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丁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1820~1878)為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1849~1861年在位),即撒丁國王;意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1861~1878)。意大利人給他的綽號「祖國之父」。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1820年出生於撒丁。早年受常規的君主教育,強調宗教和軍事訓練。1849年其父退位成為國王。任命加富爾為首相。為了統一鞏固王國和支持復興運動。對奧地利作戰(1859~1861),取得馬堅塔戰役和索爾費裡諾戰役的勝利。
一提起意大利獨立運動,人們就會想起意大利開國三傑馬志尼、加富爾、加裡波第的豐功偉績,當然,作為他們的後盾,開國君主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的作用也不容忽略。與幾乎同個時代的德國獨立運動相比,意大利獨立運動所面臨的形勢更為複雜,難度也更大,因此也出不了像俾斯麥這樣可以一力擎天的人物,「三傑」的努力缺一不可,而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在其中的作用也更加微妙。
意大利各地儘管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民族認同,但是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從未統一在同一個政權之下。9世紀雖然曾出現過一個由查理曼子孫統治的意大利王國,但其統治範圍同近代意大利民族的邊界迥然有異。因為四分五裂,意大利在歷史上飽受周邊大國的爭奪和摧殘,法國、德國、西班牙、奧地利,乃至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都曾在這裡點燃過戰火。隨著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意大利的熱血青年也將民族統一確定為奮鬥目標,但是,從19世紀40年代的形勢來看,意大利統一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當時的形勢是,意大利北方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兩地被奧地利所佔據,意大利中部有著眾多的小公國,如托斯坎納、帕爾馬等,它們與奧地利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或由奧地利駐軍,或其君主本身就來自奧地利。意大利中部羅馬周圍地區存在著教皇國,有法國的駐軍保護。意大利南方是兩西西里王國,國王來自西班牙的波旁家族。此外,還有一個撒丁王國,也稱為皮埃蒙特,統治著皮埃蒙特和撒丁島兩個部分,其國王來自意大利本土。
維克托·伊曼紐爾正是在1849年這個關鍵年份成為撒丁國王。他的家族叫薩伏伊家族,是意大利一個古老的顯赫世家,從11世紀起就有自己的領地。薩伏伊家族的領地經過一代代的擴展,到18世紀終於成了撒丁王國。說到維克托·伊曼紐爾,必須提他的父親查理·阿爾伯特,查理·阿爾伯特因為其開明的思想和旗幟鮮明的反奧立場而使撒丁王國成為意大利有志青年矚目的中心,他在1848年革命高潮中對奧地利宣戰,支援米蘭的反奧起義,儘管因實力不足而失敗,查理·阿爾伯特也因此心灰意冷而退位,但撒丁王國已成為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希望所在。
在父親退位之後,29歲的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便接過了尋求民族統一的接力棒。他年青時曾受過嚴格的專制主義教育,也傾向於強化君主的獨裁統治,但40年代革命浪潮的考驗使他增加了政治上的靈活性,容忍了自由派的思想,保留了1848年頒布的憲法,成為意大利諸侯中唯一保留立憲制形式的國家,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自由派的支持,才可能有意大利的統一大業。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即位第二年,內閣中一位思想敏銳、足智多謀的人物脫穎而出,他就是時任財政大臣的加富爾,出身於貴族,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實業家,以1847年創辦《復興報》為起點,走到了時代的前台。1852年,國王任命加富爾組閣,開始了兩人近10年的合作歷程。他們之間的合作,就如同時代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麥一樣,外人看來十分成功,但其中的坑坑窪窪,則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矣。加富爾曾因為打擊教會勢力引起了虔誠的國王及太后的不滿,也因為力勸國王與法國聯姻而引起國王的反感,甚至在《維拉弗朗加和約》簽訂後還一度離職,但兩個基於理性的政治家,還是促使這段合作成為世界政治史上成功的典範之一。
加富爾任首相之後,首先在國內進行了一番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改革,包括獎勵實業、促進貿易、削弱教會權力等,他允許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尤其是允許報刊登載激烈的反奧文章。同時擴充軍備,增加兵額,明顯在為一場戰爭作準備。但僅僅憑撒丁國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統一的,這對君臣對此十分清楚。為此,撒丁國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投入到英法一方作戰,拉近了與英法的距離。1858年,加富爾與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達成了協議,拿破侖在即將到來的撒奧戰爭中出兵20萬相助,奪回倫巴第和威尼斯之後,撒丁國將割讓薩伏伊和尼斯兩地作為報酬。
當都靈的宮廷正在躊躇滿志地作準好備之時,民間的馬志尼也在以另一種方式努力著,他不斷地製造起義和刺殺,但宛如以卵擊石,面對堅如磐石的舊勢力只能一次次灑下英雄淚。這時,倒是另一位民間豪傑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加裡波第。意大利的民主派不願和國王合作,不願加入政府軍,於是,加裡波第便打起了「志願軍」的旗號,吸收了他們,使他們報國有門,撒丁政府也以建立志願軍基金等方式支持加裡波第。
1859年,一場盼望已久的戰爭終於打響。在引誘奧軍越過界河之後,撒丁-法國聯軍穩紮穩打,獲得馬金塔戰役的勝利,奪取米蘭,加裡波第的志願軍從側翼攻擊,給奧軍製造了很多意料不到的麻煩,奧軍被迫退守威尼斯四要塞。與此同時,民主派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坎納、帕爾馬等小邦發動起義,親奧地利的政權被逐走,這些小邦都宣佈和撒丁王國合併。關鍵時刻,拿破侖三世被意大利的革命形勢嚇倒,便獨自和奧地利媾和,和約規定倫巴第由法國轉交給撒丁王國,威尼斯仍歸奧地利,中意各邦仍恢復君主統治。這對撒丁王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自身實力不足的苦楚使維克托·艾曼努爾嚥下了這口氣,而加富爾則以辭職來抗議,當然,幾個月後他還是回到他的位置上。薩伏伊和尼斯仍作為酬勞送給了中途的背叛者,但中意各邦與撒丁國的合併是誰也沒能改變的。
1860年,西西里島的大起義給統一帶來了新機,加裡波第的「千人志願軍」在馬爾薩拉登陸,迅速發展到2萬多人,僅用一個多月便佔領了西西里島。接著,加裡波第不顧加富爾的反對,渡過海峽進攻那不勒斯,腐敗落後的那不勒斯王國經不住這麼一擊,便化成了硝煙,隨後加裡波第將南意大利拱手交給了維克托·伊曼紐爾,與其說他忠於國王,倒不如說他忠於意大利統一的理想。
1861年2月18日,在撒丁王國的議會大廳裡,維克托·艾曼努爾迎來了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議會莊嚴地宣佈「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為他自己,為其後裔領取意大利國王的頭銜。」不過,出人意料的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並沒有以首任意大利國王的身份改稱一世,而是按薩伏伊王朝的家系排列繼續稱「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然而天意弄人,這年六月,加富爾逝世,連續近10年的高強度的忘我工作使這位僅51歲的巨星提前耗盡了革命最大的本錢——身體。在此之後,國王再也未能找到像加富爾這樣合適的搭檔,首相如走馬觀花般地更換,但幸運的是,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德國統一的同時也贈給了意大利最後的兩份厚禮。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意大利同普魯士結盟,進攻奧地利統治下的威尼斯,儘管屢戰不利,但奧地利戰敗的結局仍使威尼斯回歸年輕的意大利王國。四年後,拿破侖三世的帝國被普魯士戰車輾碎,教皇國失去了監護人,在意大利的進攻下毫無還手之力,歷時1100年之久的羅馬神權國家就此終結,庇護九世不情願地放棄了一切世俗權利,退居梵蒂岡。1871年,意大利王國的首都莊嚴地遷到羅馬。
統一大業基本完成了,但維克托·伊曼紐爾並沒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作國王的樂趣。左派和右派在議會中爭鬥不休,馬志尼及其繼承者堅決拒絕同君主政體合作,地方自治派積極活動,教皇煽動天主教世界孤立意大利,這些都使國王焦頭爛額。但一切都在1878年結束了,維克托·伊曼紐爾走完了人生旅程,以一個成功帝王的形象定格在歷史上。薩伏伊王朝繼續統治意大利,直至二戰期間與墨索里尼獨裁政權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