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重用馮諼的思考
《戰國策·齊策四》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馮諼是三千門客中並不為孟嘗君所器重的一個謀士。常貧窮的馮諼去做盂嘗君的門客,他不拘禮節三次彈鋏,但卻三彈三得。為報孟嘗君賞識之恩,一次他受命去孟嘗君的封地薛收債,他問孟嘗君收了債後,要不要為您買點什麼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點什麼回來好了。馮諼到了薛城,把所有債券當眾燒燬。當地百姓大感孟嘗君的恩德。馮諼回來交差,對孟嘗君說:我為您買來了「義」。孟嘗君雖然心中不悅,認為無此必要,倒也沒有責怪他。事情過去不久,齊王聽信讒言,讓孟嘗君交出相印,退隱薛城。孟嘗君離京去薛時,百姓出城十里遠迎。消息傳回京城,齊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嘗君當面致歉。
孟嘗君擔任齊國丞相幾十年,沒有遇到大的災難,是與馮諼精心謀劃分不開的。如果不是盂嘗君既有傾心待客的雅量,又能及時發現和掌握每個門客的長處和短處,並在使用中揚長避短、量才使用,發揮每個門客的作用。那麼,馮諼的三彈三求,就會很有可能被認為是過分的奢求,不知羞恥,難以得到滿足。正因為如此,馮諼充分認識到主人的大度與雅量,才願意充分發揮才能,以卓越的聰明才智為孟嘗君服務,使之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孟嘗君善於在眾多門客中,發現並賞識馮諼,是與他的樂善好施、知人善用分不開的。按說,再有錢有勢的人,往往都不願交往表現得「不知滿足的人」,馮諼三彈鐵鋏述說自己的貧窮窘況,是對孟嘗君無形的考驗。然孟嘗君卻使馮諼三彈三得,不斷改善了他生活條件,做到了「食有魚」、「出有車」、「母親有照顧」。從此,馮諼再也沒有怨言。
馮諼所以能夠為孟嘗君薛地市義、營就三窟,就是對孟嘗君的一種報答。「三彈提要求」對「三窟提諫言」,看似是巧合,其實是必然。值得我們深思。
思考一:如何正確認識並大膽使用恃才放曠的人才?有人說過,優秀的人才往往有他「野性」的一面。如果你抑制了他的野性,也可能使他失去其獨特的天賦。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更多的是要根據人才的特點,善用其所長,能避其所短;對於有「個性」的員工,要看他的優勢,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改造人才。對特定的管理對象,採取適當的管理方式,別在乎自己的一時得失,別在意個人的好惡恩怨,盡可能團結在身邊共同為事業服務。優秀的管理者不僅要吸納人才,還要關愛人才,幫助他們解決力所能及的困難,使其輕鬆上陣、愉快工作;還要努力讓優秀人才在團隊中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出更大的能量。
思考二:如何從諫如流笑對不同意見?縱覽歷史,不難發現從諫如流者往往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秦王嬴政頒逐客令,李斯冒險上《諫逐客書》,力陳逐客之弊,秦王納諫收回成命,使得大批客士得以安居秦土,發揮才智,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偉業;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充分發揮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才幹,最後以弱勝強,成就帝業;一代明君唐太宗,更是虛懷若谷,重用諫相魏征等人,興利除弊,終成「貞觀之治」,為後世稱頌。在當前時期,怎樣對待群眾建議,如何看待百姓諫言,也是領導者是否真有水平、確有能力的分水嶺。我們常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領導幹部要成就一番事業,應善於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大力提倡「從諫如流」。我黨所堅持和倡導的民主集中制就是從諫如流的典範,它既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諫言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忠言逆耳利於行」,對領導幹部來說,正面意見要聽取,反面意見也要聽取。領導者只有廣開言路、胸無狹私,才能瞭解真情實況、發現現實問題,並能充分發揮群眾中蘊含著的無限智慧。
思考三:如何胸有主見從善而行?從諫如流,是好事,但卻並非都能於事有益:漢景帝也曾因聽信袁盎和竇嬰之言錯殺晁錯,致使平定「七國之亂」的進程受到嚴重影響。同樣的從諫,結果卻迥異,主要原因就在於決策者是否胸有主見、擇善而從。雖從諫如流,若胸無主見,必然不辨黑白、盲目抉擇,從而導致決策失誤。古人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領導者僅能從諫如流是不夠的,還必須胸有主見,在遇到重大問題時,應該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他應該對下級提出的各種意見能夠從善而行、沙中淘金,作出科學的決策。「不畏浮雲遮望眼」,這是領導者所應具備的能力。當然,我們講的胸有主見,是建立在從諫如流、科學判斷基礎上的,與剛愎自用、主觀臆斷有著本質區別,與家長制、一言堂更是兩碼事。從諫如流,棄其狹私而納之;胸有主見,擇其善者而從之。作為決策者,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素質,並在實踐中辯證地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正確地進行指導、科學地進行決策,不斷推進我們的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孟嘗君重用馮諼,最終功成名就、事業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