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史
西漢(前206~9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稱帝,建國號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后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又劉邦都城長安位於劉秀所建漢王朝都城雒陽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劉秀所建漢王朝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在劉秀所建漢王朝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前漢」。
西漢建立後,劉邦在沿襲秦朝制度的基礎之上,廢秦苛法,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減輕租賦和徭役,抑制富商,限制商人對農民的兼併。使的統治秩序重新得到穩定,農業生產得到恢復。文帝、景帝時繼續重視農業,社會經濟從恢復走向發展,鹽鐵等手工業及商業也有發展。
漢初時期為了政權的穩定大肆分封諸侯王,到了後來地方諸侯王勢力膨脹,政府又無法解決,最終導致在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平叛後諸侯王勢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制也加強了。
武帝時是西漢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府庫充實。國家統一貨幣,鑄五銖錢,嚴禁私鑄錢,鑄鐵業實行國家專營,實行均輸法、平準法,朝廷財政收入大增。在這基礎上,武帝採取了積極的對外政策。北方匈奴長期以來是中國主要邊患,武帝發動了三次戰役打擊匈奴,使匈奴遠徙漠北,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邊地屯田,修長城,築烽燧,並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中亞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開闢,大大促進了陸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武帝還採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授五經,同時把學習和選官結合起來,使用,使經學成為食祿的工具。引導人們讀儒家著作,逐步統一了思想,達到忠君以鞏固皇權的目的。當時又建立國家藏書庫,整理圖籍,使文化事業發展。史學家司馬遷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昭帝、宣帝時,經濟雖然繼續發展,但是已潛伏危機,出現外戚專政,豪強勢力增強,流民增多。元帝以後,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勢,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化,農民起義不斷出現。成帝時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權,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哀帝時,西漢王朝在農民起義威脅下搖搖欲墜,王莽企圖用「再受命」的辦法來解決危機,結果失勢。平帝時,王莽復起,通過一系列手段來為支持自己篡位奪權做準備。平帝死,孺子劉嬰立,王莽見有機可乘,於居攝三年(9)廢孺子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亡。西漢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時間較短且為呂雉等人的傀儡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
西漢極盛時的疆域東、南到海,西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蔥嶺一線,西南到今雲南、廣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東北至今朝鮮半島北部。
西漢時期的對外貿易也很發達,絲綢之路就是典型的代表,社會經濟在這期間也空前繁榮,耕地擴大,冶金和紡織技術相當先進,現在鞏縣鐵生溝遺址發現的低溫炒鋼爐在世界冶金技術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佈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漢朝後華夏族出現了新的自稱「漢」。華夏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華夏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