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慢熟的心也融化?俄國旅人遊台灣大驚奇 難忘友善熱情

慢熟的心也融化?俄國旅人遊台灣大驚奇 難忘友善熱情

您認識俄國嗎?對俄國的印象是什麼?是洋蔥頂的大教堂、炙人喉舌的伏特加,還是強悍勇猛的戰鬥民族?台灣人對俄國的心理距離,恐怕比飛行距離更遠!但兩地的第一次接觸,卻早在一百多年前、俄國人首次踏上台灣土地時就開始了!而百年後的3月,剛有兩位俄國旅行家,一步一腳印、尋訪前人足跡,完成了行腳台灣的「美麗島之旅」,為期3週的旅途中,又發生了哪些趣事?讓我們試著用「俄式觀點」來看見台灣吧!

▲戰鬥民族也融化?俄國旅人遊台灣十大驚奇!難忘友善熱情。(記者田欣雲攝影)

伊比斯(Pavel Ivanovich Ibis),一位英年早逝的愛沙尼亞籍俄國軍官,也是歷史上首位訪台的俄國人。1874年12月,帝俄軍艦停泊香港,時年22歲左右的伊比斯服役船上;稍早的同年5月,「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由琅嶠灣(今車城)登陸,與原住民發生戰鬥,12月撤兵。

年輕的伊比斯想到台灣查探原住民情況,又想求證台灣是否存在著傳說中的矮黑人?於是啟程,在1875年1月21日從打狗(今高雄)上岸,3月7日出淡水返回香港,期間接觸十餘個原民部落,考察並記錄了當時的台灣風土民情;1877年,因先前在台灣感染的熱病復發,於比薩(Pisa)去世,那年的他,才25歲,但去世前在俄文、德文期刊發表的遊台見聞,卻成為荷蘭、明清、日本等觀點之外,不同角度的珍貴台灣史料!

▲伊比斯親繪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台灣風貌,圖為排灣族琅嶠十八社之一的射不力社茅屋。(記者田欣雲攝影)

今年3月,在台俄協會及莫斯科台北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的贊助支持下,兩位來自俄國的旅人:旅行家拉布汀(Fedor Labutin)和攝影師馬可夫(Sergey Malkov),初訪台灣,試圖踏尋伊比斯當年的路徑,見證福爾摩沙的百年遞嬗,遂催生此次「俄人行腳環台 追溯美麗島之旅」的誕生。

▲拉布汀(左)與馬可夫。(記者田欣雲攝影)

拉布汀:「這是我人生中,最精采的旅遊!」從3月3日開始,至3月23日畫下句點,環台之旅的心得發表會上,兩人心中盡是滿滿的回憶。頭戴布農族紅帽的拉布汀,本身是軟體研發中心主任,外表看似嚴肅的他,其實有顆愛交流、愛旅遊的心,問他為何戴著布農帽?他說:「我很敬佩愛好自由、抵抗到底的布農人」;而與他同行的攝影師馬可夫,正職為IT產業專案經理,說起話來語帶詼諧,談起照片故事更是眉飛色舞,還頗有幾分老頑童的氣質呢!3週的旅程中,有哪些我們習以為常、俄國人卻大感驚奇的事?

剛到台灣第一餐,要吃生肉?

回顧這段旅程,趣事不斷,飲食文化的差異,讓兩人險些在訪台第一晚鬧出笑話!落腳高雄後,拉布汀與馬可夫兩人走進火鍋餐廳用餐,對於服務生上的生肉、生菜、生魚卻大感疑惑?「該不會要吃生的吧?是不是要自己煮呀?」拉布汀急忙打電話向朋友求救,才弄懂該怎麼下肚,「吃起來很好吃,但大部分食材不知道是什麼就是了」。

▲拉布汀的台式火鍋初體驗。(記者田欣雲攝影)

說到食材,曾去過南美安地斯山的拉布汀,在那兒發現很多番薯品種,這回旅行至南橫公路最高點,兩人也買了台灣地瓜,到露營區烤來大快朵頤,「用月桃葉包著吃,是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吃法呢!」

▲用月桃葉包地瓜,是最「台」的吃法ㄜ。(記者田欣雲攝影)

台灣熱情友善惹人愛,俄國不趕時間?

「俄羅斯人不趕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趕時間,無法短時間內熱絡起來;台灣人卻可以很快混熟,聊上兩句」,拉布汀覺得,「熱情友善」就是台灣最大的特色,就連兩人在路上步行,台灣人也會主動過來,詢問是否需要協助?讓他相當感動,「我愛上了台灣,也愛著台灣的人」。

舉個例子吧!馬可夫回憶,兩人入住屏東海生館附近民宿,那天一大早,決定去海生館逛逛,前腳剛走,民宿老闆娘後腳追出,不但免費提供腳踏車,自己還當起人肉GPS、騎著機車在前頭領航,熱情百分百。

▲下山途中,熱情的貨車運將主動邀他們搭便車。(記者田欣雲攝影)

行經南橫,被族人邀請進梅山部落的一場午餐,也教他們印象深刻。原本住有八十戶的梅山部落在八八風災後,僅存五戶,卻讓人見識原民堅強樂觀的生命力,席間,俄國旅行家與族人對話,中、英、母語交雜,從文化、經歷、時事到最近烏克蘭新聞,邊吃邊聊、天南地北,布農女孩「不打架、做朋友,要和平、愛地球」的心願,也是世界公民的共通心聲。

布農長老不兇悍,請喝高山茶!

「布農族的歷史,讓我印象深刻」,拉布汀說,愛自由的布農朋友,是日人統治下最後才服從的一群,族人剽悍勇猛的印象,深植在他心中。行經台東霧鹿砲台,有令馬可夫驚奇的發現,「此行最驚訝的,是看到日人當年用來控制布農族的武器,竟運自俄羅斯!」在高台上,馬可夫發現兩門1903年在聖彼得堡製造的大砲,盤據制高點,俯視峽谷,砲身上的徽記,見證這段過往。

▲布農長老不兇悍,請喝高山茶!(記者田欣雲攝影)

來到桃源部落,與伊比斯記載的不同,從前剽悍的布農長老,如今熱情地邀他們同飲高山烏龍,「我從沒喝過這麼好喝的茶」,台灣茶完全擄獲拉布汀的味蕾,卻也引起他的不解:「我們去過好多餐廳,但卻只供應罐裝茶」,我想想,好像真是這樣,台灣路邊這麼多連鎖茶鋪,又有哪幾間用的是純正台灣茶呢?

▲安平樹屋、台灣獼猴、傳統廟宇和像水墨畫一樣的景色,帶給俄國旅行家不同的驚喜。(記者田欣雲攝影)

俄國旅人跟台灣的緣份還沒畫下句點,回國後,馬可夫將整理此行拍攝的台灣人群像,規劃以「俄國人看台灣人臉孔」為主題的攝影照片展,屆時將集結更多此行的觀察點滴發表,記錄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

▲伊比斯記錄下的原住民婦女以布包頭,客家人則被他形容為「有著印歐人的臉孔」,馬可夫特別拍了現代的「台灣人臉孔」,作為對照。(記者田欣雲攝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