其兒子有力的支持了皇太極,皇太極是不可能即位的。努爾哈赤死前沒有留下遺詔,大妃不死的話就是諸王的母后,無形中於八固山之上又是一個核心,而多爾袞、阿濟格三兄弟雖則年齡小可是權力不小,阿濟格在天命十年就和莽古兒泰一起領軍征討察哈爾了,多鐸很小就領有全旗,如果再加上代善家族的兩紅旗,那麼勢力將不作第二人想。真有一個風吹草動的話,誰也奈何不了。
因而,努爾哈赤顧忌身後之不可測,乃命大妃殉葬。
1.不能說皇太極和大妃一直以來有宿怨。只能說大妃在拉攏皇太極問題上的失敗和皇太極這個人的謹慎和機敏。
2.大妃和代善的關係最多只能說是曖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苟和,包括小妃阿濟根和代因紮揭發的也只有吃熊掌這一件事,如果以曖昧的罪名來殺一個位高權重的大貝勒顯然是不可能的。褚英被殺是因為犯了眾怒,而代善的敦厚和褚英的咄咄逼人不同。
3.努爾哈赤生前留有八固山共同執政的想法和願望。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努爾哈赤髮佈了八大貝勒共治國政的「汗諭」,這是努爾哈赤為死後所設計政治體制。強調「同心謀國」,共議國是,在政治上汗王與八和碩貝勒處於平等的地位,國家大事的決策,軍事義務的承擔,掠獲品的分配,司法權的行使,都要經過八家共議才能決定。經濟上的一切利益,要堅持「八分」分配的原則。對汗王的擁立或廢黜,也要通過八旗共議才能決定。規定以後推舉的共主稱國主,不稱汗,八旗貝勒稱王。也就是說皇太極雖然是努爾哈赤生前唯一沒有被責備的四大貝勒,但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努爾哈赤要傳位給他,也就是天位不定,那麼,也就沒有理由來殺掉代善了。一般老皇帝殺掉威脅儲君的大臣或者親王才是正論。而在滿清初期根本就不存在儲君一說。
4.大妃和代善的在努爾哈赤死後的活動才是老罕王最為憂慮的。
代善為人敦厚誠謹,沒有政治野心(這也是努爾哈赤不殺他的原因),然而這麼一個幾乎沒有什麼政治主張但又權力很大勢力很重的人一旦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拉攏之後那麼他所起的危害作用就顯然比較大了。而以代善和大妃唯一的一次接觸看來代善這人的意志力顯然也不是什麼很強的主兒。將來老罕王一旦不諱,局面很可能異常複雜,以大妃的身份和代善的勢力想破壞八固山聯合執政的局面是很容易的。
5.現存的史料在清朝入關之後做過大面積的修改,修改的目的就在於表明皇太極即位的合法性,然而像朝鮮的記錄以及部分滿清老的史料中都明確說明了一點就是努爾哈赤對身後的安排是傾向於共治而非獨裁。也就是說皇太極的即立純屬於幾大家族共同擁立的結果,否則也很難解釋三尊佛的現象了。
6.至於多爾袞時期,情況又有所不同。
如果是諸王決定殺掉阿巴亥的話,那麼這個動議一定是以下這幾位當時權力最大的貝勒提議的:代善、阿敏、莽古兒泰、皇太極、杜度、岳托、阿巴泰、多爾袞三兄弟。
以上諸王也就是努爾哈赤生前指定的八固山格局。而多爾袞兄弟當時雖然不是年長,可也不是年幼無知。在滿清諸王中十四五歲開始征伐的不在少數,阿濟格十四歲就開始追隨乃兄征討察哈爾了。可見他們在當時是擁有一定的發言權的,況且努爾哈赤生前對三兄弟的照顧最多,他們領有的牛錄數量在阿巴泰這樣的兄長之上。如果諸王動議逼迫阿巴亥殉葬的話,三兄弟的態度應該是怎麼樣呢?就算是當時被迫同意的話。那麼,在多爾袞後來執掌滿清大權時,他是不是有理由報復呢?
而以上諸王除了阿敏和莽古兒泰早死之外,其他的兄弟和多爾袞的關係顯然不錯。代善的兒子滿達海備位執政之一,杜度的兄弟尼堪也是理政三王之一,阿巴泰和他的兒子博洛同為親王,而入關之距離大妃之死不過二十年時間,多爾袞想算舊帳顯然很容易,而且,部分當事人也在,然而多爾袞除了追尊生母諡號之外,再無其他舉動。
以上的種種跡象表明大妃阿巴亥之死只能是努爾哈赤的遺命,而非諸王居中用事。
努爾哈赤反明之謎
閻崇年在「明亡清興六十年」的講演中說: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分裂,首先是女真,就是滿洲分出去了。本來女真或滿洲是明朝自己的人,努爾哈赤是給明朝做官的,努爾哈赤自己騎著馬到北京給萬曆皇帝朝貢,多遠啊,當時在山溝裡轉來轉去的,大數算2000華里。努爾哈赤自己說
我給大明王朝「忠順看邊」,因為鴨綠江那邊就是朝鮮了。努爾哈赤怎麼會變成明朝的敵人呢?這是明朝的民族政策出了問題了。
過去講明亡清興,基本上都是從李自成起義說。我看不是,我認為明亡清興歷史的關節點,就是1583年萬曆皇帝和遼東總兵李成梁錯殺了一個人,就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有一次我給政法界作報告,我說人可以殺,但是千萬不能錯殺或誤殺。遼東總兵李成梁和蒙古、女真作戰,一戰斬首1450人。殺努爾哈赤父親一個人,在李成梁看來不就是邊塞一個草民嘛,殺你一個人算什麼呢。在萬曆皇帝看來我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殺你一個塔克世算什麼。
努爾哈赤就找明邊官說,為什麼殺了我父親?回答很輕慢,說是「誤殺耳!」三個字就答覆了,結果人命沒有了。賠你,馬三十匹、敕書三十道,什麼是「敕書」啊,就是做貿易時候的特許證。努爾哈赤還不幹,就拉著弟弟、朋友等等,才13個人,四個字,叫「含恨起兵」。所以我說大明王朝,你自己製造一個縱火者,努爾哈赤縱火、放火把你這個大樓燒了,這是你自己製造的,你要不殺他父親什麼事都沒有了。歷史往往有很多的偶然性,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連成的鏈條就成為歷史。努爾哈赤起兵之後,先把女真統一了,後來進兵到瀋陽、遼陽,在瀋陽建立都城,他的孫子打到北京。如果明朝的民族政策妥善一點,女真起兵這個事情另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