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王朝(公元前1562 年~前1066 年)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以毫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站,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湯用武力消滅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統治,是歷史的進步。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但是他的誕生,畢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所以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的繼統法,是採兄終弟及制,無弟然後傳子。商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無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三年,太甲悔過,又迎歸復位、勤儉愛民、諸侯親附,社會安定,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此後,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時,曾發生過有諸侯不朝的情況,太戊繼位,在「伊陟」和「巫咸」的輔佐之下,殷道復興,諸侯歸附,太戊被稱為中宗。
從第十位天子「仲丁」開始,商王室出現混亂。其後五代九王,多次發生廢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兒子爭奪王位的權力鬥爭,並且多次遷都。先是帝「河亶」遷都於「相」,然後是帝「祖乙」遷都於「邢」。「九世之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並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關心百姓,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鄉間長大,瞭解民間疾苦和稼檣艱難。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傅說」為相,任人唯賢,大力改革政治,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大規模地對荊、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發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無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為射天。後來他在河間打獵時,遭電擊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紂」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文過飾非,淫虐無比,奢侈無度,醉生夢死,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週邊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穫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佔農人收穫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臺和鉅橋。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見)、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係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在天文發展上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週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在數學發展上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