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工蜂六型多管火箭

工蜂六型多管火箭


工蜂六型多管火箭(Kung Feng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是在民國64年(1975)年7月開始研發,民國七十年(1981)國慶閱兵時對外公開,民國71年(1982)定型,量產後迅速取代工蜂四型在中華民國陸軍中的地位。

工蜂六型外型類似蘇聯的BM-21,但口徑略小,數量則略增。為一組彈徑117公釐的45管火箭發射器,可發射工六A型火箭彈,發射器可在22.5秒內發射所有火箭,並製造800x600公尺的殺傷區域。工六A型火箭彈長2.166公尺,重42.64kg,配備彈種為高爆彈與黃磷彈,最大射程為15,000公尺

在1970年代開發時,最早期的工六火箭射程只有10公里,甚至不如工蜂四型,因此才有工六A型火箭的出現;不過砲兵科出生的參謀總長郝柏村對射程仍不甚滿意,因為1960年代時國際上的多管火箭標準都已經有20公里射程,工六A型仍與國外製品有相當落差,因此要求中科院研發射程增長至22公里,配備子母彈頭與空炸信管的工蜂六B火箭彈,雖然中科院完成研發,但並沒有投入服役。後來各國的多管火箭一直持續精進,冷戰後122公釐等級的火箭彈射程動輒20公里以上,也顯示了中華民國在推進藥柱的化學科技研究落後先進國家許多,直接影響中華民國國軍在投射武器的性能上始終輸人一截。

在研發期間,工六火箭曾規劃使用M42防砲車的履帶底盤作為發射載台;但因為無法籌獲,工蜂四型使用的履帶載台為M113,無法承載火箭發射器,因此陸軍放棄履帶化構想。量產型使用M809 5噸載重車,並裝備FAC-202R射擊指揮儀改善火箭彈著精度,使其CEP達到1%。

中華民國陸軍很快的汰除工蜂四型,並由工蜂六型接替。但比較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多管火箭系統,工蜂六型仍無快速裝彈機構,也沒有專屬的裝填車,只能靠人力裝彈,射擊後需要15分鐘以上才能完成再裝填,這點從未改善。

由於工蜂六型無論就殺傷面積與彈藥後勤需求均高於非傳統砲兵單位,因此在中華民國陸軍中長期是屬軍團或是防衛指揮部級別砲兵指揮部統轄運用,生產數量並不多。在本島只維持2個多管火箭營,火箭營下轄3連,每連配置12輛。加上金馬配置的多管火箭排,實際量產數量應不超過90輛。

目前工蜂六型仍在部隊中服役,但將由量產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所取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