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清明

清明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兩個節氣兼民俗節日之一,另一個是「冬至」。

清明正是春暖花開時節,大地充滿著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古人都趁此時光,扶老攜幼同往郊外清掃祭拜祖先墳墓,充份表達了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

在臺灣地區清明掃墓有些人是農曆三月初三,叫做「三日節」或「三月節」。

自從政府把清明節為國定假日後,大家都改在放假這一天掃墓。

清明日這一天,長輩帶領著子孫荷鋤挑擔到先人的墓地來祭拜,長者也敘述先人的嘉言懿行供晚輩效法,同時也提供了各房後輩侄輩孫們相聚的機會。

這一天在家裡也要祭拜祖先,其中有一項應節食品是「潤餅」。

     
清明掃墓   
  
清明掃墓分兩種方式,其一是「掛紙」,是以簡單的祭品,以鮮花、水果等,祭拜時一面將「墓紙」以小石子–壓在墓丘上,叫做「疊墓紙」。

另一種是較為隆重的「培墓」。


民間俗信新墓要連續三年「培墓」,要「首日(擇日)」準備豐盛的牲禮及粿類祭拜,其他還有如家族之中有一房「出丁(生了男兒)」、「中舉(得了功名)」等大喜事,也要「培墓」。


培墓祭拜,供品要有十二碗「菜碗」,其中有三項必須具備,即帶殼鴨蛋、小花蛤、米糕豆,外加一碗白飯;鴨蛋於祭拜後剖殼食巾,將蛋殼撒在墓丘上寓意脫殼,去除一切不如意,小花蛤亦同,米糕豆係糯米甜食加上黑豆。

粿類有發粿,寓意「發達」及鼠麴草拌米漿瀝去水份之粿粹做成「烏草仔龜」(因係培墓故不用紅色),內以「菜脯米(蘿蔔刨絲曬)」加蝦米做成半甜半鹹餡,食來別有風味,如「出丁」(生了男娃兒)則加「丁仔粿」紅色做成小段條瓜狀。至於拜兩位墓園守護神–后土(土地公)及龍神則須以「紅龜粿」為供品。

   
在農業社會時代,還有一項習俗是「挹墓粿」,這本是很有人情味的「贈遺」習俗, 可是醇厚的美俗卻漸漸走偏了,「挹」不到墓粿者還會罵人,「挹墓粿,挹無,了家伙,挹墓龜,挹無,死姊夫」。好在目前人們生活富裕,已經沒有人到墓地「挹墓粿」。

在家中祭「公媽」菜碗葷素不拘,有家人信仰習慣,其中有一道美食叫「潤餅」,有稱為「春餅」,台語音均唸如ㄌㄨㄣˇ餅。

每屆清明時段,市面即有專門販賣「潤餅皮」,現場製作,以高筋麵粉加水成糰動往爐上圓形平板鍋一「擦」,熱鍋上即粘上一層極薄的麵皮,三隻鍋循環擦收,稱為「拭(台語音唸如七)潤餅皮」。
     
  
「潤餅」內容包以各種預先炒熟之菜餚,如高麗菜、綠豆芽、冬筍、豆千、香菇等等;多寡隨人口味,外加辛香菜如芹菜;另有兩種必備的佐料是花生磨粉加細糖及俗稱「虎苔(音ㄊㄧˊ)」之海苔類加芝麻粒。

食用時攤開潤餅皮,先鋪敷花生粉,再加上各種菜餚及虎苔,包裹成春捲狀封口處再加以蒜苗(做成之刷子狀)沾上事先製好之甜辣醬(以麵粉漿加調味料製成)即成,現做現吃鬆軟可口,稱為「裹(台語音,ㄍㄠˋ)潤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