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1.28~649.7.10),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北)或 趙郡隆慶(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竇皇后。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次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他是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最終統一天下。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年號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100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唐太宗在位23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1.28)出生於岐州武功縣,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父系為漢族。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在他母親去世前,高士廉看中李世民,把外甥女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許配給李世民為妻。615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616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李智雲,留在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
617年,李世民鼓動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李淵誅殺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劉文靜出使東突厥得到了始畢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奪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淵自為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進兵隋大興城(長安)。李淵在霍邑大破宋老生,從龍門渡黃河,開永豐倉賑濟百姓。關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響應。
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以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唐朝建立。攻克隋大興城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最終統一中國。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武德四年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佔領長安。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排擠李世民。同時,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訴了秦王:「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7.2),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而齊王李元吉王妃楊氏則成為李世民後宮。
爾後李淵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4),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當年十月,追封李建成為息隱王,李元吉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貞觀。642年,追復李建成為隱太子,李元吉為巢剌王。
貞觀二年(628),當時的人口已因隋末戰爭而銳減,此時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6.3),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貞觀四年(630),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既英武又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滅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也在開元十八(730)、十九年間被吳兢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武德九年(626)八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語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唐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暗中卻擴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為避免新恢復的東突厥站穩腳跟,與其進行了多次戰爭。為了保住東突厥,李世勣在641年進攻薛延陀,並取得了勝利。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雲州。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鐵勒等部落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唐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僕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吐蕃贊普松贊干佈於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干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親自指揮大約20萬吐蕃軍,開始攻擊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時松贊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國都長安再次請求,並宣稱他們打算歡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指揮5萬軍隊,執失思力、牛進達、劉簡協助,援救松州。與此同時,吐蕃軍正在圍困松州的首縣~嘉誠(今四川松潘),但唐軍先遣部隊在牛進達指揮下,打敗了吐蕃軍。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但唐朝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贊干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蕃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唐太宗滅東突厥後,開始對西域(即現代新疆和中亞地區)的西突厥以及一些鬆散結盟綠洲國家的施加軍事實力,其主要針對西突厥,以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高昌王麴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麴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麴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麴智盛即位後不久,侯君集圍城,麴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餘人歸屬唐朝,高昌國結束。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吐谷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636年,唐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佔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貞觀四年,西域諸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
642年,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后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征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後,唐高宗李治暫停東征的計劃。668年,唐高宗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載籍戶數69.7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在北方,貞觀四年(630),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貞觀二十年(646),又一舉消滅了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皆為唐的勢力範圍。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貞觀十九年(645),唐朝廷移安西都護府到龜茲。
在東北,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聯合新羅滅高句麗,設立安東都護府。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紀初,贊普松贊干布即位,統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於西藏西部的蘇毗、阿里地區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爾)。松贊干佈於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干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渾,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640年,松贊干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吐蕃贊普遂接受唐朝的冊封。
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糜的錯誤。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同時,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靜轉為奢縱,營建宮殿,計劃封禪泰山等,並自辯「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魏徵因此諫到「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不過由於太宗晚年能夠清醒認識自己的問題,所以也能進行調整,因此雖然太宗晚年存在這些過失,最終沒有出現敗亡的危機,「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維持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無效),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10),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位於今中國陝西省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