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新竹首例 「大夫第」修繕由民間出資

新竹首例 「大夫第」修繕由民間出資

位在新竹縣竹北市的歷史建築「大夫第」,因都市計畫案,被縣政府徵收為民俗公園用地,但已242年歷史的大夫第,年久失修,文化局也無經費修繕,為了家族祭祀與文化資產保留,林姓家族決議,自行出資4500萬修復。目前修繕計畫已通過文化局審核,預定下個月施工,2年後完工,大夫第也成為新竹縣,第一座由民間出資修復歷史建築的案例。

周邊雜亂無章,常被民眾誤認為,治安死角的老宅院,就是新竹縣的歷史建築「大夫第」,雖然已年久失修,但這棟位在民俗公園裡的「大夫第」可是大有來頭,是北台灣信仰中心,義民廟創建人之一的林先坤,為了紀念父親林衡山來台開墾,在1770年所興建,建築原名是「善慶堂」,後因家族有宗親受封為奉直大夫,因而改名為「大夫第」。

林先坤祭祀公業管理人 林光華:「衡山公先坤公和國保公三代大夫,奉鎮大夫奉直大夫,皇帝封時並增蓋前堂,改名為大夫第。」

民國88年時,新竹縣政府規畫的都市計畫案,將大夫第徵收為民俗公園用地,為了保留古蹟,民國96年被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但多年來,在縣府財政拮据的窘境下,大夫第並未因此而得到妥善修繕,為了祭祀空間以及維護歷史建築原貌,經家族開會決議,林家決定自行出資4500萬元修復,並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學者規畫。

林先坤祭祀公業管理人 林光華:「政府沒有經費所以我們出資修復,將古蹟恢復當年的原貌,這樣子,一方面能紀念祖先感恩祖先,一方面留給後代一個紀念。」

對於大夫第將由林姓家族自行出資修復,新竹縣文化局表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精神,公部門將以輔導與監督的角色,督導工程的品質,而民間與政府合作,也成為新竹縣修復文化資產的第一例。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蔡榮光:「我們公家可以花一點經費,請建築師來規畫、來畫圖、來監造都可以,不過修復的經費,由私人出資我們配合起來,效果會更好,這效率會更高。」

新竹縣文化局表示,面對地方文化資產的修復與保存,地方政府向中央單位爭取經費不易,而林家祭祀公業,願意出資修復大夫第,成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第一個案例,值得支持與鼓勵,而大夫第預定2年後完工,屆時新竹縣文化局,將繼續交由林家管理維護,並串聯民俗公園內的縣定古蹟問禮堂,成為歷史巡禮的景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